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頭草`
筆頭草,中藥名。別名:千峰草、銼草、筆頭草、筆筒草、接骨草、馬人參等。
木賊草(《木草經疏》),銼草(《盛京通志》),節節草(《植物名實圖考》),節骨草(《東北藥植志》),擦草、無心草(《山西中藥志》)。[1]
多年生常綠草本,高30~100厘米。
根狀莖粗短,黑褐色,橫生地下,節上生黑褐色的根。
地睛莖直立,單一或僅於基部分枝,直徑6~8毫米,中空,有節,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有縱棱溝壑0~30條,粗糙。味甘、苦,性平。
歸肺、肝、膽經。其具有疏風散熱,解肌,退翳等功效,常用於目生雲翳,迎風流淚,腸風下血,血痢,脫肛,瘧疾,喉痛,癰腫等。
藥用部位
木賊科植物木賊的乾燥全草。
性味
甘、苦,平。
歸經
歸肺、肝、膽經。
功效
疏風散熱,解肌,退翳。
主治
目生雲翳,迎風流淚,腸風下血,血痢,脫肛,瘧疾,喉痛,癰腫。
用法用量
3-9g。
使用注意
氣血虛者慎服。
炮製方法
洗淨,稍潤,剪去根部,切段,晾乾。
生理特性
是木賊科植物木賊的全草 ,呈長管狀,中空有節,不分枝。長30~60厘米,直徑約5毫米,每節長3~6厘米。
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有多數縱枝,順直排列,其上密生細刺,觸之有粗糙感。
節處有筒狀深棕色的鱗葉。易自節處拔脫。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內有灰白色或淺綠色的薄瓤。
生於路旁、山坡草叢、溪邊、池沼邊等地,夏秋二季采割。
木賊產地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安徽、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新疆、青海等地。
木賊相關論述
1.《草木便方》:「通氣,明目,利九竅,治跌傷,消積滯,止嗽化痰。」
2.《分類草藥性》:「男子平胃火,婦人補血氣。"
3.《天寶本草》:「治赤白雲翳,去風,清火,除濕,通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