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第三十五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1]颁奖典礼1963年4月8日在美国加州的圣莫尼卡公民大礼堂(Santa Monica Civic Auditorium)举行,弗兰克·西纳特拉担任主持人。

第三十五届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奖杯

关于奥斯卡金像奖

自第一届以来,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奥斯卡金像奖都是每年举行一次。规定每年3月左右对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职员进行评奖。评选和颁发奖由学院组织专门的管理委员会主持。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仪式始终是美国好莱坞的一个盛大节日。世界好多国家都通过电视台转播大会盛况。

奖项分布

颁发的奖项有23个,其中除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和男演员奖、最佳导演奖之外,还有最佳摄影、美工、服装设计、原剧本、改编剧本、改编配乐、剪辑、视觉效果、作曲、音响奖等等。此外,还有给那些在 电影界做出巨大成绩的老演员 和老电影工作者的"特别奖"和一定数量的补充奖。 直到1931年,有个新来的学院女秘书看到这尊铜像,惊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奥斯卡,一位记者立即把她的话报道出去。从此,人们便把这个人像称为"奥斯卡"。奥斯卡金像奖也因此得名。

奖杯设计

奥斯卡金像由学院早期成员之一赛德里克-吉本斯设计。他在一次宴会上,在桌布上描绘出了金像的草图,并最终由洛杉矶著名艺术家乔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于1929年5月16日颁发。每尊金像均为合金铸成,再镀以24K纯金。金像高13.5英寸(约34.3厘米),重8.5磅(约3.8公斤),造型为一名手拄长剑的武士站在电影胶片盘上,片盘上的五条轮辐象征着学院最初的五个部分:演员、导演、制作人、技师和剧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欧文斯公司铸造。奥斯卡奖这个别称从何而来已无法考证,最普遍的说法是学院图书馆馆员、后任学院执行主管的玛格丽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时曾说这尊金像很像她的奥斯卡叔叔,于是记者和学院的成员们开始以这个名字称呼它。1934年,华特·迪士尼在领奖时引用了这个名字,由此奥斯卡奖这一别称日渐被人们所熟悉。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一直到1939年才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字。

颁奖会场

柯达剧院(Kodak Theatre)位于好莱坞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启用,是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的举行地点,在2002年开始成为奥斯卡的永久颁奖地。

柯达剧院,可容纳3,400名观众,设有全美国一个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宽,75呎深。舞台后的记者室可容纳多达1,500名记者。剧院由柯达公司赞助7500万美元建成,并获此冠名权。

剧院现由洛杉矶市拥有,并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向市政府租用,以举行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柯达剧院的入口摆放有柱装饰,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奥斯卡金像奖得奖人的名字,亦预留位置予未来的得奖人。

在其他时间,柯达剧院则供举办演唱会等表演,及其他种类的颁奖礼。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
举办时间 1963年4月8日
举办地点 圣莫尼卡公民大礼堂
主持人 弗兰克·西纳特拉
最佳影片 《阿拉伯的劳伦斯》
颁奖嘉宾
金·凯利颁发艺术指导类奖项
乔治·查金思和丽塔·莫雷诺颁发男配角奖
索菲娅·罗兰颁发男主角奖
卡尔·莫尔登颁发剪辑奖
琼·克劳馥颁发导演奖
温戴尔·柯瑞颁发外语片奖
贝蒂·戴维斯颁发编剧类奖项
唐娜·里德颁发摄影类奖项
奥利维娅·德哈维兰颁发最佳影片奖
奥黛丽·赫本与爱娃·玛丽·森特颁发服装设计类奖项
凡·赫夫林颁发短片类奖项
金吉·罗杰斯颁发音乐剧奖项
马克西米连·谢尔颁发女主角奖
谢利·温特斯颁发录音奖和视觉效果奖
梅木三吉颁发纪录片类奖项
现场表演 罗伯特·顾雷特表演《玫瑰与美酒的日子》插曲"Days of Wine and Roses"
《叛舰喋血记》插曲"Love Song from Mutiny on the Bounty (Follow Me)"
《怨女痴男》插曲"Song from Two for the Seesaw (Second Chance)"
《夏夜春潮》插曲"Tender Is the Night",《神女生涯原是梦》插曲"Walk on the Wild Side"。
获得多项提名大户
10项:《阿拉伯的劳伦斯》
8项:《杀死一只知更鸟》
7项:《叛舰喋血记》
6项:《欢乐音乐妙无穷》
5项:《玫瑰与美酒的日子》、《最漫长的一天》、《奇迹缔造者》、《姐妹情仇》
4项:《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和《格利姆兄弟的美好世界》
3项:《意大利式离婚》、《春泪溅花红》、《春浓满楼情痴狂》、《玫瑰舞后》
2项:《满洲候选人》、《弗洛伊德》、《大卫与丽莎》、《土包子游巴黎》、《怨女痴男》
获得了多项大奖的电影
7项:《阿拉伯的劳伦斯》
3项:《杀死一只知更鸟》
2项:《最漫长的一天》和《奇迹缔造者》

