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圖片來自how01.com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1204年)是由教宗依諾增爵三世發起的一次西方天主教世界的軍事行動,目的本是要進攻阿尤布王朝所在的埃及,解放被穆斯林控制的聖城耶路撒冷。然而,一系列的經濟和政治事件最終導致十字軍軍隊攻陷了君士坦丁堡,這座被希臘基督徒所控制的東羅馬帝國首都。

目錄

介紹

1202年末,經濟問題讓十字軍幫協助運送工作的威尼斯人圍攻了札拉,換取前往耶路撒冷的路費。因為札拉雖然是威尼斯死對頭,但也是天主教的地區,教宗在戰後絕罰了參戰的十字軍,後來不了了之後,此次十字軍繼續備戰。等到1203年1月,當十字軍重新規劃前往耶路撒冷的路線時,十字軍的領導人答應了拜占庭的落魄王子阿萊克修斯四世的請求,他們決定前往君士坦丁堡,幫助他因政變被廢的父親奪回皇位;而作為報酬,拜占庭帝國將會在事成之後為他們提供經濟和軍事上的援助。1203年1月23日,十字軍的大部隊集結於君士坦丁堡,小部分前往阿卡

1203年8月,隨着君士坦丁堡之圍的勝利,阿萊克修斯四世與其父被重新擁立為拜占庭帝國的共主,然而施政的無能導致民怨四起。爾後,在1204年1月,阿萊克修斯四世在民眾的叛亂中被廢黜;這也意味着十字軍將不會得到阿萊克修斯四世承諾過的回報。1204年2月8日,阿萊克修斯四世被謀殺,這促使十字軍決心進攻君士坦丁堡討債。1204年4月,他們攻陷並洗劫了這座當時基督教世界中最大的城市,此後,只有極少數的十字軍繼續前往聖地。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結束8年後(1212年),傳說有30,000名兒童組成了一支兒童十字軍(也稱童子軍)。不過現在學界普遍認為這支隊伍實際上並不是由兒童,而是由流浪漢組成的。這些人基本上沒有人成功到達聖地,其中有一些人沒能回家而被販賣為奴。

大戰過後,威尼斯共和國占去原東羅馬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里特島)。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亞該亞侯國。1261年,拉丁帝國被推翻,東羅馬帝國復國。

第四次十字軍是鞏固東西教會大分裂局面的最重要的行動之一,並對日漸衰弱的拜占庭帝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打擊;它也為幾世紀後奧斯曼帝國征服安納托利亞巴爾幹半島鋪平了道路。

背景

1187年,阿尤布王朝的蘇丹薩拉丁陸續攻克了由法蘭克人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並占領了耶路撒冷這座歷史悠久的三教聖地。耶路撒冷王國所在的地區在八世紀以前屬於拜占庭帝國,後被穆斯林占據。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聖戰軍隊攻入耶路撒冷,並在這裡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並延續了88年。

耶路撒冷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共同奉為聖地,將它重新拿回基督教世界的手裡是第一次十字軍的主要目標。因此,薩拉丁領導的穆斯林王朝對耶路撒冷的占領極大地刺激了西歐的天主教國家;甚至有傳言認為教宗烏爾巴諾三世因此事驚愕而死,但從時間上測這種消息不太可能為真。耶路撒冷被攻克後,第一次十字軍的成果僅存于海岸邊的三座城市:泰爾的黎波里以及安條克[1]

1189年至1192年,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宣稱了大量耶路撒冷王國的土地,包括阿卡雅法,但重奪耶路撒冷的作戰失敗了。前兩次聖戰的經歷使得這兩個基督教文明之間巨大的文化差異得到了緩解,但此次聖戰使得西歐國家與拜占庭帝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升級[2]拉丁人認為拜占庭對外交和戰爭貿易的偏好是墮落且失格的,認為他們對穆斯林的寬容和同化政策是對信仰的背叛。就拉丁人而言,富有的拜占庭人仍然在文化上、組織上和社會上占據着更強勢的位置。[3]

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君士坦丁堡已經存在了874年,是基督教世界中最大最富盛名的城市[4]。當時約有五十萬人[5]住在君士坦丁堡十三英里長的三層城牆中,城裡建有公共浴場,論壇,紀念碑和渡槽,並在工作形式上保留了古羅馬的公民結構,在中世紀的城市中獨樹一幟。優越的地理位置讓君士坦丁堡不僅僅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還是地中海至黑海、波斯[6]、印度和中國貿易路線上重要的商業中心。因此,對急於擴張的西方的新興國家,尤其是威尼斯共和國來說,它既是貿易上的競爭對手,又是誘人的目標。

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腓特烈一世,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領袖之一,公開謀劃着與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拜占庭的反動派甚至是塞爾柱帝國的穆斯林一起,發起對東正教拜占庭人的聖戰,並一度尋求教宗對此事的支持。十字軍還奪取了拜占庭在塞浦路斯島上的土地,「獅心王」理查一世將土地賣給了聖殿騎士團,而非歸還給拜占庭帝國。腓特烈一世死於第三次十字軍的途中,在他死後,他的士兵很快便作鳥獸散,留下渡海而來的法蘭西和英格蘭的軍隊繼續抗擊薩拉丁。1195年,腓特烈一世的兒子和繼承人亨利六世試圖透過召集新的十字軍來消除這種恥辱。1197年,兩位大主教、九位主教和五位公爵領導着大量的日耳曼騎士與貴族前往巴勒斯坦。他們戰功頗豐,但因為亨利六世在前往墨西拿的途中病死,許多貴族回到了歐洲。在此事件的影響下,十字軍們在埃及軍隊面前驚慌失措,逃回到了泰爾的船上。

同樣也是在1195年,拜占庭皇帝伊薩克二世因其弟的宮廷政變被廢。繼任者阿萊克修斯三世弄瞎了伊薩克二世(拜占庭對叛國罪的傳統懲罰)並將其流放。伊薩克二世不僅在戰場上無能,在統治國家上也毫無建樹,他的一系列舉措讓拜占庭的財富大為縮水,很多都流進了威尼斯海軍的口袋;他還無度地將武器和補給品分發給他的支持者們,這也被認為是大大地削弱了拜占庭的國防力量[7]

但繼任者阿萊克修斯三世也沒有多大改善。阿萊克修斯三世為了穩固自己的位置用盡了國內的金庫,他試圖獲得邊境地區半自治軍閥們的支持,但這種行為破壞了中央政府的威信;他也沒能履行自己在國防和外交上的職責,拜占庭的首席海軍將領Michael Stryphnos(阿萊克修斯三世的連襟)甚至還傳言曾出售海軍的裝備,牟取私利。

參考文獻

  1. Mayer, Hans Eberhard. The Crusades. : 136. ISBN 0-19-873097-7. 
  2. Haldon, John. Byzantium at War. Oxford: Osprey. 2002: 87. 
  3. Phillips, Jonathan. The Fourth Crusade and the Sack of Constantinople. New York: Viking. 2004: 14. ISBN 978-0-14-303590-9. 
  4. Nicolle, David. The Fourth Crusade 1202–04 – the Betrayal of Byzantium.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Ltd. 2011: 15. ISBN 978-1-84908-319-5. 
  5. Nicolle, David. The Fourth Crusade 1202-04. : 15. ISBN 978-1-84908-319-5. 
  6. Sherrard, Philip. Byzantium. Nederland: Time-Life Books. 1967: 42–43. 
  7. John Julius Norwich, Byzantium: The Decline and Fall, (1995; repr., London: Folio Society,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