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竹山县,古称“上庸县”,隶属湖北省十堰市。位于湖北西北秦巴山区腹地。地处鄂西北山地,北属武当山,南属大巴山。东邻房县,北界郧阳区,西北邻陕西省白河县,西交竹溪县陕西旬阳县,南接神农架林区重庆市巫溪县。西魏废帝元钦因境内茂林修竹、山清水秀而改称“竹山”。县城东北距十堰市城区158公里,东南距武汉市638公里。面积3587.8平方公里,山地占总面积80%以上。辖9镇8乡279个村,2016年人口51万人,有汉族回族壮族蒙古族满族等8个民族。

201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69631.38万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8975万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47223.05万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313433.33万元,增长9.0%。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020年4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

目录

历史沿革

竹山为古庸国故址。春秋楚灭庸置县,秦、西汉为上庸县,属汉中郡。 东汉至南齐为上庸郡。西魏因黄竹岭之竹色黄,改名竹山。商代前为汉水流域重要部落方国,称庸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庸地复置上庸县,改隶汉中郡,属梁州。

552年(西魏废帝元年),改安城为竹山。北周时,改上庸县为孔阳县。

598年(文帝开皇十八年),改孔阳县为上庸县,改罗州为房州,领上庸、竹山、光迁、永清4县。

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改房州为房陵郡,治竹山。唐初沿隋制。

636年(唐太宗贞观十年),废迁州,置房州,治竹山,领房陵、竹山、永清、上庸4县,属山南东道。

742年(玄宗天宝元年),改房州为房陵郡。758年(肃宗乾元元年),复房州,竹山属之。五代时,上庸、竹山仍属房州。 宋初沿旧制。

1950年2月1日,改属郧阳地区专员公署,竹山隶之。

1952年襄郧合并,隶属襄阳专区专员公署。

1965年,复设郧阳专区,竹山隶属郧阳专区行政公署。

1970年,专区改称地区,竹山隶属郧阳地区行政公署。

1994年10月,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地市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地级),竹山县隶属十堰市。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竹山县在其中。

行政区划

截至2010年底,竹山县辖9个镇、8个乡,共有19个居委会、279个村委会。总人口417081人,有汉、回、壮、蒙、满等8个民族。辖9镇8乡个村。

地理环境

竹山县位于湖北省西北秦巴山区腹地,十堰市西南。东邻房县,北界郧阳,西北邻陕西省白河县,西交竹溪县、陕西旬阳县,南接神架林区、重庆市巫溪县。地处鄂西北山地,北属武当山,南属大巴山。竹山县地跨东经109°32—110°25’、北纬31°30’— 32°37’之间。县境东西最大横距81.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23.5公里。

全县地势由南、西向东北倾斜,特点是高差大,坡度陡,切割深。以官渡镇的瓦桑河巨型断裂为界,南为高山区,东南为二高山、低山区,中南为低山区,北为高山、二高山、低山区,西北为二高山区,中西部为低山、平丘、盆地区。海拔高差2520米。境内最高点是葱坪山,海拔2740.4米,最低是尼姑河口,海拔220米。山脉境内各山由两大山系构成。

竹山县虽为副亚热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属北温带,但地处汉江、堵河盆地,又为高温区,热量比较充足。年平均气温10.2℃至15.6℃,最冷月1月-1.9℃至3.1℃,极端最低气温-9.9℃(1956年1月21日);最热月(7月)21.7℃至27.7℃,极端最高气温43.4℃(1966年7月20日),为全省极端最高气温之最。日照时数年平均1650.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905.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始霜10月10日,终霜3月20日,年平均无霜期由中部地区的252.8天,向四周递减到163.4天。

竹山县河流均属堵河水系,全县有大小河流646条,其中长流河98条,季节河548条。

自然资源

竹山辖区主体处于武当山-大别山金、银、铅、锌成矿带(三级),郧县鲍峡-竹山得胜银、金、铜、钒、钼、稀土、重晶石、绿松石成矿带(四级)的南端,截止2005年底,全县已发现矿产32种,矿点、矿化点217处,其中上表矿产13种,包括能源矿产1种(石煤),黑色金属矿产1种(钒),有色金属矿4种(铜、铅、锌、钼),贵重金属矿产2种(银、金),稀散、稀有、稀土金属矿产3种(轻稀土、铌、镉),其它非金属矿产2种(石灰石、瓦板岩)。