获奖名单

奖项 获奖人及作品
最佳影片 《阿拉伯的劳伦斯》
最佳男主角 格里高利·派克《杀死一只知更鸟/梅岗城的故事》
最佳女主角 安妮·班克罗夫特《海伦凯勒/奇迹创造者》
最佳男配角 艾德·贝格利《春浓满楼情痴狂/爱君风流》
最佳女配角 帕蒂·杜克《海伦凯勒/奇迹创造者》
最佳导演 大卫·里恩《阿拉伯的劳伦斯》
最佳原创剧本 《意大利式离婚》
最佳改编剧本 《杀死一只知更鸟/梅岗城的故事》
最佳摄影(彩色) 《阿拉伯的劳伦斯》
最佳摄影(黑白) 《最长的一天》
最佳艺术指导 / 道具布景(彩色) 《阿拉伯的劳伦斯》
最佳艺术指导 / 道具布景(黑白) 《杀死一只知更鸟/梅岗城的故事》
最佳服装(彩色) 《奇妙世界》
最佳服装(黑白) 《婴儿简出了什么事/兰闺惊变》
最佳音效 《阿拉伯的劳伦斯》
最佳电影剪辑 《阿拉伯的劳伦斯》
最佳特技效果 《最长的一天》
最佳原创歌曲 "Days of Wine and Roses"《醉乡情断/相见时难别亦难》
最佳原创配乐 《阿拉伯的劳伦斯》
最佳改编配乐 《欢乐音乐妙无穷/音乐人》
最佳动画短片 《洞》
最佳真人短片 《周年快乐》
最佳纪录短片 《周年快乐》
最佳纪录长片 《黑狐狸》
最佳外语片 《花落莺啼春》法国
  • 安妮·班克罗夫特没有出席颁奖典礼,由琼·克劳馥(Joan Crawford)替她领奖。

