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第九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d小調第九交響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作品第125號),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在1819至1824年間創作的一部大型四樂章交響曲。這部交響樂構思廣闊,思想深刻,形象豐富多樣,它擴大了交響樂的規模和範圍,超出了當時的體裁和規範,變成由交響樂隊、合唱隊和獨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偉而充滿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壯麗頌歌。作者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人類尋求自由的鬥爭意志,並堅信這個鬥爭最後一定以人類的勝利而告終,人類必將獲得歡樂和團結友愛。

第九交響曲
第九交響曲

        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後來成為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這部交響曲被公認為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外文名稱 作品號 作者 作品年代 作品類型
d小調第九交響曲 Beethoven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第125號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819至1824年 大型四樂章交響曲

樂曲概述

        這部作品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也是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這部作品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而譜曲的,也是該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主題。從作品的醞釀到完成,第九交響曲傾盡了貝多芬數十年的心血,是其音樂生涯的登峰造極之作。全曲從頭至尾的演奏時間至少需要一個小時以上,但並無任何冗長拖沓之感。

        另外,封面的完整致詞為:「為席勒的《歡樂頌》 譜寫的由四重唱與四部分合唱組成的大型交響曲,謹向普魯士國王 腓特烈·威廉三世殿下 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op.125」[2]

樂曲欣賞

作品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略呈莊嚴的快板,d小調,2/4拍子,奏鳴曲式。第一主題嚴峻有力,表現了艱苦鬥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弦樂部分奏出,而後逐漸加強,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

        第二樂章,極活潑的快板,d小調,3/4拍子,龐大的詼諧曲式。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響樂中第二樂章為慢板的傳統。這一樂章的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奧地利民間舞曲的特徵,但其中還帶有不安的情緒。

        第三樂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4/4拍,不規則的變奏曲式。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樂章,急板,D大調,4/4拍。在主題「歡樂頌」開始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並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整個樂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歡樂頌」主題,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整個交響曲的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

作品評價

        伴隨着激情澎湃的唱詞和急速雄壯的旋律,《歡樂頌》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熱望。當然貝多芬並沒有照搬席勒的原詩,而是以自己獨到的理念,配合音樂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刪節和修改。在激動人心的歌詞和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個不同聲部人聲的獨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團的合唱下,《歡樂頌》得到了升華,欣賞的人們得到的是無與倫比的奮進力量和精神支柱。樂章的最後,這種氣氛被表現到了極致,整部作品在無比光明、無比輝煌的情景下結束。[3]         如今《第九交響曲》公認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樂家認為已經沒有任何作品能夠超越"貝九"的成就,無論這種說法是不是有偏頗的地方,《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都將是永恆的!歡樂頌精神永不滅!

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樂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揮家。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貝多芬被也被尊稱為音樂之聖。

樂章梳理

第一樂章

        樂曲開始就用一種嚴肅、宏大的氣勢表達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實這是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覆表現過的主題--鬥爭,也折射出鬥爭的必然過程--艱辛。旋律跌宕起伏,時而壓抑、時而悲壯,似乎看到的是勇士們不斷衝擊關口,前赴後繼企盼勝利的景象。

第二樂章

        緊接着的第二樂章,按照傳統通常應該是慢板,但是貝多芬仔細研究了早期交響曲中的精髓,因為在巴洛克和古典主義早期音樂中,小步舞曲放在第二或者第三樂章沒有確立下來,而貝多芬巧妙利用這一點,因為在痛苦鬥爭之後,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思路指明方向,需要採用極活潑的快板來保持樂曲的活力,所以需要一個較為龐大的諧謔曲,同時也表明鬥爭尚未停止。整個第二樂章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似乎給正在戰鬥的勇士們以積極的鼓勵,似乎讓人們一下子在陰雲密布的戰場上看到了和煦的陽光和藍色的天空。同時主旋律中帶有奧地利民間舞曲"連德勒"的特徵,和諧而具有舞蹈性。D大調三聲中部具有奧地利民歌的特點,後半段出色的對位展現了貝多芬的技巧。仔細品味,大家不難發現,到了樂章最後,旋律重新開始急促起來,隱約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氣氛。

第三樂章

        倒是慢板樂章了,貝多芬有意在編排上作了創新。這個樂章相對前面兩個樂章顯得寧靜、安詳了許多,旋律雖然平緩,但是不失柔美。法國著名作曲家、樂評家柏遼茲評價此樂章是"偉大的樂章"。第三樂章共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兩個樂章表現出激烈的戰鬥場面之後,第三樂章似乎是大戰中短暫的平息。

第四樂章

        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劃分為兩個部分 --序奏以及人聲。在一些唱片中,第四樂章單獨占據一個軌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聲獨唱、重唱、合唱部分分為兩軌,但其實上兩者都屬於第四樂章這個整體。其中的人聲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國詩人席勒的詩作《歡樂頌》。但在人聲部分上台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這個序奏部分是堅強剛毅,驚心動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歡樂頌"的主題,好像一縷陽光突破濃密的雲層灑向大地,整個歡樂的主題漸漸拉開序幕,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國就在眼前!

