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童心是一个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中国汉字的发展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步的一条生动鲜明的脉络[1],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2]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字体多样。

目录

名词解释

指人的自然本性,即尚未受到后天教化熏染的纯真坦白的赤子之心。“童心”是晚明思想家李贽(1527-1602)针对理学家虚伪矫情的文风以及复古派崇尚模拟的流弊而提出的文艺创作观念,这一术语主要用于古代文艺创作理论。李贽的“童心说”强调一切好文章均是童心的产物,只有以童心作文,以自然本心为文,才能冲破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桎梏,创作出天下第一等的好文章。“童心说”既与晚明的个性解放思潮相通,也明显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表现在文艺创作上即是追求自然真实之美,反映了人们摆脱礼教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对晚明时期的文艺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引例1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李贽《童心说》) (所谓童心,就是人生来就有的绝无虚假、纯然真诚的本心。如果失去了童心,就会失去真心;失去真心,就会失去成为真正的人的资格。)

引例2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李贽《童心说》)(童心既然受到遮蔽,表现在语言上,说话就言不由衷;表现在政事活动上,做事就没有根基;表现在文学创作上,文辞就不能畅达。一个人如果不具有内在的美质,缺乏出于深厚德行的人性光辉,那么指望他说出一句合于道德的话,也是不可能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童心已经被遮蔽了,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入主了他的心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