提名名单

奖项 提名名单
最佳影片 《最长的一天》、《欢乐音乐妙无穷/音乐人》、《叛舰喋血记》、《杀死一只知更鸟/梅岗城的故事》
最佳男主角 伯特·兰卡斯特《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杰克·莱蒙《醉乡情断/相见时难别亦难》、马赛罗·马斯楚安尼《意大利式离婚》、彼得·奥图尔《阿拉伯的劳伦斯》
最佳女主角 贝蒂·戴维丝《婴儿简出了什么事/兰闺惊变》、凯瑟琳·赫本《长夜漫漫路迢迢》、吉拉汀·佩姬《春浓满楼情痴狂/爱君风流》、李·雷米克《醉乡情断/相见时难别亦难》
最佳男配角 维克多·布鲁诺《婴儿简出了什么事/兰闺惊变》、泰利·萨瓦拉斯《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奥玛·沙里夫《阿拉伯的劳伦斯》、特伦斯·斯坦姆普《比利巴德》
最佳女配角 玛丽·巴德姆《杀死一只知更鸟/梅岗城的故事》、雪莉·奈特《春浓满楼情痴狂/爱君风流》、安杰拉·兰斯伯里《谍影迷魂/洗脑密令》、塞尔马·里特《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最佳导演 弗兰克·佩里《大卫与丽莎》、皮亚托·杰米《意大利式离婚》、阿瑟·佩恩《海伦凯勒/奇迹创造者》、罗伯特·马利根《杀死一只知更鸟/梅岗城的故事》
最佳原创剧本 《弗洛伊德传》、《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春泪溅花红》、《犹在镜中/穿过黑暗的玻璃》
最佳改编剧本 《大卫与丽莎》、《阿拉伯的劳伦斯》、《洛丽塔/一树梨花压海棠》、《海伦凯勒/奇迹创造者》
最佳摄影(彩色) 《玫瑰舞后》、《哈泰利/猎兽奇观》、《叛舰喋血记》、《奇妙世界》
最佳摄影(黑白)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杀死一只知更鸟/梅岗城的故事》、《怨女痴男》、《婴儿简出了什么事/兰闺惊变》
最佳艺术指导 / 道具布景(彩色) 《欢乐音乐妙无穷/音乐人》、《叛舰喋血记》、《春泪溅花红》、《奇妙世界》
最佳艺术指导 / 道具布景(黑白) 《醉乡情断/相见时难别亦难、《最长的一天》、《调整时期》、《谍网忠鸽》
最佳服装设计(黑白) 《醉乡情断/相见时难别亦难》、《双虎屠龙/谁杀了理贝特·瓦朗斯》、《海伦凯勒/奇迹创造者》、《费德拉》
最佳服装设计(彩色) 《一路顺风!》、《玫瑰舞后》、《欢乐音乐妙无穷/音乐人》、《我与艺妓》
最佳音效 《一路顺风!》、《欢乐音乐妙无穷/音乐人》、《春泪溅花红》、婴儿简出了什么事/兰闺惊变》
最佳电影剪辑 《最长的一天》、《谍影迷魂/洗脑密令》、《欢乐音乐妙无穷/音乐人》、《叛舰喋血记》
最佳特技效果 《叛舰喋血记》
最佳原创歌曲 "Love Song From Mutiny On The Bounty (Follow Me)"《叛舰喋血记》、"Song From Two For The Seesaw (Second Chance)"《怨女痴男》、"Tender Is the Night"《夜色温柔》、"Walk on the Wild Side"《行走在旷野的边缘/神女生涯原是梦》
最佳原创配乐 《弗洛伊德传》、《叛舰喋血记》、《战国群雄/烽火霸王》、《杀死一只知更鸟/梅岗城的故事》
最佳改编配乐 《江湖女》、《冷暖心声冷暖情》、《玫瑰舞后》、《奇妙世界》
最佳真人短片 《同志黎料》、《凯迪拉克》、《悬崖居民》、《盆地》
最佳动画短片 《伊卡路斯·蒙特高尔菲·怀特》、《来听听这个》、《懦夫的自我防卫》、《流行歌曲的交流会》
最佳纪录短片 《约翰·格伦的故事》、《通往城外的路》
最佳纪录长片 《巴西整体面貌的变化》
最佳外语片 《希腊悲剧/埃勒克特拉》希腊、《那不勒斯的四天》意大利、《诺言》巴西 /、《特拉云坎的珍珠》墨西哥

最佳影片

《阿拉伯的劳伦斯》[2]是由大卫·里恩执导,彼德·奥图、亚利克·基尼斯等主演的冒险片。

该片以土耳其入侵阿拉伯半岛为背景,讲述了英国陆军情报官劳伦斯带领阿拉伯游击队炸毁铁路,成功使阿拉伯各族维系在一起的故事。

影片于1962年12月10日在英国上映。

剧情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仍然统治着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麦加的哈希姆家族发动了争取阿拉伯人独立的战争,英国军方派了有"阿拉伯通"之称的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到那里进行活动。

劳伦斯在去麦地那会见部族首领费萨尔王子的途中,遇见了哈里苏部族的首领阿里,此人年轻剽悍,给劳伦斯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劳伦斯到费萨尔处,亲眼目睹了他的大本营遭到土耳其飞机的轰炸,伤亡惨重。费萨尔采纳了劳伦斯的意见,从陆路攻打亚喀巴,为占领大马士革铺平道路。劳伦斯则与阿里率领突击队穿过沙漠,冒着炎热与风沙。日夜兼程,很快攻下该城。

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支弹药,叫他们牵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比较讲究策略。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

在对大马士革发动的总攻势中,劳伦斯与阿里率领的阿拉伯军队骁勇善战,长驱直入,比英军提前一天攻入。但战后,英阿双方在管辖大马士革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英国背信弃义地拒绝了阿拉伯人的独立请求,而劳伦斯困于复杂的政治外交斗争之中,仕途失意,不得已退役。他回到英国后,忧郁不得志,不久后劳伦斯骑着摩托车出行,在路上躲避两个儿童而摔倒,不幸身亡 。

角色介绍

彼德·奥图饰演劳伦斯

英国情报局军官,具有坚强的意志。他单枪匹马横穿大沙漠,到达阿拉伯王子的阵营,指导他们采取游击战对抗土耳其。他得到了阿拉伯人的信赖和尊敬,并且成功帮助他们对抗土耳其。在失去作用以后,他黯然离开了阿拉伯[2]。


