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屆奧斯卡金像獎
第31屆奧斯卡金像獎[1]本屆頒獎典禮於1959年4月6日於雷電華潘太及斯劇院舉行。
第31屆奧斯卡金像獎 | |
---|---|
奧斯卡獎盃 |
關於奧斯卡金像獎
自第一屆以來,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奧斯卡金像獎都是每年舉行一次。規定每年3月左右對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職員進行評獎。評選和頒發獎由學院組織專門的管理委員會主持。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始終是美國好萊塢的一個盛大節日。世界好多國家都通過電視台轉播大會盛況。
獎項分布
頒發的獎項有23個,其中除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之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等等。此外,還有給那些在 電影界做出巨大成績的老演員 和老電影工作者的"特別獎"和一定數量的補充獎。 直到1931年,有個新來的學院女秘書看到這尊銅像,驚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奧斯卡,一位記者立即把她的話報道出去。從此,人們便把這個人像稱為"奧斯卡"。奧斯卡金像獎也因此得名。
獎盃設計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着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歐文斯公司鑄造。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時曾說這尊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1934年,華特·迪士尼在領獎時引用了這個名字,由此奧斯卡獎這一別稱日漸被人們所熟悉。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名字。
頒獎會場
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位於好萊塢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的永久頒獎地。
柯達劇院,可容納3,400名觀眾,設有全美國一個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寬,75呎深。舞台後的記者室可容納多達1,500名記者。劇院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此冠名權。
劇院現由洛杉磯市擁有,並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市政府租用,以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柯達劇院的入口擺放有柱裝飾,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人的名字,亦預留位置予未來的得獎人。
在其他時間,柯達劇院則供舉辦演唱會等表演,及其他種類的頒獎禮。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第31屆奧斯卡金像獎 |
---|---|
舉辦時間 | 1959年4月6日 |
最佳影片 | 《琪琪》 |
最佳導演 | 文森特·明里尼 |
