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第27屆奧斯卡金像獎

第27屆奧斯卡金像獎[1]於1955年3月30日在美國洛杉磯的雷電華潘太及斯劇院(RKO Pantages Theatre)和美國紐約的NBC世紀劇院(NBCCentury Theatre)同時進行。主持人:鮑勃霍普(Bob Hope)、塞爾瑪里特(Thelma Ritter)(紐約現場)。本屆頒獎典禮在洛杉磯和紐約兩個地點同時進行。

第27屆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獎盃

關於奧斯卡金像獎

自第一屆以來,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奧斯卡金像獎都是每年舉行一次。規定每年3月左右對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職員進行評獎。評選和頒發獎由學院組織專門的管理委員會主持。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始終是美國好萊塢的一個盛大節日。世界好多國家都通過電視台轉播大會盛況。

獎項分布

頒發的獎項有23個,其中除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之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等等。此外,還有給那些在 電影界做出巨大成績的老演員 和老電影工作者的"特別獎"和一定數量的補充獎。 直到1931年,有個新來的學院女秘書看到這尊銅像,驚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奧斯卡,一位記者立即把她的話報道出去。從此,人們便把這個人像稱為"奧斯卡"。奧斯卡金像獎也因此得名。

獎盃設計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着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歐文斯公司鑄造。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時曾說這尊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1934年,華特·迪士尼在領獎時引用了這個名字,由此奧斯卡獎這一別稱日漸被人們所熟悉。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名字。

頒獎會場

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位於好萊塢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的永久頒獎地。

柯達劇院,可容納3,400名觀眾,設有全美國一個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寬,75呎深。舞台後的記者室可容納多達1,500名記者。劇院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此冠名權。

劇院現由洛杉磯市擁有,並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市政府租用,以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柯達劇院的入口擺放有柱裝飾,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人的名字,亦預留位置予未來的得獎人。

在其他時間,柯達劇院則供舉辦演唱會等表演,及其他種類的頒獎禮。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第27屆奧斯卡金像獎
舉辦時間 1955年3月30日
舉辦地點 洛杉磯雷電華潘太及斯劇院
主持人 鮑勃·霍普塞爾瑪里特
最佳影片 《碼頭風雲》
最佳導演 萊亞·卡贊

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最佳影片 《碼頭風雲》
最佳男主角 馬龍·白蘭度《碼頭風雲》
最佳女主角 格蕾絲·凱利《鄉下姑娘》
最佳男配角 埃德蒙·奧布萊恩《赤足天使》
最佳女配角 伊娃·瑪麗賽恩特《碼頭風雲》
最佳導演 伊萊亞·卡贊《碼頭風雲》
最佳劇本 《鄉下姑娘》
最佳原創劇本 《碼頭風雲》
最佳原創故事 《斷戈浴血記》
最佳攝影(彩色) 《泉水中的三枚硬幣 / 羅馬之戀》
最佳攝影(黑白) 《碼頭風雲》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彩色) 《海底兩萬里》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黑白) 《碼頭風雲》
最佳服裝(黑白) 《薩布琳娜 / 龍鳳配》
最佳服裝(彩色) 《地獄門》
最佳錄音 《葛倫米勒傳》
最佳電影剪輯 《碼頭風雲》
最佳特技效果 《海底兩萬里》
最佳原創歌曲 "Three Coinsin the Fountain"《泉水中的三枚硬幣 / 羅馬之戀》
最佳配樂(音樂片類) 《七對佳偶》
最佳配樂(劇情和喜劇片類) 《情天未了緣》
最佳短片(二本) 《遠離戰爭的時代》
最佳短片(一本) 《機械時代》
最佳動畫短片 《馬鴣飛去時》
最佳紀錄短片 《星期四的孩子》
最佳紀錄長片 《原野奇觀》
榮譽獎 - 最佳外語片 授予1954年在美國上映的日本影片《地獄門》