亚利克·基尼斯饰演费萨尔王子

阿拉伯部族首领,阿拉伯人独立战争的参与者。他采纳了劳伦斯的意见,从陆路攻打亚喀巴,为占领大马士革铺平道路。他虽然同意把他的部队并入英军,但他认为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部队不会真正的联合。


安东尼·奎恩饰演奥达

哈维塔特部族首领,劳伦斯的合作伙伴。在劳伦斯的激将法和利益引诱下,他很快同意与劳伦斯一同攻打亚喀巴的计划。攻下亚喀巴后,奥达由于找不到劳伦斯许诺的黄金而勃然大怒。

精彩花絮

在影片拍摄期间,彼得·奥图拒绝与奥马尔·沙里夫配戏。 在拍摄期间,片中所有女性演员都没有台词。 制片方因剧组要转道西班牙而叫停拍摄,但影片却停拍了3个月后才得以继续拍摄,因为这期间该片编剧罗伯特·博特因参加核裁军示威游行而被捕。 在拍摄阿里进入海市蜃楼的画面时,摄影师弗雷迪·杨使用了一种特别的宽银幕482mm镜头,这种镜头称为"大卫·里恩镜头"。 约旦国王侯赛因不仅向剧组出借了阿拉伯军团协助拍摄,还经常造访影片的拍摄片场。 当劳伦斯到达苏伊士运河时,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Blue Funnel班轮出现在影片背景中。 折叠编辑本段影片制作 折叠创作背景 该片改编自英国军人作家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的回忆录《智慧 七柱》。1960年,编剧迈克尔·威尔逊说服了劳伦斯的兄弟将《智慧七柱》的电影改编权卖给制片人萨姆·斯皮格尔。影片剧本由迈克尔·威尔逊、罗伯特·鲍特共同创作。编剧采用"整体真实、细节虚构"的手法,以《智慧七柱》为蓝本,还原了原著作者亲历的阿拉伯战争历史 。

演员选择

阿兰·德龙原本是扮演阿里的人选,但他因戴有棕色隐形眼镜而无缘出演。Maurice Ronet成为接替阿兰·德龙的人选,但他有法语口音,而且不适合穿着阿拉伯服装。最终阿里一角由奥马尔·沙里夫扮演。导演大卫·里恩原本希望由阿尔伯特·芬尼安扮演劳伦斯,并且特意为阿尔伯特·芬尼安排了一次试镜活动。然而,芬尼以不想长期续约为由拒绝扮演劳伦斯。此外,马龙·白兰度、安东尼·博金斯也都是扮演劳伦斯的人选。由于凯瑟琳·赫本力劝制片人萨姆·斯皮格尔让彼得·奥图来扮演劳伦斯,最终彼得·奥图成为该角色的扮演者。


影片评价

《阿拉伯的劳伦斯》是一部伟大的惊险片,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把两个不可兼得的地方成功地结合起来;它既有宏伟的战斗场面,又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富有情趣的研究。和其它战争题材的电影有很大不同,《阿拉伯的劳伦斯》虽然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但情节完全跳开了主战场,影片没有战场上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交锋,却依然给人以震撼。(人民网评)

《阿拉伯的劳伦斯》做到了事实和艺术的巧妙结合。该片既忠于真实又超出真实,它虚构出各种形象和情绪,而这种情绪比劳伦斯本人所体验到的更为强烈和富于刺激性。影片的导演手法及摄影极为出色,既展现了战斗场面,又剖析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成功地塑造了劳伦斯高深莫测、胆略过人、又受虚荣和情欲支配的冒险狂形象。(时光网评)

《阿拉伯的劳伦斯》是一部场面宏伟的史诗片 。全片气势恢宏,场面壮观,沙漠外景的映像尤其杰出,被誉为最伟大的传记影片之一。该片在电影技术层面上也做到了尽善尽美,灯光、剪辑、配乐、服饰、取景、置景等方面都达到了一流水准。