地點: | 美國洛杉磯,雷電華潘太及斯劇院(RKO Pantages Theatre) |
主持人: | 鮑勃·霍普(Bob Hope); 傑瑞·劉易斯(Jerry Lewis); 大衛·尼文(David Niven);
勞倫斯·奧利弗(Laurence Olivier); 莫特·薩爾(Mort Sahl); 托尼·蘭德爾(TonyRandall) |
獲獎名單
獎項 | 獲獎人及作品 |
---|---|
最佳影片 | 《琪琪》 |
最佳男主角 | 大衛·尼文《鴛鴦譜》 |
最佳女主角 | 蘇姍·海華德《我要活下去》 |
最佳男配角 | 伯爾·伊夫斯《錦繡大地/ 山河血淚美人恩》 |
最佳女配角 | 溫迪·希勒《鴛鴦譜》 |
最佳導演 | 文森特·明里尼《琪琪》 |
最佳原創劇本 | 《逃獄驚魂》 |
最佳改編劇本 | 《琪琪》 |
最佳攝影(彩色) | 《琪琪》 |
最佳攝影(黑白) | 《逃獄驚魂》 |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 | 《琪琪》 |
最佳服裝 | 《琪琪》 |
最佳音效 | 《南太平洋/南太平洋之戀》 |
最佳電影剪輯 | 《琪琪》 |
最佳特技效果 | 《拇指湯姆歷險記/ 大拇指》 |
最佳原創歌曲 | "Gigi"《琪琪》 |
最佳配樂(音樂片類) | 《琪琪》 |
最佳配樂(劇情和喜劇片類) | 《老人與海》 |
最佳動畫短片 | 《勇敢騎士兔八哥》 |
最佳真人短片 | 《大峽谷》 |
最佳紀錄短片 | 《天橋女孩》 |
最佳紀錄長片 | 《白色曠野》 |
榮譽獎 - 最佳外語片 | 《我的舅舅》法國 |
提名名單
獎項 | 提名名單 |
---|---|
最佳影片 | 《瑪咪姑媽》、《朱門巧婦》《逃獄驚魂》、《鴛鴦譜》 |
最佳男主角 | 托尼·柯蒂斯《逃獄驚魂》、保羅·紐曼《朱門巧婦》、西德尼·波蒂埃《逃獄驚魂》、史賓塞·屈塞《老人與海》 |
最佳女主角 | 黛博拉·寇爾《鴛鴦譜》、雪莉·麥克雷恩《魂斷情天》、羅莎琳·拉塞爾《瑪咪姑媽》、伊麗莎白·泰勒《朱門巧婦》 |
最佳男配角 | 西奧多·比凱爾《逃獄驚魂》、李·科布《卡瑪佐夫兄弟/手足情仇》、阿瑟·肯尼迪《魂斷情天》、吉格·揚《教師之戀》 |
最佳女配角 | 佩吉·卡斯《瑪咪姑媽》、瑪莎·海爾《魂斷情天》、莫林·斯特普爾頓《寂寞孤心》、卡拉·威廉姆斯《逃獄驚魂》 |
最佳導演 | 理查德布魯克斯《朱門巧婦》、斯坦利·克萊默《逃獄驚魂》、羅伯特·懷斯《我要活下去》、馬克·羅布森《六福客棧》 |
最佳原創劇本 | 《絕代美女》、《水上人家/一家春》、《牧羊人》、《教師之戀》 |
最佳改編劇本 《朱門巧婦》 | 《財星高照》、《我要活下去》、《鴛鴦譜》 |
最佳攝影(彩色) | 《瑪咪姑媽》、《朱門巧婦》、《老人與海》、《南太平洋/南太平洋之戀》 |
最佳攝影(黑白) | 《榆樹下的欲望》、《我要活下去》、《鴛鴦譜》、《百戰雄獅》 |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 | 《瑪咪姑媽》、《奪情記》、《一笑緣》、《迷魂記/暈眩》 |
最佳服裝設計 | 《奪情記》、《大海盜》、《一笑緣》、《魂斷情天》 |
最佳音效 | 《我要活下去》、《無情戰地有情天》、《迷魂記/暈眩》、《百戰雄獅》 |
最佳電影剪輯 | 《瑪咪姑媽》、《牛仔》、《逃獄驚魂》、《我要活下去》 |
最佳特技效果 | 《拇指湯姆歷險記 / 大拇指》 |
最佳原創歌曲 | "Almost in Your Arms (Love Song from 'Houseboat')"《水上人家/一家春、"A Certain Smile"《一笑緣》、"To Love and Be Loved"《魂斷情天》、"A Very Precious Love"《初戀》 |
最佳配樂(音樂類) | 《波休瓦芭蕾舞團》、《失魂記》、《狂歡節日》、《南太平洋/南太平洋之戀》 |
