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飯
竹筒飯,用山蘭稻(一種旱稻)「香米」配肉類為原料,放進新鮮的粉竹或山竹鋸成的竹筒中,加適量的水,再用香蕉葉將竹筒口堵嚴,炭火中綠竹烤焦即可。
竹筒飯的煮法頗具有野炊特點,即砍下一節竹筒 ,裝進適量的山蘭米和水,放在火堆中烤熟,當竹筒表層燒焦時,飯就熟了。
劈開竹筒,米飯被竹膜所包,香軟可口,有香竹之清香和米飯之芬芳。
用餐時破開竹筒取出飯,這便是有名的「竹筒香飯」。
如果把豬瘦肉混以香糯米和適量鹽巴放進竹筒烤成香糯飯,異香撲鼻,是招待貴賓的珍貴美食品。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竹筒飯
主要食材: 米飯,豬肉
口 味: 濃香
種 類: 普通竹筒飯、香竹糯米飯
風 味:野味飯、肉香飯、黑豆飯、黃肉飯
製作難度 :一般
菜品特色
雲南邊疆不但竹子種類繁多,民族竹文化也極為豐富,竹子的利用與各民族的生產、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不同民族有着對竹子利用的不同方式,如傣族人民利用竹子幼稈燒制的竹筒飯,不但香味可口,還有着極高的營養價值。傣家竹筒飯是具有深厚文 化底蘊的綠色食品和生態食品,竹筒飯,又名香竹飯 ,做法簡單易行。竹筒飯是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諾族、景頗族等眾多民族經常做的一種風味飯食,有普通竹筒飯和香竹糯米飯兩種。
傣族喜歡吃香竹糯米飯,其他民族喜歡吃普通竹筒飯。
做竹筒飯,先準備好新鮮的香竹竹筒,然後把泡好的米裝入竹筒內,加入適量的水,用鮮葉子把口塞緊,然後放在火上燒烤竹筒飯是傣族食品,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綠色食品和生態食品,又是一種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大米做飯的方法是或燜或蒸,但在雲南邊疆傣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中還流行着一種用竹筒燒飯的特殊方法。
分類
竹筒飯,分為普通竹筒飯、香竹糯米飯兩種。
普通的竹筒飯,哈尼、拉枯、布朗、基諾族群眾都常煮食。人們上山勞動或外出狩獵時,常砍下一節鮮竹將米裝進其中,加上適量泉水,放在火塘上燒煮。待米飯煮熟後,將竹筒帶飯砍成兩半,或四半,各端一半食用。那竹節不僅代替了鍋,也代替了碗。煮得好的竹筒飯,米飯軟而適口,還帶有一股特殊的香氣,別具一番風味。
香竹糯米飯,傣語稱為「考瀾」,又稱為埋考瀾,即糯米香竹煮製。用以煮飯的糯米香竹,應是幼嫩之竹。這種竹子一般只有酒杯般粗,竹節約長40餘公分。其外包裹着一層雪白的糯米香竹竹瓤,用手握而不會粘手,可隨意分段食用。
用糯米香竹煮製的糯米飯,方便攜帶,在10小時內不會變硬返生,可熱吃亦可冷吃,米飯香軟可口,融糯米香、青竹香於一體。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風味食品。發展浙江武義郭洞的竹筒飯已近流傳了200多年,村里滿山都是竹子,村民們都不用碗吃飯,用竹子吃飯,村民把米,玉米等東西放進竹子裡放在火上烤。後來沿邊的村子也這樣吃。