最佳男主角

格利高里·派克[3](1916年4月5日-2003年6月12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美国男演员,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944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光荣岁月》,从而正式出道。1945年因主演悬疑片《爱德华大夫》而获得关注。1947年凭借爱情片《鹿苑长春》获得第4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 。1952年主演的剧情片《谍海密码战》成为其表演生涯的代表作品之一。1953年凭借爱情片《罗马假日》奠定其在影坛的地位。1955年获得第12届美国金球奖最受欢迎男演员奖。1958年首度担任制作人,制作并主演爱情片《锦绣大地》。1963年凭借悬疑片《杀死一只知更鸟》获得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1966年主演惊悚片《谍海密码战》。1968年获得美国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 。1970年担任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席。 1974年开始转变银幕形象,在动作片《流浪记》中饰演反派角色。1976年主演的恐怖片《凶兆》获得北美票房排行榜冠军 。1980年在主演战争片《海狼》后淡出影坛。1982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蓝与灰》。1989年获得第4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1993年获得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熊奖。1999年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男演员第12名 。2000年被爱尔兰国立大学授予文学博士。2003年6月12日在美国逝世,终年87岁 。格里高利·派克热心公益慈善。1966年担任美国癌症协会主席。1971年担任电影电视救济金协会主席。1995年担任洛杉矶图书馆基金会荣誉主席 。

人物简介

格利高里·派克出生在美国加州,他的童年十分动荡,五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派克被送去和祖母一起住。日后他回忆说他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每周一次和祖母去电影院看电影。上学的时候派克迷上了表演,决定当一名演员。他先加入了纽约的邻家剧场,又在毕业后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1942年他在埃默林·威廉的舞台剧《清晨之星》中第一次登场。 1943年他进入好莱坞并于次年出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荣誉之日》。同年他的第二部部电影《国王之钥》(The Keys To The Kingdom)为他带来了第一次奥斯卡提名。1945年他又出演了希区柯克的影片《爱德华医生》并受到好评,此后陆续以《鹿苑长春》(1946)、《君子协定》(1947)、《晴空血战史》(1949)三部影片接连获得奥斯卡提名,并以《鹿苑长春》一片获得金球奖。这时的他已是片约不断,决定只接拍自己感兴趣的影片。派克身高1.91米,他的大多数时候都扮演着高大,正直严肃,充满着英雄主义的美国绅士,这一形象与他本人的性格十分相近(派克在好莱坞的公益事业上享有崇高的名声),因此演起来十分自如。而1962年那部最终让他抱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伸张正义,不畏强暴的律师角色,也正是他这一形象发挥的极致。 但派克本身并不满足于不断重复自己,他不断地尝试拓宽戏路,使得他演出各种角色都非常深入而逼真,如1961年的经典恐怖片《海角惊魂》。80年代后派克逐渐转向电视剧。他的最后两部电影是1991年的《抢钱世界》和《海角惊魂》的重拍版,他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和当年不同的角色。 派克在1968年获得美国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派克在政治上是一个自由主义者,1967年他曾获杰出人道主义奖,还曾获得自由勋章。在《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奥斯卡颁奖仪式上他曾说过:"在这部影片中,我投入了我的一切,我46年的生活中所感受和学到的一切,那些关于家庭、父亲和孩子的,还有我对种族主义和司法公正的认识"。他热心参加公共事业,有多个公益事业和影视事业方面的职务。 2003年6月12日,派克在洛杉矶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

早年经历

1922年,格利高里·派克的父母离异,他跟着祖母一起生活。1926年,进入洛杉矶圣约翰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在陆军军官学校,他喜欢军事化的管理和军装,热爱体育运动。1930年,从军事学校毕业以后,他就读于圣迭戈的公立学校。1934年春,他离开学校,在联合石油公司从事司机的工作。1939年,从医学院毕业后,他来到曼哈顿,从此踏上了演员之路 。

