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童年的蟬(卓維平)

童年的蟬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童年的蟬》中國當代作家卓維平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童年的蟬

六月的一天傍晚,我坐在校園的台階上看美國作家大衛·梭羅寫的《瓦爾登湖》,那澄澈的湖水,蔥鬱的森林,還有那些可愛的小動物們,無不讓我歡欣鼓舞。真想撐一隻小船駛向純淨的瓦爾登湖,駛向最潔淨的心靈深處……

忽然從西邊樹林裡傳來一陣蟬的齊鳴,打破了這份寧靜,我索性合上書本側耳細聽,有普通的蟬鳴,也有小金蟬的歌唱。這歌聲,載着我的心抵達天真無邪的童年……

我四五歲的時候,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爸爸帶上我,來到村莊後面的南北路旁的小溝底,爸爸說:「你蹲下來,不要有任何聲音,靜靜地聽,哪兒有草響的聲音,哪兒就有『肉姐了』(幼蟬的土名)爬行。」我蹲下身,靜靜地聽,果然能聽到那極細小的悉悉索索的聲音。爸爸順着聲音去摸,真的摸到了幼蟬,裝在預先準備好的瓶子裡。我也學着爸爸的方法,還真摸到了一個,我興奮地把它抓到手心,哎呀,把我的小手鉗得好疼呀!爸爸教我,摸到以後用手指捏它的脊背。回來時,我們又沿着路邊走,在樹幹上摸索。一晚上摸到了幾十個呢!

把它們帶回家,媽媽用清水把這些幼蟬洗淨,放點鹽醃製好。我留下一隻在燈下玩耍。它在桌子上慢慢爬行,兩隻眼睛凸出來,亮晶晶的像小玻璃球,小小的嘴巴下面長着一根長長的吸管。脊背上有一條縫,兩隻前爪上都有小鉗子,小鈎子,還有四個小爪子。肉肉的身子,屁股尖兒向下。全身都是褐色的。

玩累了,我便找了一個小竹匾把它卡在裡面,然後就去睡覺了。

第二天早上醒來,我掀開竹匾,發現它牢牢地抓在竹匾上,脊背已經炸開,露出了前半個身子,胖胖的,尾巴還在殼裡,全身嬌嫩嫩的綠,兩隻眼睛黑黑的,閃閃發亮。只見它的身子挺了幾挺,晃了幾晃,終於把尾巴甩出來了。

剛從殼裡蛻變出來,與先前的模樣大相徑庭。雙翼濕潤、沉重、透明,上面有一條條的淺綠色脈絡。胸部略呈褐色。身體的其餘部分呈淺綠色,有一處處的白斑。

這脆弱的小生命,沐浴在空氣和陽光之中,強壯身體,改變體色。最後體色終於變深了,越來越黑,完成了體色改變的過程。蟬翼也完全展開來,薄薄的,透明的,還布滿花紋。當人們形容紗或金箔、銀箔時,用「薄如蟬翼」這一成語還真的很形象。

早晨,村莊上大一點的孩子就會早早起來,找一根長長的竹杆,在杆頭綁上一個網兜,專門抓這種剛出殼的還不會飛的蟬,用蓖麻葉包裹着,放在灶台的余火里烘烤,嬌嫩鮮美,那可真是香啊!

中午媽媽把醃製好的幼蟬放在鍋里翻炒,那香噴噴的味道,不知道有多誘人呢!吃到嘴裡,香脆脆的,肉乎乎的,滿口流香。真的可以好好解解饞。

每到傍晚,小朋友們便會在家前屋後的樹底下轉悠,聚精會神地盯着地面,看看有沒有被幼蟬撬開的小洞。那小洞看上去若是薄薄的,用手指一扣,便會出現比指頭略粗的大洞。幼蟲若趴在洞壁上,便很容易鈎出來;若迅速退回洞底的小窩,我們就找來麥草或小樹枝,輕輕地把它釣上來;或者用水灌洞,把它淹上來;或者用鐵杴把洞周圍的土挖去,再取出來。