        經過了一系列的鋪墊,人聲部分終於浮上水面,開始了《歡樂頌》的吟唱。伴隨着激情澎湃的唱詞和急速雄壯的旋律,《歡樂頌》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熱望。當然貝多芬並沒有照搬席勒的原詩,而是以自己獨到的理念,配合音樂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刪節和修改。在激動人心的歌詞和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個不同聲部人聲的獨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團的合唱下,《歡樂頌》得到了升華,欣賞的人們得到的是無與倫比的奮進力量和精神支柱。樂章的最後,這種氣氛被表現到了極致,整部作品在無比光明、無比輝煌的情景下結束。

        如今《d小調第九交響曲》被公認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說歡樂頌是貝多芬交響樂的顛峰之作,更因為整部作品仿佛是貝多芬一生與其命運的一部鬥爭史。樂曲的第一、第二樂章均採用小調,表現了貝多芬早年的命運多舛,痛苦與絕望一直伴隨着他、折磨着他。但他一直堅持着,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着。慢慢地,痛苦轉為寧靜(第三樂章),以至到最後他完全得到解脫,得到了真正的永恆的最終的歡樂(第四樂章)。鬥爭,一直充斥在貝多芬的作品中。尤其是《d小調第九交響曲》,更能給在痛苦與絕望洶湧的風浪中掙扎的人們以無窮的力量和希望。

富爾特文格勒與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目前公認的最佳版本為威爾海勒姆 富爾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拜羅伊特節慶管弦樂團及合唱團的版本,入選《留聲機》百大唱片、日本名盤三百和《企鵝唱片指南》評鑑三星帶花。並於1997年被EMI公司收錄進入20世紀偉大錄音系列(Great Recordings of the century)

富爾特文格勒對貝多芬的理解十分深入,他曾對貝多芬有過如下評論:

        富爾特文格勒論貝多芬(摘自1942年的文章《光芒照全球的貝多芬》)貝多芬有着人性各方面的所有複雜性。他真的是包羅萬象的。他不象莫扎特那麼富於流暢的歌唱性(cantabile),不象巴赫那樣富有生氣的結構(architectural),也不象瓦格納那樣有戲劇欲。他是(這是他的特點)同時擁有這一切,包括這一切的各方面。但當你正確地觀察他時,他是那麼的獨特!在歐洲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沒有其它音樂如此自然地包含了抒情和純結構(lyricism & pure structure)、輕柔和剛勁(softness & hardness)這些迥然相異的特性,這些特性卻又和其它的融洽地聯繫在一起成為一個自然的有機整體。也沒有其它音樂象貝多芬的一樣有血有肉自然而緊密地相連,就象我們自己的身軀一樣。在貝多芬的音樂中,有一股神聖的力量使其適應自然的組織規律。貝多芬的音樂是爆發性的,甚至是欣喜若狂的,直至人類體驗能力的極點,但卻沒有絲毫的偏差……

        軼聞:富爾特文格勒曾在二戰期間,於1942年4月19日,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該部交響曲。這個版本瑰麗異常,但是由於此作品是為納粹戰犯阿道夫 希特勒慶生演奏,所以又被稱為"黑色第九交響曲"。戰後富爾特文格勒重新理解此部作品後又重新錄製。

作品影響

  • 貝多芬之後的許多浪漫樂派作曲家都受該作品影響。
  • 1831年復活節,瓦格納將該作品改編為鋼琴獨奏。由於鋼琴無法演奏所有的聲部,所以瓦格納的取捨也有其自己的特色。
  • 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末樂章主題與「歡樂頌」主題很相似。據說勃拉姆斯對此的回應是「笨蛋都看得出來」,因而可能是有意為之。又,勃拉姆斯的這部作品被譽為「貝多芬第十」。
  • 布魯克納的《第三交響曲》中,也運用了半音構成的四度,與該作品首樂章尾聲基本相同。
  • 馬勒的《第一交響曲》首樂章的開頭處,可能是在模仿該作品開頭的織體和氛圍。
  • 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第三樂章對該作品諧謔曲致敬,尤其是下降的四度和鮮明的定音鼓音響。
  • 在其它領域該作品亦有相當大的影響:
  • 該作品對CD的發展也起了很大作用。當初飛利浦與索尼公司都計劃用較小的光盤,但最終使用了直徑12厘米,因為這能裝下當時《第九交響曲》最長的錄音,富特文格勒1951年指揮的74分鐘版。然而也有說法稱事實並不是這麼浪漫,容量的巧合只是牽強附會的理由。
  • 在小說和電影《發條橙》中,該作品都處於重要地位,是主人公最喜愛的音樂作品之一。
  • 冷戰期間德國分裂時,歡樂頌曾作為其奧運會聯合隊的隊歌。
  • 1972年,歡樂頌的音樂(無歌詞)被採用為當時的歐洲共同體(現歐盟)之歌,1985年則成為歐盟盟歌。
  • 科索沃獨立後亦將歡樂頌作為其國歌。
  • 歡樂頌也曾被改編為羅得西亞的國歌。
  • 中國基督教協會出版的《讚美詩新編》第18首《快樂崇拜歌》也以此曲為歌譜。
  • 《新世紀福音戰士》多次出現該歌曲。

熱點視頻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合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