提名名單

盜匪 提名名單
最佳影片 《凱恩艦叛變》、《鄉下姑娘》、《七對佳偶》、《泉水中的三枚硬幣/羅馬之戀》
最佳男主角 亨弗萊鮑嘉《凱恩艦叛變》、賓克羅斯比《鄉下姑娘》、詹姆斯梅森《一個明星的誕生》、丹奧赫里奇《魯賓遜漂流記》
最佳女主角 多蘿西丹德里奇《胭脂虎新傳》、朱迪加蘭《一個明星的誕生》、奧黛麗赫本《薩布琳娜/龍鳳配》、簡惠曼《天老地荒不了情》
最佳男配角 李科布《碼頭風雲》、卡爾馬爾登《碼頭風雲》、羅德斯泰格爾《碼頭風雲》、湯姆塔利《凱恩艦叛變》
最佳女配角 尼娜弗徹《縱橫天下、凱蒂喬拉杜《斷戈浴血記》、簡斯特林《情天未了緣》、克萊爾特雷弗《情天未了緣》
最佳導演 喬治·希頓《鄉下姑娘》、威廉·韋爾曼《情天未了緣》、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後窗》、比利·懷德《薩布琳娜/龍鳳配》
最佳劇本 《凱恩艦叛變》、《後窗》、《薩布琳娜/龍鳳配》、《七對佳偶》
最佳原創故事 《麵包,愛情和幻想》、《禁忌遊戲》、《柏林間諜戰》、《娛樂世界/銀色星光》
最佳原創劇本 《赤足天使》、《飛車艷史》、《葛倫米勒傳》、《吉人天相》
最佳攝影(彩色) 《埃及人》、《後窗》、《七對佳偶》、《聖杯》
最佳攝影(黑白) 《鄉下姑娘》、《縱橫天下》、《流氓警察》、薩布琳娜/龍鳳配》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黑白) 《鄉下姑娘》、《縱橫天下》、《歡愉》、《薩布琳娜/龍鳳配》
最佳藝術指導/ 道具布景(彩色) 《蓬島仙舞/錦繡天堂》、《拿破崙情史》、《紅襪帶》、《一個明星的誕生》
最佳服裝設計(黑白) 《伯爵夫人的耳環》、《縱橫天下》、《終站》、《模特兒趣事》
最佳服裝設計(彩色) 《蓬島仙舞/錦繡天堂》、《拿破崙情史》、《一個明星的誕生》、《娛樂世界/銀色星光》
最佳錄音 《蓬島仙舞/錦繡天堂》、《凱恩艦叛變》、《後窗》、《良宵春暖》
最佳電影剪輯 《凱恩艦叛變》、《情天未了緣》、《七對佳偶》、《海底兩萬里》
最佳特輯效果 《潛艇間諜戰》、《X放射線》
最佳原創歌曲 "Count Your Blessings Instead of Sheep"《白色聖誕》、"The High and the Mighty"《情天未了緣》、"Hold My Hand"《良宵春暖》、"The ManThat Got Away"《一個明星的誕生》
最佳配樂(音樂類) 《胭脂虎新傳》、《葛倫米勒傳》、《一個明星的誕生》、《娛樂世界/銀色星光》
最佳配樂(劇情類) 《凱恩艦叛變》、《飛車艷史》、《碼頭風雲》、《聖杯》
最佳真人短片(二本) 《美人和公牛》、《噴氣飛機運輸業》、《暹羅》
最佳真人短片(一本) 《第一次鋼琴課》、《施特勞斯幻想》
最佳動畫短片 《瘋狂小子》、《豬就是豬》、《黃棕色的爪子》、《貓和老鼠》
最佳紀錄短片 《噴氣飛機運輸業》、《倫勃朗的自畫像》
最佳紀錄長片 《斯特拉福歷險記》

最佳影片-《碼頭風雲》

劇情簡介

昔日曾經是職業拳擊家 的特里·馬洛伊,血氣方剛,現在紐約港當碼頭裝卸工,並為工會頭目約翰尼·佛蘭特跑腿。特里的哥哥查利奉約翰尼·佛蘭特之命殺死了特里的朋友喬伊。

不久,特里結識了喬伊的妹妹伊蒂。伊蒂親眼目睹碼頭工人的悲慘生活,尤其看到自己的親兄弟為工人說了幾句話就慘遭殺害,決心和教區牧師巴里神父一起,為碼頭工人伸張正義。特里十分同情伊蒂,在和伊蒂的接觸中,他告訴伊蒂他的人生哲學是"在別人能動手之前,自己該先動手",伊蒂指責他缺乏理想和感情的火花,甚至沒有絲毫人類的仁愛。特里深深地被觸動了。他感到了伊蒂是那麼純淨和富有感情。