如果是在有月亮的夜晚就好辦多了,我們就在家前屋後的樹行里來回穿梭,借着月光,看到幼蟬趴在樹幹上,直接拿下來就行了,這是最快樂最輕鬆的收穫。

我們最喜歡下雨天了,剛被雨水滋潤過的沙土地很疏鬆,不硬也不黏。那些幼蟬在潮濕的泥土裡呆不住了,就向上爬。我們看到有被它拱破的小洞,用小手指或者樹枝撥開就可以拿到它。為了提前抓到它們,我們還會鏟起一層薄薄的土皮,蟬洞便會暴露出來,但它蜷縮在窩底,不肯往上爬,還有的太嫩,更是一動不動。我們為了避免傷害到它,就只好用鐵杴在洞周圍挖開一個小窩,再把它取出來,有點費時費力。不過看到滿滿的收穫,我們從來都沒覺得累過,反倒特別的開心

那些爬在高處的幼蟬,沒被人們抓着的,蛻了殼以後,便會整天在樹上「知了知了」地叫個不停,所以我們又叫它「知了」。孩子們會從桃樹上找一些樹膠,再找些蜘蛛網,或者偷偷抓一把面用水洗一洗,弄出麵筋,纏在竹竿的一頭,有時還真能把知了粘下來。但更多的時候,那些機靈的小生命意識到了危險,衝着孩子們那揚起的臉上「滋」地撒一泡尿,就飛走了。孩子們也只好灰溜溜地去尋找下一個目標,樂此不疲。

那會唱歌的雄性知了,肚子下面有兩片響鈸,我們叫作鑼,聲音就是從這鑼里發出來的。如果是身體下面沒有這兩片鑼的雌性知了就不會唱歌。看着蟬兒那薄薄的蟬翼上面很多漂亮的花紋,心裡美美的,但是為了防止它們飛跑了,我們會用剪刀忍痛把蟬翼剪去一半,這樣它們飛不遠,我們可以多玩幾天。

在此期間我一直納悶,這些蟬兒吃什麼呢?孩子們說它喝露水,大人們說它吸樹汁。這弱小的生命是怎麼打洞的呢,怎麼會一點兒土渣都沒有呢?長大後讀了法布爾的《昆蟲記》才明白其中的緣由:要挖洞築室的蟬,在開始為未來的地道下手之前,總要在一個新鮮的小樹根的近旁尋覓一番,它把一點根須刨出來,嵌於洞壁,而又不讓根須突出壁外。這牆壁上的有生命的地點,就是液汁泉,幼蟲尿袋在需要時就可以從那兒得到補充。如果由於用干土和泥而把尿袋用光了,幼蟲礦工會下到自己的小屋裡去,把吸管插進根須,從那取之不盡的水桶里吸足了水。尿袋灌滿之後,它便重新爬上去繼續幹活兒,把硬土弄濕,用爪子拍打,再把身邊的泥漿拍實、壓緊、抹平,使洞壁很光滑,暢通無阻的通道便做成了,並且非常瓷實,舒適。

我不得不佩服這嬌小的幼蟬的毅力和韌勁,它們在地下沉睡四年,想要出來時,就得每天打洞,儼然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建築師。出來後,找准目標迅速爬行,躲過重重劫難,緊緊抓住樹的枝幹或禾蒿的稈葉,然後再努力地「金蟬脫殼」。它們懂得生命來之不易,所以每天都要歌唱,歌唱生活,歌唱生命。

蟬,已經融入了我童年的生命里,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聽到蟬鳴,便覺得特別親切,特別悠揚。那是童年的歌謠,那是生命的讚歌![1]

作者簡介

卓維平,女,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人。任教於泗洪縣大樓實驗學校,中學高級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