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石
簡介
筆石是對筆石綱化石的統稱,是一類已滅絕的海洋群體生物,通常隸屬於半索動物門,存在於中寒武世—早石炭世。筆石蟲體所分泌的骨骼,稱為筆石體(rhabdosome)。筆石體一般大小為場幾厘米或幾十厘米,較大的可達70cm或更長。筆石體的成分以往視為幾丁質。1966年富卡爾特和熱尼奧的分析結果表明,筆石骨骼中不含幾丁質,但有甘氨酸、丙氨酸等多種氨基酸,這些氨基酸可能來源於硬蛋白,透射電鏡下所顯示的骨骼超微結構有蛋白骨膠原的外表,很可能其物質成分為骨膠原。因此,筆石體的成分似乎是一個非幾丁質的有機物。
評價
根據化石保存的狀態、共生動物的類別以及筆石動物自身的骨骼構造,科學家推測一部分筆石動物在海底營底棲固着生活,例如大部分的樹形筆石,它們有固定的莖、根等構造;另一部分筆石動物營漂浮生活,例如正筆石,它們具有叫做「線管」的絲狀體,用來附着在漂浮體上。筆石動物可以與腕足動物和三葉蟲等動物的化石共生。但是也有一些特定的環境裡只有漂浮筆石而沒有其它生物或是僅有極少的浮游生物伴生。筆石通常保存在黑色頁岩中,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沉積環境海水較為平靜,海底還原作用強,氧氣不足,含有較多的硫化氫,不適宜底棲生物生存,但是在這樣的環境裡營漂浮生活的筆石可以在表層水體中生活,死後屍體沉入水底變成化石;另一種原因則可能是因為當筆石從正常的水體漂浮到這種不宜生存的水體中時,便大量死亡並沉入海底,而海底底棲動物稀少,沒有將這些筆石屍體「消滅」掉,它們就大量保存下來並變成了化石。除了頁岩之外,在細砂岩、粉砂岩或灰岩中也能發現一些筆石化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