农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小麦、油菜籽、花生、薯类、豆类、芝麻、烟叶、蔬菜、药材、洋芋、魔芋、高梁、绿豆、莲藕、苡仁米、荞麦、粟谷、向日葵、麻类等。

全县有乔灌木树种108科344属988种,森林共33科89种,其中乡土树种70种。外地引进树种19种,主要珍稀树种28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水杉、珙桐等,二级保护树种有连得树、光叶珙桐、杜仲、银杏、金钱松等19种,省级重点保护的树种有紫茎、腊梅、麦吊云杉等。

野生植物有金银花、腊梅花、猕猴桃、湖北海棠、黄山药、穿地龙等。

名优特产

绿松石工艺名称为“松石”,因其形似松球且色近松绿而得名。其英文名称Turquoise,意为土耳其石。2010年,竹山绿松石被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予以保护。竹山绿松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北省竹山县城关镇、潘口乡、溢水镇、麻家渡镇、宝丰镇、秦古镇、竹坪乡、得胜镇、大庙乡、双台乡、楼台乡、文峰乡、田家坝镇1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五香豆腐干:竹山县官渡五香豆腐干自光绪元年始,一直被官渡人列为珍贵佳肴。官渡人待客,如果席间少了五香豆腐干,视为对客不敬。席间宁可无荤,也不可没有五香豆腐干。

风景名胜

女娲山

女娲山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十堰竹山女娲山风景区位于宝丰镇境内,距十堰市180公里,305省道横穿该镇东西。女娲山风景区有大小山峰22座,主峰海拔900米,女娲祭坛建在主峰,其它诸峰仰首相望。是《康熙字典》以及《中国神话辞典》中指认的女娲抟土造人之地。竹山县近年来铺修了水泥路面,修建了友梅山庄等“农家乐”餐馆,主要景点有女娲祭坛、双龙洞、打席场(女娲抟土造人处)。女娲山风景区呈现出风光秀丽、环境优美、景点丰富、食宿方便等特点,同时更能抚今追昔、参拜圣母,获得别样的感受。女娲祭坛按先天八卦图建成,女娲像高16米,在国内属最高。恢复建成女娲庙和“女娲炼石天真”古碑。

十堰竹山女娲山风景区是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之地。清《康熙字典》在"娲"字条中解释道:"古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并引证《史记·五帝本记》曰:"女娲炼石补天,又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五代杜光庭在《录异记》中写道:"今房陵上庸界内有伏羲女娲庙存焉,传为抟土造人之所"。

十堰竹山女娲山风景区关于女娲补天的神话记载都毫无疑问地将竹山视为女娲补天之地,而《竹山县志》的记载更加明确了女娲补天的地址:"城西八十里有女娲山,乃女娲炼石补天处,昔日山上有女娲庙"。关于女娲补天的美丽传说、关于女娲山的神奇传说,无疑为竹山县的旅游发展又增添了一个亮点。[1]

武陵峡

武陵峡风景区位于官渡镇境内,峡谷全长33千米,峡谷平均高度1000米以上,平均宽度5米左右,为华中地区最长、最深、最窄的奇特大峡谷,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将其命名为青峰断裂带。武陵峡山峦俊秀陡峭,内有许多大型溶洞群,飞泉流瀑,九曲回肠,青天一线,地缝深渊,蔚为奇观。峡谷内原始森林生长于悬崖峭壁之上,遮天蔽日。武陵峡风景区由桃花源景区、峡谷原始生态景区、地质公园等部分组成,主要景点有桃花源古风村、猴跳峡、一线天、中柱峰、五龙洞等。

官渡镇:官渡镇位于鄂西北边陲,巴山东麓,是入川达渝之咽喉,秦巴文化古驿,堵河水道上的璀璨明珠。官渡镇距十堰市竹山县城64公里,东与房县中坝接壤,西与竹溪兵营相连,南同柳林乡交界,北和上庸镇毗邻。[2]

获得荣誉

2019年5月18日,竹山县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