最佳配樂(劇情類) | 《錦繡大地/山河血淚美人恩》、《鴛鴦譜》、《白色曠野》、《百戰雄獅》 |
最佳真人短片 | 《春天之旅》、《吻》、《庫克山的雪》、《絲石竹》 |
最佳動畫短片 | 《伐木巨人》、《西德尼的家譜》 |
最佳紀錄短片 | 《雇員》、《春天之旅》、《活石》、《序曲》 |
最佳紀錄長片 | 《穿越南極》、《隱秘世界》、《精神科護理》 |
最佳外語片 | 《男人與武器》西德、《復仇》西班牙、《一年長的路》南斯拉夫、曼哈頓的大人物》意大利 |
最佳影片
最佳男主角
大衛·尼文[2](David Niven,1910年3月1日-1983年7月29日)出生於倫敦,英國演員。1983年7月29日,因病去世。
早年經歷
大衛·尼文,1910年3月1日出生於一個英國的軍人家庭。父親曾任軍官;少年時期就讀於桑赫斯特軍事學校,畢業後參加蘇格蘭輕騎兵團。退伍後,從事記者等多種職業。
他的父親在"一戰"期間於1915年在加利波里戰役中死於達達尼爾海峽,對於父親,大衛幾乎沒有留下什麼記憶。他的母親後來又和一個為國會服務的商人結了婚。大衛的繼父對於自己這個繼子的生活沒有表現出多少興趣,但他卻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供養者。 大衛上了軍事學校,並參加了高山輕型步兵團。後來他離開了軍隊,到世界各地週遊。 他從事過各種各樣的工作,其中包括伐木工人和郵遞員。他甚至被介紹擔任古巴革命者的教官並最終成為這個機構的創辦人。
演藝經歷
他找到了前往洛杉磯的路,想進入電影界。他費盡口舌成功地打入了這裡的英國演員的圈子。這些英國演員在好萊塢有着許多演出的機會。這就是所謂好萊塢里的英國人。僅僅是因為被告知他需要一個工作許可,他便天真地決定試試表演這一行。他在《叛艦喋血記》中扮演了一個士兵,以群眾演員開始了自己的電影生涯。
儘管缺乏表演訓練,他逐漸發展成一個可靠的演員。他清晰的發音和富於魅力的舉止使他獲得信心,並受到了導演的注意。後到好萊塢當臨時演員,因出眾的才華和優雅的風度,逐漸升至一號主角。
50年代是他藝術生涯的鼎盛時期,其中以《環球世界八十天》最為出名。
1983年因病去世,共拍有影片100餘部,主要代表作有《孤軍血戰記》、《鐵血忠魂》、《美滿姻緣》、《彩鳳朝陽》、《月亮是藍的》、《金龜婿》、《紅桃王后》、《尼羅河上的慘案》、《逃往雅典娜》等。
從20世紀30年代中到後期,尼文在一系列重要的影片中擔任了第二號人物,例如《巴巴裏海濱》、《輕型旅的負責人》、《贊達的囚犯》、《豪華飯店裡的正餐》、《黎明巡邏》和《巫則零高地》。 尼文仍然感到非常失落。他經常被借給其他製片廠扮演一些配角。 尼文和高德溫製片廠簽訂了一份排他性的七年合同。不幸地是此時是1939年的夏天,尼文的電影生涯將被發生在歐洲的戰爭而改變。 1939年9月初,在德國入侵波蘭後,英國對德國宣戰。尼文準備返回英國,但英國政府卻並不清楚能讓那些離開祖國的英國公民做些什麼,以及哪些人是參加過一戰的有經驗的老兵。 尼文也無法放下正在參加拍攝的影片《抽彩銷售》一走了之,而且此時他剛剛開始執行和高德溫公司的合同。尼文進行了諮詢,但英國政府意識到他們無法控制50萬歸來的海外英國公民。他們告訴好萊塢的英國人就呆在那兒繼續拍電影。 1939年晚期,尼文終於接到了讓他回國的命令。他被安排在部隊服役,在司令部擔任中尉。他是好萊塢演員中第一個得到出發命令的人。在好萊塢的英國人為他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告別晚會。尼文後來回憶起在30年代,他如何獲得了絕大多數好萊塢最著名人物的友誼。他在英國戰爭部的一個非戰鬥崗位度過了大部分時間。
戰爭是令人心灰意冷的時期。戰爭期間,尼文製作並主演了戰爭片《向前的路》。影片在英國獲得了成功,但在美國卻失敗了。因為目睹了納粹德國被打敗的觀眾已經被戰爭弄得筋疲力盡了,他們希望把戰爭拋到腦後。
離開部隊之後,尼文回到了好萊塢,他發現自己在好萊塢大受歡迎。高德溫並沒有完全原諒尼文當初迫切解除合同的做法。 戰後尼文的職業生涯進入了一個低谷,但每年他還是會扮演一兩個重要的角色。