如今的武義郭洞是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村,每天的遊客絡繹不絕,有的為了看那好山好水,有的為了尋味歷史的芳香,有的為了吃一吃那正宗的竹筒飯。
民族文化生態食品竹筒飯受到市場青睞。利用香糯竹燒制竹筒飯的傳統來自這些少數民族的先民,他們具有守獵的習慣。為了簡便,上山打獵不帶鍋灶炊具,只帶米即可。 地處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深山密林到處都是野生香竹。做飯時就地取材,砍下竹筒,將泡好的米裝入其內,並加入適量的水,用鮮葉子將筒口塞緊,放在火上燒烤,當竹筒表層燒焦後,筒內米飯即熟。食用時用刀或手將竹皮剝開,米飯被竹膜包裹,米粒香軟可口,清香撲鼻,堪稱一絕。同時,遍地的野菜采來也可用竹筒燒出美味鮮湯。
香糯竹(Cephalostachyum pergracile)是唯一的一種最好的用來燒制竹筒飯的竹子,是雲南特有的珍貴稀有竹種。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有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別是人體必需的各種氨基酸含量豐富,具有特殊的天然香味;特有的香竹黃酮更具有抗衰老、美容養 顏等自然保健功效。其雙層內膜將香米飯緊緊包住,特別方便食用。
傣族用來煮飯和泡茶的竹子是禾本科的香糯竹,它莖粗約5厘米,竹節細長,壁內有一層香氣撲鼻的竹膜。用竹筒煮飯時,先將香糯竹按節砍下,並保留一個節做竹筒底,把事先洗淨並浸泡過七八個小時的糯米或紫糯米放入竹筒中,倒入一些清水,用芭蕉葉或竹葉塞緊竹筒口,把竹筒架起來在火上燒烤,當竹筒里的水分干以後,再放平用文火翻來覆去地慢慢烘烤,不久飯就可煮熟了。
吃這樣的竹筒飯又頗有些講究,要先用刀刮去竹筒表面被燒黑的外皮,再用刀背輕輕地反覆敲打竹筒,使竹皮與裡面的糯米飯徹底脫離,然後用刀在竹筒口劃幾道小縫,並逐片剝去竹皮,這樣就可以吃到一條由竹壁膜包裹着的糯米飯了。這樣的糯米飯,新鮮乾淨,柔軟味美,且香糯竹的清香與糯米的芳香融為一體,真是香氣襲人,噴香可口,實在是令人垂涎三尺,但這卻很難有機會享用,因為它往往只是傣家人招待貴客的美味佳肴。
竹筒泡茶又略有些不同,開始是一樣的先將香糯竹按節砍下,並保留一個節做竹筒底,然後把茶葉放進竹筒中用文火慢慢地烘烤,當竹筒中冒出香味時,用滾燙的開水衝進去,最後將茶水倒出來。這樣的茶水,湯色黃綠,清澈明亮,香氣四溢,細細品之,苦中返甜,回味無窮,令人口齒清爽,心曠神怡。
1951年,西雙版納的少數民族用竹筒飯招待我國著名植物學家、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創始人蔡希陶教授。當時,蔡老這樣評論竹筒飯:「對竹子的利用,堪稱無雙。先作鍋,後作碗,再作柴燒,最後又作植物的養料,真正做到了就地取材,材盡其用。」
風味
竹筒飯有四種:野味飯、肉香飯、黑豆飯、黃肉飯。其中最佳的要數野味飯了。
適合做野味飯的幾種野味是鷓鴣肉、鹿肉、山雞肉、山豬肉、蛇肉、黃肉等。以黃肉做出的飯味道最鮮美。其特點:米香,豆香,肉香或野味香,滿口清香,充滿海南黎 家風味。海南黎族傳統美食,是用新鮮竹筒裝着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飯食。
黎族民同,多于山區野外製作或在家裡用木炭烤制。現經烹調師在傳統基礎上改進提高,使之擺上宴席餐桌,聲譽甚高,成為海南著名風味美食。
