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竹匠
圖片來自天眼新聞

竹匠,漢語詞彙,讀音zhú jiàng,釋義是指用竹子編作器具的手工業者[1]

目錄

竹匠簡介

地處江南的嘉興地區過去廣泛使用竹器,品種涵蓋生產生活用品的方方面面,種類細分可超過木器。

竹器雖多,但製造它的竹匠卻不分行當。這並非竹匠全能,恰恰相反,任一竹匠會製作的品種並不多,有的甚至只會做一兩樣。比方做非篾編類竹器的,有的專做竹椅、竹凳、竹榻等坐睡之器;有的只做菜櫃、蒸架、筷籠或其中一種;有的只會削竹扁擔或竹筷;還有的專門用熨竹技術,把新鮮的長竹子在稍彎處用火熏軟後拉直,冷卻後製成船篙,或者把竹爿熏軟後壓彎,熨成糞桶環。

竹器的大宗貨是篾編類的。這類竹匠也大多專做部分產品。比方有隻做粗糙的土筐、谷籮、草籃、(桑)葉篰、畚箕等農具的;有隻編較光潔的蠶匾、曬匾和各式竹篩的;有專編菜籃、飯籃、蒸笪等廚房用品的;還有僅編篾席一項的;另有少數竹匠專攻精細的女紅盤、首飾盒、祭祀籃和花籃之類。

多各種形狀的竹籃。其中一種長方體形,四周成圓角、人們稱之為「杭州籃」。也許原產地為杭州,也許為沾一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喜氣。

那個年代,鄉下人到鎮上買東西叫「上鎮」。手挎着杭州籃上鎮,來時空空,返回時滿載而歸。灑下一路滿足,成了一道流行的風景線。[2]

竹匠不分專業行當,緣於各種竹器的製作技術都相對簡單,只需鋸子、劈竹刀和拉鑽三件工具。大部分竹匠未經拜師,一個村上只要有一位竹匠,其家人、親友、鄰居們反覆看了他的操作後都能動手干,不會的地方相互交流一下,熟練了即是竹匠。因此,不可能也沒必要按技術差別和師承門派分成不同行當。再說,未經拜師靠自學來的技術欠廣泛,只能製作若干品種,這就形成了上述的自由分工。

發展歷史

一般說,用戶不會買好原料竹,像請木匠、裁縫那樣請竹匠上門來加工竹器,而是按照需要的品種、數量隨意購買。竹匠們都在家裡製作,製成後拿到集市上叫賣或者批發給商戶商販。也有個別小老闆在集鎮上開設前店後作坊的竹器鋪,僱請幾位能生產不同品種竹器的竹匠,自產自銷。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集體化運動中,本地的大多數竹匠都加入了集鎮上的竹器社(竹木社、農具社),不脫離農業生產的則參加農業社的副業組。接着,在手工業向工業化轉型的過程中,許多竹器被金屬、塑料製品替代,大批竹匠改行,竹器業規模縮小。而發展到如今,沒被替代的那部分竹器生產已部分實現了機械化、半機械化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