演艺经历

1944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光荣岁月》,在片中饰演一位同纳粹德 国作战的俄罗斯游击战士;同年,他在剧情片《天路历程》中扮演一位为人体贴的牧师,这个角色使他获得第18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 1945年,与英格丽·褒曼联袂主演由希区柯克执导的悬疑片《爱德华大夫》,在片中饰演一位患有健忘症的精神病人 ;该片是电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影片,并获得第1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提名 ;12月,该片在美国上映,位列全美年度票房排行榜第三名 ;同年,与葛丽亚·嘉逊、唐纳德·克里斯普共同主演爱情片《空谷芳草》 。 1946年,在爱情片《鹿苑长春》中,他与简·怀曼饰演一对在生存与爱心之间挣扎的夫妇 ;并凭借该片获得第19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同年,主演动作片《太阳浴血记》,这部电影是格利高里·派克的转型之作;他在片中首度尝试反派角色,饰演放荡不羁的路特 。 1947年,凭借爱情片《鹿苑长春》获得第4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同年,主演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以反犹太主义为题材的影片《君子协定》 ;在这部电影中,格利高里·派克塑造了白人作家菲尔·格林正直有为的人物形象 ;在第20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该片获得最佳影片奖,格利高里·派克获得最佳男主角提名 ;12月31日,主演的悬疑电影《凄艳断肠花》在美国上映 。 1949年,参演西部片《金沙镇》;同年,与休·马洛威、加里·梅里尔共同主演以二战为题材的战争片《晴空血战史》,饰演意志坚定、气度不凡的空军指挥官弗兰克,并凭借该片获得第22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奥斯卡提名 。 1950年5月,主演的西部片《黑天鹅》上映。1951年获得第8届美国金球奖最受欢迎男演员奖;同年,与苏珊·海沃德搭档主演剧情片《大卫王与贵妃》。 1952年,在爱情片《乞力马扎罗的雪》中饰演饱经沧桑、染上疽 毒的作家哈里 ;该片是他电影生涯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并入选“好莱坞年度十大卖座影片” 。 1953年8月,主演的爱情片《罗马假日》上映;截止12月,该片在北美的票房为500万美元 ;格利高里·派克在片中与奥黛丽·赫本联袂演绎了一段爱情故事 ,并凭借此片获得第7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外国男演员提名;在美国电影研究所举办的“20部最伟大爱情电影”评选中,该片位列第4位 。 1954年,搭档布罗德里克·克劳福出演冒险片《黑夜人》;同年,主演根据马克·吐温同名小说而改编的喜剧爱情片《百万英镑》 ,凭借在片中饰演的亚当一角而被中国观众所熟知 。1955年,获得第12届美国金球奖最受欢迎男演员奖。 1956年,参演剧情片《一袭灰衣万缕情》;同年,主演冒险片《白鲸记》 。1957年5月16日,与劳伦·白考尔、爱德华·普拉特合作主演的喜剧片《风流记者》上映,他在片中突破以往严肃端正的银幕形象,饰演一位风趣幽默的体育记者。 1958年,与琼·柯琳斯;史蒂芬·博伊德合作主演西部片《歼虎屠龙》;同年, 首次担任电影制作人,制作并主演了爱情片《锦绣大地》,在片中饰演一位为迎娶农场主之女而来到西部的船长 。 1959年,参演战争片《猪排山》;同年与艾娃·加德纳搭档出演冒险片《海滨》。1961年6月22日,主演的战争片《纳瓦隆大炮》在美国上映,派克在片中和大卫·尼文有对手戏 。 1962年,出演悬疑惊悚片《恐惧角》(又名《海角惊魂》),饰演具有正义感的律师萨姆 ;同年,在悬疑片《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扮演一位不顾个人安危、为黑人伸张正义的白人律师 ;在美国电影学院公布的百年影史“一百名银幕英雄与坏蛋”排行榜上,他凭借此片获选为头号银幕英雄。 1963年,凭借悬疑片《杀死一只知更鸟》获得35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 奖以及第20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 ;12月25日,主演的喜剧片《纽曼军医》在美国上映。 1964年,与托尼·柯蒂斯、安吉·迪金森合作出演战争片《十面埋伏擒蛟龙》;同年,凭借喜剧片《纽曼军医》获得第21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提名 。 1965年5月26日,主演的悬疑片《海市蜃楼》在美国上映。1966年,参演惊悚片《谍海密码战》。1967年担任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席 。 1968年,获得美国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 ;同年,美国影艺学院颁发吉恩人道特别奖给派克,表彰他对电影业的贡献 ;12月25日,主演的西部片《月落大地》在美国上映。 1969年,与奥马尔·沙里夫、朱莉·纽玛联袂主演冒险片《麦肯纳的黄金》,在片中饰演美国警长麦肯纳 ;6月25日,主演的剧情片《主席》在美国上映,他在片中扮演一名去中国解决饥荒问题的科学家 ;同年,获得第26届美国金球奖塞西尔.B.戴米尔奖 。 1970年,再度担任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席 。1971年10月13 日,与朵恩·琳、帕皮·塞尔纳共同主演的西部片《危险情人》在美国上映。 1974年,担任剧情片《鸽子号》的制作人;同年,主演西部动作片《流浪记》,该片是格利高里·派克的转型之作,他在片中突破以往塑造的绅士形象,饰演银行抢匪狄恩 。 1975年12月25日,与伯特·雷诺兹、凯瑟琳·德纳芙共同出演的悬疑片《活跃》在美国上映。1976年,在恐怖片《凶兆》(又名《天魔》)中饰演美国外交官罗伯特,该片在全球的年度票房为6092万美元,并在北美票房排行榜上获得5周冠军 。 1977年6月30日,格利高里·派克主演的战争片《麦克阿瑟传》在美国上映;他在片中演绎了军事家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从获得战争胜利到最后被总统逼退的人生历程,并凭借此片获得第35届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提名 。 1978年,与劳伦斯·奥利弗、詹姆斯·梅森联袂主演惊悚片《纳粹狂种》,他一改以往戏路挑战反派,在片中饰演野心勃勃的粹军官门格尔 ;并凭借该片获得第36届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提名 。1980年,主演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战争片《海狼》;之后,逐步淡出大银幕,将演艺事业的重心转向电视剧 。 1982年,在描写南北战争的电视剧《蓝与灰》中扮演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1983年,与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约翰·吉尔古德联袂出演根据真实故事而改编的战争片《红袍与黑幕》,在片中饰演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帮助他人的牧师费莱厄蒂。 1987年,主演剧情片《无声的抗议》。1989年,出演爱情片《老美国佬》,在片中饰演和哈丽特产生父女之爱的作家比尔斯;同年,获得第4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1991年,主演爱情喜剧片《抢钱世界》,在片中饰演电线电缆公司的资方代表安德套·乔根;同年,与罗伯特·德尼罗、尼克·诺特合作出演悬疑惊悚片《恐怖角》 。1993年,担任剧情片《The Portrait》的制作人,之后停止制作电影;同年,获得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熊奖 。 1995年,获得第20届法国凯撒奖荣誉凯撒奖。1998年出演电视电影《白鲸》,该片是他参演的最后一部作品,并凭借此片获得第50届艾美奖最佳男配角奖提名;同年,获得第48届德国电影奖终身成就奖。 1999年,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男演员第12名 。2003年,获得第47届意大利大卫奖终生成就奖 ;6月12日,格利高里·派克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87岁 。