做法
材料選擇
1、選竹節(竹子為一年的新竹,超過兩年的就不要考慮了,新竹水分多耐燒,燒出來的糯米飯也香些)長度不要超過25厘米、直徑6厘米左右的竹子,兩頭留長5厘米鋸成單節,再在一頭鑽一小孔可大可小,一節長25厘米、直徑6厘米、小孔1厘椎鬧褳殘枰?分鐘左右的時間裝米,裝好米後最好能用蘋果什麼的把孔塞住,孔大就是密封性差些,一元硬幣那麼大也可)
2、浸泡12小時以上的糯米。(建議浸泡前就將糯米洗一下,待浸泡一段時間,糯米膨脹後攪拌一下,使糯米吸水均勻些)
3、配料:可根據個人喜好,添加一些香腸啊、鹹肉啊、鹹菜啊、什麼的。可以事前把鹹肉切成碎末,拌在糯米里,如肉粽子;也可以切成小塊,適時適量放入。
做法
竹筒飯能否燒的香噴噴,加水多少和火候掌握是關鍵。
1、加水。以一節長25厘米、直徑6厘米的竹筒為例,加水為100毫升為佳。(相當於一瓶娃哈哈純淨水的六分之一,一瓶娃哈哈純淨水是596毫升,因為燒竹筒飯時水分散失比較快,水加少了燒出來的竹筒飯就硬了)
2、火候。大火15分鐘,中火5分鐘,小火3分鐘。(大火的十五分鐘一定要燒夠,燒的時間越長,旋轉竹筒的就要勤快些,雖然煙熏火燎的但還是堅持一下吧,也就二十來分鐘的事,如果燒出來的竹衣顏色微微發黃,柔軟,沒有燒焦的感覺,就說明你的水平到家了,快趕上我了^_^)
注意事項
1、糯米不要裝的太滿,留個二三厘米空餘的空間,燒前搖晃一下,使米與米的間隙大一下。
2、燒竹筒飯的時候,千萬不能讓竹筒着火,要適當的旋轉竹筒,因為竹筒很燙手,所以準備一雙手套是必要的,還不會髒手。糯米粘在竹衣上,燒出的竹筒飯被竹衣包裹着,可以整個拿起。
如果你喜歡吃鍋巴,索性就再多燒5分鐘的中火,一定香酥的很。
3、破開竹筒的時候千萬要注意,不能像劈柴一樣,一刀兩半。這樣容易使竹筒飯掉在地上,以前就遇到過好幾位,好不容易燒成的勞動成果就這樣浪費了,真是可惜了。一定要輕輕的劈,等一個節頭裂開以後,把竹筒橫放在地上,用刀漲開;要麼劈開一個節頭以後再去劈同部位的另一個節頭,劈的時候要輕,把節頭劈開就好,然後橫放在地上,用手拉開。
烤竹筒飯
原料:山欄香米750克、青竹筒1節。
製法:取竹(要嫩竹,兩端留節)1節,在竹節一端打洞(直徑1.5厘米的圓眼),將大米淘洗後,從洞孔裝進竹筒內,加入清水750毫升,放在火堆上燒烤,視竹筒孔冒熱氣,簡中水燒沸後,用木塞或樹葉堵上小孔洞,繼續放到火堆慢燒細烤,並不斷地翻動,直至聞到一股飯香味時止。食用時把竹筒用刀劈開即可。
特點:飯粒鬆軟,既有米香,又有竹香,清爽可口。
淵源:烤竹筒飯又叫竹筒香飯,是生活在海南島黎族同胞上山打獵或墾荒山時野炊的食品,除了素烤白飯外,有時加野味,如野豬、黃棕和鹿肉等,拌上醬油和精鹽,烤出的飯更香美好吃。現烤竹筒飯已成為一種具有特殊風味的旅遊野餐食品,吸引着不少中外遊客。
黎族做法
遍地竹林的阿里山區,竹筒飯為其特色小吃,尤其廣為當地鄒族族人所運用;傳統的做法是以桂竹的竹筒內裝生糯米,再以高麗菜或山酥塞住筒口後炭烤,若配上阿里山特產哇沙米加醬油的沾醬,即是風味十足的鄒族美食。此外亦有直接在竹筒內加上佐料的新做法,別具滋味。
海南黎族傳統美食。是用新鮮竹筒裝着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飯食。黎族民同,多于山區野外製作或在家裡用木炭烤制。現經烹調師在傳統基礎上改進提高,使之擺上宴席餐桌,聲譽甚高,成為海南著名風味美食。
