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蛉
简介
竹蛉:别名青竹蛉_中华树蟋_台湾树蟋_印度树蟋,为直翅目、蟋蟀科、树蟋属爬行动物,原产于亚洲中部及南部,中国(广东、海南、福建、江苏、台湾等地)、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此外俄罗斯也有分布。野生情况下,以植物的鲜嫩花叶为食,也喜吃蚜虫。白天在枝叶上爬行觅食,只有受惊时才会跳跃。喜欢在夜间鸣叫,叫声“句、句、句、句”很像蟋蟀的鸣声,但蟋蟀节奏较慢。鸣叫时两前翅竖立,与身体约成75度角。边走边鸣,鸣声因而忽此忽彼,常常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影。
因其翅薄如竹衣,体型纤细、体色秀丽、鸣声清幽、清脆响亮,如丝竹悠扬,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娱乐宠物鸣虫之一。比较好静,不喜强光,饲养盒不宜多移动,或较大震动或摇晃,否则影响它的习惯,造成几天不鸣。
科目分类:直翅 生存环境:灌丛 颜色分类:褐色_绿色 居住环境:树栖 最大体型:2cm
性情分类:温和 寿命年限:1年 适宜温度:24℃±5℃ 食物饲料:杂食
竹蛉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cm,浅土黄色,比较柔软。口器下口式,下颚须下唇须各一对。复眼发达,椭圆形,黄褐色,着生于触角窝的后下方。触角丝状,长度是体长的两倍。前后翅均薄如纸,透明,前后翅均超过腹末,后翅端部露出前翅。前、中足细而短,前足胫节具一对听器,跗节3节,后足特长,胫节背方有两列齿,端部2枚长刺,跗节4节。
竹蛉生活习性
成虫不活泼,移动以跳跃为主,喜藏于杂草或土块缝隙中,喜食禾本科、黎科、十字花科杂草的幼嫩组织。此虫一年一代,以卵越冬。卵期5月。若虫期5-7月。成虫期7-9月。产卵期8-9月上旬。卵越冬期10-4月。
竹蛉饲养方法
饲养器可用木质、竹质的圆形、方形盒,推荐透明的塑料或有机玻璃质的盒子。饲养箱都应有通气孔。饲养盒放置较暗或弱光环境为好。饲喂的食物以米粥、苹果、梨子、南瓜、山芋为主,最好不要喂米粥、米饭,否则容易粘上翅膀,也可适当喂些蚜虫和鲜嫩的树叶。食物要新鲜清洁,并经常调换品种,以保证它获得多种不同的营养成分,增强它的体质。体质好的鸣虫,不仅鸣声响亮悦耳,而且抗病能力强,可以生存较长时间。若保暖保养得当,可养至春节以后。
竹蛉雌雄分辨
雄虫似琵琶形,前翅前狭后宽,发音膜大而明显,椭圆形,内有两条横脉。尾须两根,端部微弯,布满绒毛。雌虫似梭形,前翅狭长。产卵器平直,剑状,超过尾须,末端有3枚黑褐色纯齿。
竹蛉繁殖方式
8月中旬开始产卵于当年生成熟葡萄枝条中,次年孵化后卵壳仍留在产卵孔中。雌成虫利用发达的产卵器在葡萄枝条上钻孔,卵产于枝条的髓部,产卵后则分泌白色的胶状物覆盖在产卵孔上成白色的小点,产卵孔排成行,间距lOmm左右。卵圆桶形,光滑,半透明,黄白色,孵化前乳白色。若虫黄褐色,形态同于成虫,柔软,大小如小蚊子,无翅。触角33节,超过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