最佳女主角

安妮·班克罗夫特 1931年9月17日 纽约,布朗克斯 美国

简介

安妮·班克罗夫特:(Anne Bancroft,1931年9月17日—2005年6月6日),出生于纽约州布朗克斯,美国女演员、导演、编剧。[4]

1967年,与达斯汀·霍夫曼合作出演迈克·尼科尔斯导演的影片《毕业生》,饰演罗宾逊太太,并获第40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

1950年,以安妮·玛诺为艺名并在好莱坞主演了许多B级电影。

1958年,与亨利·方达合作演出舞台剧获得托尼奖。

1960年,凭《热泪心声》再次获得托尼奖及纽约剧评人协会颁发的最佳女演员奖。  

1962年,出演电影《海伦·凯勒》饰演盲聋女孩海伦·凯勒的家庭教师安妮·沙利文,并获得奥斯卡影后。

1977年出演电影《转折点》,并获第50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

1986年,与茜茜·斯派塞克合作出演电影《晚安,母亲》。  

1984年,出演希德尼·鲁迈特执导的影片《嘉宝说话》。

代表作品

《奇迹创造者》、《毕业生》[5][6]、《 转折点》

演艺经历

四岁开始,在舞台上表演舞蹈,后在美国戏剧学院学习表演,又进美国演员研修所深造。

1950年,她用安妮·马诺(Anne Marno)的名字首次作职业性演出。

1952年和玛丽莲·梦露一起演出了她的第一部影片《不必费心忙碌》(Don't bother to knock),扮演一个小角色。

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安妮·班克罗夫特在好莱坞拍了一些低成本的B级片。

1955年,在《TheThe Last Frontier》里扮演骑兵上校的妻子一角,尚有些深度。

1958年,安妮回到了纽约,先后主演了两部由威廉·吉布森编写的舞台剧《你上我下》(Two for the Seesaw)和《奇迹创造者》(The Miracle Worker)。前者同亨利·方达合演,她因演技精湛而获得托尼奖。后者描写美国盲聋女教育家海伦·凯勒童年的一段生活,她扮演女教师安妮·沙利文一角,感人的演技使她获得纽约戏剧评论奖和第二个托尼奖。这两出戏都是由阿瑟·佩恩执导。

1962年,《奇迹创造者》搬上银幕,仍由佩恩担任导演,他坚持仍由安妮·班克罗夫特扮演安妮·沙利文,她又以出色的演技获得第三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以及全美电影评议会最佳女主角奖和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的最佳外国女演员奖。

