童坦君
童坦君 [1]>
- 生物化学家 男,1934年8月生,浙江宁波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北京大学教授。
童坦君 | |
---|---|
出生 | 1934年8月 浙江宁波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 |
母校 | 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
职业 | 生物化学家 |
研究领域 |
医学 |
目录
人物经历
- 1978年教育部公派52名我国首批访美学者之一, 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第一批会员
- 1978.12-1981.05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博士后
- 1978.12-1986.10 北医大生物化学系讲师、副教授
- 1986.10-1988.03 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纽约大学访问副教授
- 1988.09-2000.04 北医生化系教授,系副主任 (1995-98北大生命科学院兼职教授)
- 2000.04- 北大医学部生化系教授,研究室主任。
- 2004.03- 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
- 2005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78年童坦君被教育部选拔为中美建交前52名首批访美学者之一,赴美从事肿瘤血管生长因子与燕窝糖肽的研究。学习结束时,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颁发的博士后研究结业证书,成为中国第一批获得美国NIH博士后结业证书的学者之一。赴美期间童坦君敏锐地觉察衰老研究的新风向,归国后旋即转向衰老研究。数十年如一日……发现衰老因子,建立细胞衰老评价体系,把中国衰老研究带入国际前沿;为谋国家科技长远发展大计,力主改革中国博士后制度;身为科学家以学术研究和传播科学为己任,积极创办网站开展科普宣传。
研究方向及科研成果
- 主要从事细胞衰老的分子机理研究。建立了一套国际承认的评估细胞衰老的定量指标,可用于衰老理论研究和药物抗衰效果评价。系统揭示了p16等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证实环境因素不仅可直接作用也可通过引发基因变化间接影响衰老。发现并克隆了多个衰老相关新基因并进行了功能研究。
现有科研
- 1, 2013-2017,重要器官衰老过程中细胞衰老的分子网络,童坦君,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
- 2, 2012-2016,端粒相关蛋白在细胞衰老中的作用机制,童坦君,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
- 3, 2014-2018,基于人多能干细胞模型的衰老及糖尿病的分子机制研究,陈军,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
- 4, 2012-2015, 表观遗传调节分子FOXA1与HDAC4对细胞衰老进程的影响及其机理童坦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5, 2014-2017,细胞衰老抑制基因对肝细胞癌恶性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童坦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6, 2014-2017,蛋白激酶D1调控衰老相关炎症的机理及其在衰老性疾病中的作用,陈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7, 2015-2018,SIRT6通过促进p27Kip1的泛素化降解而延缓衰老,韩丽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8, 2014-2016,NF-kappaB在衰老进程中转录激活功能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张宇,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9, 2013-2015,自主克隆的衰老相关CSIG基因调控细胞衰老的分子机理研究,马利伟,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
主要奖项
- 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06年获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
- 2009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