相處過程中,兩人漸漸產生了愛情。可是因為對黑幫的忠誠和黑幫的幫規,特里還在猶疑不定。"犯罪調查委員會"開始調查喬伊之死,碼頭工人諾蘭因願意作證而被害。同時,查利又奉約翰尼·佛蘭特之命要殺死特里,查里出於手足之情向特里吐露了實情,使特里逃脫了追殺,自己卻被黑幫殺害。這一幕幕迫使特里走上了法庭的證人座,去揭發查利和約翰尼的罪行,結果在碼頭上被約翰尼的打手打得死去活來,倒地不起。正在這時,神父和伊蒂趕來了,碼頭工人們圍上來了,在血的事實前,工人們完全覺醒了。

特里最後終於獲得了碼頭工人的支持。這部影片真實的反映了碼頭工人的生活、覺醒和鬥爭,是對美國工會組織內部的腐敗墮落和暴虐現象的激情控訴,從中可以窺見美國社會風貌的一角。

角色介紹

特里·馬洛伊

演員 馬龍·白蘭度

職業拳擊手,由於性格的原因,應該年輕有為的他不得已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到紐約港當了一名裝卸工。憑藉自己不凡的身手和寧折不彎的性格,他不但和工人領袖喬伊成了朋友,而且還成了工會頭目約翰·佛蘭特的心腹手下。


巴里

演員 卡爾·莫爾登

碼頭當地的一名教區牧師,她和伊蒂·多伊爾一樣,同為碼頭工人們的生活而感到十分悲哀,也想為碼頭工人們伸張正義,因為這個共同的目標,她和伊蒂·多伊爾成為朋友,共同去揭穿野心家們的陰謀。

伊蒂·多伊爾

演員 愛娃·瑪麗·森特

工人領袖喬伊的妹妹,正在上學的大學生。因為親眼目睹了碼頭工人的生活,覺得十分悲哀。尤其看到哥哥喬伊只是為工人說了幾句話就慘遭殺害,感到十分憤怒,所以她決定揭穿野心家們的陰謀,為碼頭工人伸張正義。


查利

演員 羅德·斯泰格爾

特里·馬洛伊的哥哥,他奉工會頭目約翰尼·佛蘭特之命殺死了特里的朋友喬伊,弟弟特里也不幸成為幫凶,後翰尼·佛蘭特又讓他殺死特里,但出於手足之情的他向特里吐露了實情,使特里逃脫,自己卻被約翰尼·佛蘭特殺害。


約翰尼·佛蘭特

演員 李·科布

碼頭老闆,工會頭目。他命查利將喬伊殺死,但之後真相漸漸浮出了水面,因為特里是知情者,他決定讓查利出手幹掉特里,可沒想到的是查利出於兄弟之情放掉了特里。儘管他處死了查利,卻依然控制不了事情的發展。

精彩花絮

馬龍·白蘭度在拍攝該片時母親剛剛去世,所以他和劇組立了合約,每天只能工作到4點,因為他要去看心理醫生,而片中的部分鏡頭也是在他離開片場之後補拍的。 導演伊利亞·卡贊在拍攝該片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要想盡辦法把演員留在現場,因為當時的天氣非常冷,大部分演員都極不願意拍攝外景鏡頭。 編劇巴德·斯楚伯格為了更好地收集資料,花了幾年的時間混跡在紐約幾個較大的碼頭中,了解工人們的生活狀態。 為了增加影片的真實性,劇組在新澤西的碼頭、貧民窟、酒吧拍攝了36天,片中工頭的保鏢們都是由真實的拳擊手出演。 愛娃·瑪麗·森特的手套掉在地上而馬龍·白蘭度幫她撿起來戴在手上的鏡頭是他們兩人臨時發揮的。 托馬斯·漢德利因參演該片獲得了500美元的酬勞,但他並沒有因此進入演藝圈,而是成為了一名真正的碼頭工人。 男主角特里這個角色原本是導演為約翰·加菲爾德量身訂做的,但是約翰·加菲爾德在影片開拍前去世。 在編劇巴德·斯楚伯格早期的劇本中,特里並不是碼頭工人,而是一個內心憤世嫉俗離了婚的調查員 。