安妮·班克罗夫特是60至70年代好莱坞演技派的绝对巨星。

六十年代, 她出演了两部获得很高评价的影片,一部是1964年的英国片《太太的苦闷》(The Pumpkin Eater),她扮演一个有八个子女的妈妈在家庭和婚姻问题上遇到不少挫折。这个角色使她获得1964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好莱坞外国新闻记者协会剧情片最佳女主角金球奖和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最佳外国女主角奖,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提名。

另一部是1967年的耳熟能详的的《毕业生》(The Graduate),这部电影引领了那个时代的潮流,唤起了多少代人的回忆和共鸣,凭借"罗宾森太太"这一颠覆传统的形象,她获得1967年好莱坞外国新闻记者协会喜剧、歌舞片最佳女主角金球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的提名。

1977年,她在影片《转折点》(The Turning Point)里扮演芭蕾舞演员Emma Jacklin,获得全美电影评议会最佳女主角奖和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提名。

美丽高贵的容貌、难以模仿的优雅气质、性感清晰略带沙哑的标志性嗓音和那张略带不屑却又表现力十足的嘴唇,使得安妮·班克罗夫特能够胜任各种类型的妇女角色。她还在约翰·福特导演的《七妇女(7 women)》(1966)里扮演一个意志坚强、魅力十足、打破传统、自我牺牲的女医生Cartwright 。在《青年温斯顿(Young Winston)》(1972)里扮演邱吉尔的母亲伦道夫·邱吉尔夫人。在《嘉宝说话(Garbo Talks)》(1984)中扮演一个患脑瘤但临终前想见嘉宝一面的古怪但让人又爱又怜的母亲的形象。此外,1980年她还自编自导并自己主演了影片《胖子(Fatso)》

在一生的表演生涯中,班克罗夫特最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包括以下几个:

《The Slender Thread》中一位可能自杀的人物Inga Dyson;《7 women》中的女医生Cartwright。

电视连续剧《拿撒勒耶稣(Jesus of Nazareth)》中的玛丽·马格黛里妮;《象人(The Elephant Man)》中的女演员马奇·肯德勒

《伦敦查林十字街84号》中安东尼·霍普金斯的笔友Helene Hanff。

《伴我雄心(G.I. Jane)》中提倡女权运动的美国参议员Lillian DeHaven。

《烈爱风云(Great Expectations)》的哈韦夏小姐。

除上述银幕形象值得人们记忆外,班克罗夫特最富有争议的表演当属她在《毕业生》中所塑造的罗宾逊夫人形象。班克罗夫特2003年接受采访时承认,几乎每个人都不鼓励她出演罗宾逊夫人这个角色,因为"这是一个性行为不够检点的年轻女人形象",但在班克罗夫特看来,罗宾逊夫人是一个可悲人物,她的梦想无法实现,只好回到常规生活中,和一个传统的丈夫度过余生。

班克罗夫特一生当中,除获得过奥斯卡影后称号外,还曾因在《海伦·凯勒》中成功塑造美国著名盲聋人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萨利文而获得过托尼奖。她还4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但《毕业生》一片给她带来的成就最大。

《毕业生》一片导演迈克·尼古拉斯评价班克罗夫特时,称她是一个表演技艺精湛的演员,“她集智慧、幽默、率直和良好的感觉于一身,和其他艺术家不一样。她的美貌经常随不同角色而变换,她是个完美演员,可以在不同的角色中随意转换。”该颇具争议的译制片在中国也引起了强烈震撼,但了解60年代美国历史背景的观众,则无不认为在那个年代它是足具代表性的电影经典之作。即使今天来看,本片题材仍然相当前卫,它挑战了传统大片,成为"新好莱坞电影"的代表作,堪称“美国电影的里程碑”。

饰演海伦·凯勒的帕蒂·杜克说,她找不到最美的语言描述班克罗夫特所做的工作,"在很多夜晚,我们俩演起戏来就象一个人一样。"

班克罗夫特在好莱坞闯荡初期,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多。1952年,她和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签约,此后才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1958年,班克罗夫特来到纽约百老汇,并在这里获得代表美国戏剧最高奖的托尼奖。她相继参加了舞台剧和电影版《海伦·凯勒》的演出,获得极大成功。班克罗夫特是历史上仅有的在舞台和电影上饰演同一角色并获得托尼奖和奥斯卡的8位演员之一。1999年,班克罗夫特成为历史上第15位获得"三大满贯"的演员: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The Miracle Worker (1962);

托尼奖:最佳女主角,The Miracle Worker(1960),最佳女配角,Two for the Seesaw (1958);

艾美奖:最佳女配角,Miniseries(Movie),Deep in My Heart (1999) (TV)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