黎家竹筒飯竹節青翠,米飯醬黃,香氣飄逸,柔韌透口。吃時,飲一口黎家「山蘭酒」,咬一小口竹簡飯,慢品細嚼,趣味盎然。 江華瑤族自治縣多山,江華瑤人從遠古時候以來,多生活在大山里,從狩獵到刀耕火種到林區開發,瑤族與山結下了不解之緣。瑤族人民常在大山里活動,有時候幾天都不能回到居所,但大山里渺無人煙,做飯成了一大難題。於是瑤人發明了竹筒飯。竹筒飯,顧名思義,自然是以竹筒代替鐵鍋做飯。竹筒飯是旅遊野炊的最佳選擇。其味清甜而純,帶着淡淡的竹香味,留嚼越覺得齒唇生津,甜香無比。
用料:山蘭米500克,豬瘦肉100克,生抽10克,老抽3克,精鹽5克,味精8克,清水500克,精豬油、五香粉各少許,新鮮青竹2節。
做法:1、山蘭米洗後,浸泡半小時,撈起,加精鹽、味精拌勻。
2、豬瘦肉切成0.3厘米厚的肉片,用老抽、生抽、五香粉醃製,熱鍋過油,將肉片翻炒至熟,出鍋待涼後,切成0.3×0.3厘米的肉粒待用。
3、取新鮮青竹(節距較長為好),每節鋸開一端,洗淨晾乾,用精豬油抹拭竹筒內壁,將調好味的山蘭米同瘦肉粒控勻,分兩等份加進兩節竹筒里,入適量清水(每筒約250克),然後,用乾淨布條綑紮封堵竹筒口,放進200度的電烤爐中烤約半小時至熟,關電源繼續在爐中焗干。
4、取出成熟的竹筒飯,解除布條,鋸成若干小段(每段長6厘米),擺放盤中上席。
特點:竹節青翠,米飯醬黃,香氣飄逸,柔韌透口。吃時,飲一口黎家「山蘭酒」,咬一小口竹筒飯,慢品細嚼,趣味盎然,充滿海南黎家風味。
竹筒飯有多種口味,和米飯一樣,如,乾貝拌飯。
台灣做法
組方:糯米(或大米)500克,南竹筒4節。
製法:先將直徑6—7厘米、長8—9厘米的竹筒洗淨,把淘淨的米略加熱後,放入竹筒內,加適量水,封好口,然後將竹簡放入水鍋里,加熱蒸煮至散發出竹香味,即可食用。配以可口菜看,風味更佳。
功效:補益脾胃,清熱除煩。用於脾胃虛弱,心煩口渴,肺熱咳嗽等症。
補註:此飯為阿里山一帶布農族同胞下田勞動時帶的便飯,在台灣普通家庭中常自製食用,飯鋪也公開出售。[1]
廣西做法
組方:大米500克,大南竹適量。
製法:將大南竹裁成兩端有節的竹筒,在其一端捅一個洞,用水洗一下,例出。然後放入米和水(米和水的比例為1:1.5),不要裝的太滿,留5厘米空隙,用竹葉塞好竹筒口。食時用柴刀輕輕破開竹筒,盛入用竹葉疊成的「碗」內,佐以隨身攜帶的酸肉、酸魚、泡辣椒即可。
補註:「竹筒煮飯」是山親人上山砍柴、趕集及外出打獵時常用的燒飯方法。其優點是不用帶炊具,操作方便,製法特殊,富有濃厚的風味。
四川口味
「食在中國,吃在四川」,四川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名揚天下。向四川小吃以其獨特風味深受廣大民眾喜歡,其中最具民間特色的就是——四川竹筒飯。
竹筒飯首先用竹講究,一般選用一年生青竹,這種竹汗多,肉質嫩,顏色好,烤出的竹筒飯特香。其次用料講究、做工精細。採用優質香米、糯米、早米,加入鹽和特別調味料等灌入青竹,然後用茶葉封口,放在溫火上慢慢翻烤,20分鐘以後,竹筒便發出滋滋之聲,這是一股股濃濃的鮮香味兒便從淡淡輕煙中沁入心脾,經常惹得人們聞香止走,品嘗後都讚不絕口。不少人還打包帶走,等竹筒不冒煙,且有些焦糊時,飯便烤好了,竹筒香飯香,美味可口,我們相信這種具有濃厚山鄉風味的竹筒飯,一定能給你帶來「口福」。
視頻
竹筒飯?這樣燒任你燒都燒不焦竹筒
美食如何做正宗的竹筒飯,簡單快速,清香誘人
竹筒飯不會做?+小夥教你一招,鮮香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