獲獎記錄

時間 屆次 獎項 獲獎方 備註
1954年2月28日
第20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影片 《碼頭風雲》 獲獎
最佳男演員 馬龍·白蘭度 獲獎
最佳導演 伊利亞·卡贊 獲獎
1954年8月22日
第1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銀獅獎-最佳影片 《碼頭風雲》 獲獎
帕西內蒂獎-最佳電影 《碼頭風雲》 獲獎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碼頭風雲》 獲獎
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碼頭風雲》 入圍
1954年12月20日
第26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最佳電影 《碼頭風雲》 獲獎
十大電影 《碼頭風雲》 獲獎
1955年2月24日
第12屆金球獎
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馬龍·白蘭度 獲獎
劇情類最佳影片 《碼頭風雲》 獲獎
最佳導演 伊利亞·卡贊 獲獎
最佳攝影(黑白) 鮑里斯·考夫曼 獲獎
1955年3月10日
第8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最佳外國男演員 馬龍·白蘭度 獲獎
最有前途電影新人 愛娃·瑪麗·森特 提名
最佳影片 《碼頭風雲》 提名
1955年3月30日
第27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 《碼頭風雲》 獲獎
最佳男主角 馬龍·白蘭度 獲獎
最佳女配角 愛娃·瑪麗·森特 獲獎
最佳導演 伊利亞·卡贊 獲獎
最佳改編劇本 巴德·斯楚伯格 獲獎
最佳攝影(黑白) 鮑里斯·考夫曼 獲獎
最佳藝術指導(黑白) 理查德·戴 獲獎
最佳電影剪輯 Gene Milford 獲獎
最佳男配角 李·科布 提名
最佳男配角 卡爾·莫爾登 提名
最佳男配角 羅德·斯泰格爾 提名
最佳配樂(劇情、喜劇類) 倫納德·伯恩斯坦 提名
1955年8月25日 第2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獎 《碼頭風雲》 獲獎
1955年 第7屆美國導演工會獎 最佳電影導演 伊利亞·卡贊 獲獎
1955年 第7屆美國編劇工會獎 最佳美國劇情片編劇 巴德·斯楚伯格 獲獎

影片評價

《碼頭風雲》的拍攝風格冷峻,具有強烈的寫實風格,尤其是對碼頭、倉庫和酒館中底層人物群像的塑造,讓觀眾見識到一個經典好萊塢貴族奢華生活之外的草樣人生。在細節的把握上,導演伊利亞·卡贊明顯地採用了紀錄片的風格,把碼頭生活里的骯髒、粗糙乃至汗腥味兒都帶到了鏡頭裡。影片真實地反映了碼頭工人的生活、覺醒和鬥爭,是對美國工會組織內部的腐敗墮落和犯罪現象的激情控訴,觀眾從中可以窺見美國底層民眾血與淚的掙扎。此外,該片的故事核心還具有抽象的隱喻性質,它沒有具體到「殺人償命」或者「罪罰相等」的社會層面,而是拓展到對非暴力政治的探討,導演顯然在此寄予了一定的社會理想。然而,影片對非暴力讚頌也並非完美無缺,未觸及剝削、壓榨等工業社會的本質問題,對群眾的群體失語也缺少反思性的批判。但無論如何,該片與好萊塢烏托邦式的娛樂片和各種類型的社會問題片保持了些許距離,這讓其成為了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影 (時光網評)。

影片精彩片段

《碼頭風雲》 預告片-教父男主角主演

最佳男主角

馬龍·白蘭度(英語:Marlon Brando,1924年4月3日-2004年7月1日),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美國電影男演員、社會活動家,兩度獲得奧斯卡影帝。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4名。

生平

馬龍·白蘭度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自小頑皮好動,中學畢業後他到紐約,進了一家戲劇學校攻讀表演藝術。

事業

1950年他出演他的第一部影片The Men,但並未引起人們注意,1951年白蘭度異軍突起,出演影片《欲望街車》,他成功塑造了流氓無產者斯坦利的形象。使他獲得他的第一次奧斯卡獎提名。此後白蘭度又因《薩巴達萬歲》、《凱撒大帝》和《狂野的人》而獲得三次奧斯卡獎提名。1954年,白蘭度出演一部低成本的影片《碼頭風雲》,扮演了一位碼頭搬運工。他將這個角色飾演得有血有肉,使之成為美國中下層工人代表。這一次他贏得奧斯卡金像獎

就在白蘭度躊躇滿志時,一場電影官司使他變得怪癖孤獨、沉默寡言,與世隔絕,成為好萊塢最出名的「浪子」。期間,《叛艦喋血記》一片是他的成功之作。他創辦的電影公司也宣告失敗。1970年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力邀他出演影片《教父》。這部反映美國黑手黨家族事業的影片一經上映,立刻引起巨大轟動,被稱為是繼《大國民》後最偉大的一部電影作品。影片創下非凡的票房。白蘭度把教父維托·柯里昂閣下演得出神入化,展現了他的才華。為此他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金像。隨後,他又出演《巴黎的最後探戈》、《超人》、《現代啟示錄》和《乾燥的白色季節》等片,獲得好評。當中,在《巴黎的最後探戈》電影中的一場與女角肛交的戲段甚為震撼,而《乾燥的白色季節》又一次讓他獲得奧斯卡獎提名。

