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沟革命纪念馆
竹沟革命纪念馆,即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确山县西30公里的竹沟镇延安街,始建于1956年。此馆馆名由周恩来题写,纪念中国共产党当时誉为“小延安”的重要根据地。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内陈列共分六大部分,分别是早期革命活动、开辟豫南桐柏山区根据地、河南抗战的领导中心、中原抗战的战略支撑点、竹沟惨案以及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展品共计400余件,绘制场景4处,大型雕塑作品4件。
目录
景点简介
竹沟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位于伏牛山、桐柏山余脉交错的小盆地上,在确山县城西32公里处。这里三面环山,一面靠水,大沙河绕镇而过,把它分为 东西两处。竹沟以“簧竹茂盛”得名,泛指确山西部山区,它东临平汉铁路,西通襄樊、南阳,地理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战初期,竹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中共河南省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曾先后设在这里,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朱理治、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为发展壮大党的力量、组织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开创华中地区抗战新局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当时的竹沟成了新四军成长壮大的一个重要基地,新四军二师一部、四师、五师都是从这里出发会合各地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发展起来的。在竹沟,还通过开办党训班、教导队等形式为中原各地培养了4800多名军政骨干。因此,竹沟被人们誉为中原抗战的摇篮,革命的“小延安”[1]。
1938年9月30日-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正确路线,批判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会议决定撤销中共中央长江局,建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所有长江以北,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由中原局指导”,中原局机关设在确山县竹沟镇。
竹沟革命纪念馆按原貌修复了中原局、河南省委、八团留守处及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朱理治、王国华、张震等同志旧居,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中共中央中原局革命旧址群,系清代咸丰年间民居式建筑,青砖小瓦,重梁起架,屋山起脊,四角雕花,每三间 为一单元,每四单元组成一院落,为四合院式庭院。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留守处、中共河南省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作为复原陈列,展示刘少奇、彭雪枫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斗争生活的场景[2]。
1997年2月至1998年10月,竹沟革命纪念馆新建展厅一座,建筑面积780平方米,为青砖小瓦仿古代建筑。
基本陈列为“竹沟革命斗争史陈列”,全面、准确地反映了竹沟革命根据地形成的过程和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沟领导中原人民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内容丰富、翔实,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早期革命活动”;第二部分是“开辟豫南桐柏山区根据地”;第三部分是“河南抗战的领导中心”;第四部分为“中原抗战的战略支撑点”;第五部分是“竹沟惨案”;第六部分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全部陈列展出实物、图片、绘画、文字内容等共计400余件,绘制场景4处,大型雕塑作品四件;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王国华、周骏鸣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再现了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奔赴前线以及与国民党反动势力斗争的场面。馆藏文物近800件,藏品类别主要是近现代文物,特别是反映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沟时期遗留下来的革命文物,如:刘少奇同志曾戴用过的棉皮帽和新四军第五师确山县民兵总队部关防木印等。
视频
竹沟革命纪念馆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竹沟就是小延安:中原抗战的支点 新四军的摇篮,新浪网 , 2005-8-15
- ↑ 河南首批中国特色小镇 红色“小延安” 孕育出的竹沟,腾讯网,2016-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