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竹叶椒根

竹叶椒根,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的根皮或根。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具有祛风散寒,温中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胃脘冷痛,泄泻,痢疾,感冒头痛,牙痛,跌打损伤,痛经,刀伤出血,顽癣,毒蛇咬伤。[1][2][3]

中文学名 竹叶椒根 芸香科
别称 散血飞、见血飞、野花椒根、竹叶总管根 花椒属
植物界 竹叶椒
被子植物门 分布区域 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双子叶植物纲 采集时间 全年
芸香目 毒性 小毒

目录

入药部位

根皮或根。

竹叶椒根

性味

味辛、微苦,性温。

归经

归肺经。

功效

祛风散寒,温中理气,活血止痛。[4][5]

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胃脘冷痛,泄泻,痢疾,感冒头痛,牙痛,跌打损伤,痛经,刀伤出血,顽癣,毒蛇咬伤。[6][7][8]

相关配伍

  1. 治风湿痛:散血飞根皮透骨香各15g,黑风藤大血藤各9g。泡酒500g。每日服3次,每次30g。(《贵州民间药物》)
  2. 治胃痛:竹叶椒根15-30g。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 治反胃:(竹叶椒)根皮塞入猪肚内,炖熟,连服2-3次。(《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4. 治感冒头痛:竹叶椒根9-15g。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鲜品60-90g;研末,3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含漱;或浸酒搽;或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

炮制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净,根皮鲜用或连根切片晒干备用。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形态特征

竹叶椒又名:土花椒。高3-5米的落叶小乔木;茎枝多锐刺,刺基部宽而扁,红褐色,小枝上的刺劲直,水平抽出,小叶背面中脉上常有小刺,仅叶背基部中脉两侧有丛状柔毛,或嫩枝梢及花序轴均被褐锈色短柔毛。叶有小叶3-9、稀11片,翼叶明显,稀仅有痕迹;小叶对生,通常披针形,长3-12厘米,宽1-3厘米,两端尖,有时基部宽楔形,干后叶缘略向背卷,叶面稍粗皱;或为椭圆形,长4-9厘米,宽2-4.5厘米,顶端中央一片最大,基部一对最小;有时为卵形,叶缘有甚小且疏离的裂齿,或近于全缘,仅在齿缝处或沿小叶边缘有油点;小叶柄甚短或无柄。花序近腋生或同时生于侧枝之顶,长2-5厘米,有花约30朵以内;花被片6-8片,形状与大小几相同,长约1.5毫米;雄花雄蕊5-6枚,药隔顶端有1干后变褐黑色油点;不育雌蕊垫状凸起,顶端2-3浅裂;雌花有心皮3-2个,背部近顶侧各有1油点,花柱斜向背弯,不育雄蕊短线状。果紫红色,有微凸起少数油点,单个分果瓣径4-5毫米;种子径3-4毫米,褐黑色。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300m以下的山坡疏林、灌丛中及路旁。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鉴别

药材性状

根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0.5-2.6cm,暗灰色至灰黄色,有较密的浅纵沟。质坚硬,折断面纤维性,横断面栓皮灰黄色,皮部淡棕色,木部黄白色。味苦,麻舌。

饮片性状

为圆形或圆形厚片。表面淡黄色。周边暗红色,稍粗糙。

药理作用

  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提高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及吞噬指数,亦有显著提高小鼠外周血E-花环形成率的作用,对血清溶血素无影响。
  2. 无抗菌作用。
  3. 其他作用。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可使心肌张力增加,分钟输出量增多,对血管有明轩的收缩作用,对子宫平滑肌有强大的收缩作用。

现代应用

  1. 治疗急性阑尾炎。
  2. 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胃炎[注 1]等。

相关论述

  1. 江西草药》:“解蛇毒。治毒蛇咬伤。阴囊湿疹,泄泻。”
  2. 浙江药用植物志》:“治痢疾和急性胃肠炎[注 2]。”

附注

竹叶椒果实、叶也入药。果实具有温中燥湿,散寒止痛,驱虫止痒的功效;叶具有理气止痛,活血消肿,解毒止痒之功效。

注释

  1. “胃炎”:胃炎(gastritis)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为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按临床发病的缓急,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胃炎两大类型;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应激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等。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炎其病理改变亦不同,通常包括三个过程即上皮损伤、黏膜炎症反应和上皮再生。急性胃炎根据其病理改变又可分为单纯性、糜烂出血性、腐蚀性、化脓性胃炎等,慢性胃炎根据其病理改变可分为非萎缩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各型胃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检查。
  2. “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