進入90年代後,年邁的白蘭度依然演了頗具水準的影片《唐璜德馬科》和《人魔島》,再一次向人們展示了他的高超演技。

私人生活

白蘭度出了名風流成性,與不少女性傳出緋聞或有一段情,包括關南施。在他的自傳Songs My Mother Taught Me中,他甚至宣稱他曾與瑪麗蓮·夢露有過一段關係。

白蘭度曾有過三段婚姻。第一任妻子為Anna Kashfi (1934年—),1957年結婚,1959年離異,兩人育有一子Christian Devi(1958年5月11日-2008年1月26日)。第二任妻子為Movita Castaneda (1917年—),1960年結婚,1962年離婚,兩人並沒親生子女,但卻收養了Miko Castaneda(1961年生)及Rebecca Brando Kotlizky(1966年生)。第三任妻子為Tarita Teriipia (1941年—),1962年結婚,1972年離婚,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即Simon Teihotu(1963年生)及Tarita Cheyenne(1970年-1995年)。

白蘭度還和他的女管家Maria Christina Ruiz育有3名私生子女,即女兒Ninna Priscilla(1989年5月13日生)與兒子Myles Jonathan(1992年1月16日生)及Timothy Gahan(1994年1月6日生)。白蘭度另外還有一名私生子,即英國導演Stephen Blackehart(1967年生) 。此外,白蘭度還收養了三名孩子,即Petra Brando-Corval(1972年生,母親為白蘭度的助手Caroline Barrett,父親據稱是小說作家James Clavell)、Maimiti(1977年生)及Raiatua(1982年生)。

儘管如此,當Gary Carey因撰寫一本有關白蘭度的傳記(即1976年出版的The Only Contender)而訪問白蘭度時,白蘭度宣稱他與男性亦曾有過經驗,更不會因此感到羞愧。

2004年7月2日,他的律師證實了馬龍·白蘭度在7月1日去世,享年80歲。根據UCLA醫學中心批示,死因是肺部疾病。

最佳女主角

格蕾絲·凱利(Grace Kelly,1929年11月12日―1982年9月14日),出生於費城,美國影視演員。[2] 1949年,格蕾絲畢業於美國戲劇藝術學院。1950年,格蕾絲出演了她的第一部電影《十四小時》。1952年,她作為女主角出演了《正午》。之後,她接連主演了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3部作品:1953年的《電話謀殺案》、1954年的《後窗》以及1955年的《捉賊記》。1955年,她憑藉在《鄉下姑娘》的表演獲得第27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1956年,格蕾絲·凱利與雷尼爾三世結婚,成為摩納哥王妃。 1982年9月14日,格蕾絲因車禍去世,享年52歲。

早年經歷

格蕾絲·凱利,出生於美國費城的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曾獲奧運划船金牌,母親是賓州大學的體育教練,叔叔喬治·凱利則是劇作家,曾以《里格夫人》一劇獲得普利策獎。受叔叔的影響,格蕾絲13歲那就開始登台表演,高中畢業後,即到紐約報考美國影藝學校。 [3]

演藝經歷

1949年夏天,格蕾絲從美國戲劇藝術學院正式畢業,並在6月25日作為專業演員第一次登台演出—在巴克士頓劇場表演她叔叔喬治·凱利的作品《火炬手》。同年夏天,她在希望鎮的另一部戲劇《千金小姐》中獲得了一個小角色。

1950年,格蕾絲在她的第一部電影《十四小時》里演出一個小角色。因此獲得導演弗雷德·金尼曼的賞識,指名邀請她擔任1952年的《正午》的女主角。自此以後,格蕾絲在與米高梅製片廠簽下了7年的合約之後,又被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看中,接連主演了他的3部作品:1953年的《電話謀殺案》、1954年的《後窗》以及1955年的《捉賊記》。[4]

1956年,她剛在1955年憑藉《鄉下姑娘》一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就息影成為摩納哥王妃。

影帝格蕾絲·凱利精彩片段

外部鏈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