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書院
竹山書院於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建成,位於黃山市歙縣雄村鄉雄村桃花壩上,現存大部分建築為原構,是留存保存較好的一座徽州書院。清代名人沈德潛、袁枚、金榜、鄧石如等曾來此講學。竹山書院作為書院代表,培養了諸多人才,也因此被譽為江南第一古書院。[1]
目錄
書院簡介
整個建築分為講堂和園林兩部分。講堂為合院建築,有堂、齋、廊等建築。堂北有齋,中設天井,齋後為廚房。園林位於講堂之北,主要建築有清曠軒、文昌閣、百花頭上樓、眺帆軒等。清曠軒為園中主要建築,園林前部稍突於講堂,並於東南隅增設一園門。園東面作開敞式處理,面山臨江,僅築矮牆分隔內外,青山梵寺,風帆入座,極盡借景之能事。其餘三面,環以建築,形成主景庭院。建築和景點之間以廊廡聯繫,延紓數十米,曲折有致。院中平崗疊石,桂樹飄香,十分幽雅。
園林採用園中園布局,並以借景手法將漸江、竹山景致納入園中,而園林本身的山池則稍事點綴,與自然環境融成一體。設計還運用多種手法拓深意境,將書院園林主題發揮。栽杏象徵杏壇講學,植桂以寓「蟾宮折桂」,壁間刻賦,廊內嵌碑,與園林情景交融。由於受明末清初形成的「新安畫派」畫風影響,竹山書院園林保持了宋、明以來園林的簡遠、疏朗、天然、雅意特色。園內建築採用徽州民居傳統形式和處理手法,飾以高古的磚、木、石三雕。書院的房舍為老式徽派建築,不論是從選址、設計、造型,還是從結構、布局和裝飾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徵,風水意願和地域美飾傾向,保持着融古雅、簡潔和富麗於一體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歷史背景
竹山書院始建於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已存大部分建築均為原結構。書院系清代雄村曹氏族人講學之所,且具有教化之功能。」 清初徽商曹氏經營鹽業,到了曹堇飴這代時,曹家已經富甲天下。然而曹堇飴有着濃重的儒家情懷,在其病榻彌留人間之際,命兩個兒子曹景廷、曹景宸在竹溪建文閣,於是創立了竹山書院。 明清時期徽商興盛,徽州的教育十分發達,一府六縣共建書院55所,雄村曹氏系新安望族,清初業鹽,為兩淮八總商之一。同時明清兩代曹氏有進士、舉人53名,其中有戶部尚書曹文埴、軍機大臣曹振鏞等。竹山書院建成時期正值中國古典園林的成熟後期,也正是徽州造園活動的鼎盛時期。[2]
書院景點
題額
竹山書院兩旁的石鼓和大門上方為「竹山書院」題額,入門處豎立了一個木屏,兩廊皆方形石柱,正廳寬敞。正壁懸蘭底金字板聯一付,上聯是「竹解心虛,學然後知不足」,下聯是「山由簣進,為則必要其成」。聯為曹文埴所撰寫。
焚紙塔
書院門前有焚紙塔,也叫字紙爐,古代人「敬惜字紙」,對有文字的紙張不能隨意丟棄,否則就是有辱斯文,焚紙塔就是供書院師生焚燒廢棄字紙的。整個書院的建築風格體現簡潔樸素,突出教育功能與氛圍。
凌雲閣
桂花園西首有八角亭一座,正名為「凌雲閣」,亦稱「文昌閣」。此閣高大雄偉,石基八面,高六尺多。閣分二層,各具八角,頂為錫制,基部如荷披復,上為防風錐,以鐵鏈八條繫於四角間。角均翹起,如鳥振翼,下垂風鈴。角尾飾以陶製鰲魚。脊間立好望獸。閣的上層,八面皆窗,正面窗外懸陶匾,赭底黑字:「俯掖群倫」,是曹文植的手書。閣的下層,前柱為石制,兩柱間有一匾,蘭底楷書金字:「貫日凌雲」,石柱懸一對聯,上聯「扶君臣朋友之倫,心懸日月」,下聯「證聖賢豪傑之果,道在春秋」。
桂花廳
桂花廳位於桃花壩東首,和竹山書院之間有迴廊相連,園中植有桂樹數十株,有月月桂、八月桂等,廳名「清曠軒」,軒廳正壁有曹學詩所撰寫的《所得乃清曠賦》,廳前有平台,台柱三面皆飾以石雕,有欄柱十六,頂端各有青石獅。在桂花廳通往竹山書院的迴廊的廊間壁上,嵌一大黟青石板,上書「山中天」三字,字徑尺五,為顏真卿書。
文物價值
竹山書院為徽州保存最完整的書院,是清代徽州私家園林中僅存的一處,作為古代徽州的私學建築,其書院中的園林部分,是徽州古典園林的重要範例,有着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對研究中國清代教育史和園林史具有重要價值。
文物保護
2006年5月,竹山書院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月,歙縣投資200餘萬元修復竹山書院,竹山書院修復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原樣恢復了啟蒙館、講堂、書齋等主體建築。 2010年,歙縣對雄村竹山書院進行了搶救性維修。 2016年,歙縣實施國保傳統村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程,對竹山書院保護性設施項目建設,完成竹山書院維修。 2019年,歙縣新增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縣級第一。[3]
交通旅遊
自駕車
- 上海經滬杭高速經杭州繞城轉至杭徽高速至歙縣出口下,經215國道至歙縣縣城第二收費站處左轉7公里至景區。
- 杭州經杭徽高速至歙縣出口下,經215國道至歙縣縣城第二收費站處左轉7公里至景區。
公交
歙縣汽車站——雄村班車,行12千米。
地址
黃山市歙縣雄村鄉雄村桃花壩上
開放時間
8:00-16:30
門票
80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