儘管如此,他畢竟還是幸福地和他的妻子和兩個兒子回到了加利福尼亞。 在尼文回到好萊塢僅僅七個星期之後,悲劇就突然降臨了。1946年5月,尼文的妻子午夜從樓梯上摔了下來,生命垂危。她在28歲時離開了大衛和兩個兒子,其中最小的兒子只有7歲。 尼文被摧毀了。他的朋友諾爾·科沃德說,在普萊米死去的那個晚上,有一些東西徹底離開了尼文。 尼文不知道他自己獨自一人怎樣才能夠把這兩個孩子養大。他可以請個保姆,加利福尼亞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是個好地方。但是,30年代好萊塢的翩翩公子一下子變成了40年代好萊塢的鰥夫。尼文出演了不少沒有發行的電影,但是他得到了報酬。
1947年,當他和加里·格蘭特在《主教之妻》中的角色進行了調換之後,尼文獲得了他演藝生涯中最大的突破。尼文變成了主演,影片則成為聖誕節期間的賣座片。在英國的時候,尼文也認識了一個新的情人,希約蒂斯·特爾斯麥頓-一個來自斯德哥爾摩的27歲的模特。他對自己的兩個兒子已經變得陌生了,以至於當他談起他們時,就像在談兩個在路上撿來的東西。尼文和他的新娘在1948年1月14日結婚。
尼文對他扮演的大部分普普通通的角色感到心灰意冷。事實上,他曾告訴他的兒子們,如果有人因為他演的角色跟他們開玩笑,就告訴他們,"他們的父親只是個非常糟糕的演員,但他的確非常喜歡這個職業,他也只能幹這個。"對尼文來說,現在到了他利用新興的電視媒介為自己創造機會的時候了。
1952年,尼文成為四星電視製片公司的出資人之一。這家公司專門為四星劇場製作電視劇節目。這些節目從1952年到1956年在電視網中播出。
和演員以及製片人之間的鬥爭和壓力,損傷了尼文的精神和婚姻。他的兒子回憶說,尼文從來不把工作中的問題帶到家中來。
由尼文扮演的最具有突破性的角色是在1956年的《80天環球旅行記》中。他在影片中扮演了主人公菲萊亞斯·福格。這個角色最初是為加利·格蘭特準備的,但他放棄了。
製片人麥克爾·托德想找一位明星,不是那種大明星或是魅力超凡的人。他希望的是一位能夠托住這部影片的演員,同時又能夠讓故事自我發展而不至在其中打上過多的個人印記。
這個人必須是英國人,富於魅力,四十歲左右。托德一個朋友向他推薦了尼文。
這部影片榮獲了1956年的奧斯卡金像獎。尼文也獲得了最佳演員的提名,但最後敗給了《國王和我》中的尤爾·布林納。這部影片是那個時代前所未有的史詩性的作品。它以在一部影片中集中了大量的明星而著稱,還有迄今為止所拍攝影片人物最多的,其數量達到了6萬8千之多。它有着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場景,有着有史以來為拍攝電影所走過的最長的路程--有五百萬公里,它還有最多的電影布景--超過2000多個,以及使用過最多的拍攝背景--包括倫敦、香港、東京,還有6家好萊塢的攝影棚,總共使用了7萬4千多套服裝。
大衛·尼文已經成為好萊塢最活躍的領銜演員。他已經攀上了他事業的峰巔。但尼文卻在為他那個時期生病的朋友亨弗萊·鮑嘉感到擔心,他每天離開製片廠之後都要誠心誠意地去看望他。鮑嘉對尼文的來訪感到欣慰,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鮑嘉於1957年1月去世為止。不久之後,製片人伊麗莎白·泰勒的丈夫麥克爾·托德也死于飛機失事。到1961年,尼文最親密的朋友羅納德·科爾曼、埃羅爾·弗林、克拉克·蓋博和賈利·古柏全都告別了人世。
尼文正在到達他事業的巔峰。1958年,他在《分離的桌子》中扮演了一位假冒的上校,他因不道德的侵犯行為而被逮捕。這部影片為他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
尼文堅信奧斯卡只會頒發給美國人,以至於當獲獎者被宣布為他時,他幾乎說不出話來。不幸的是,他以後扮演的角色再也沒有為他贏得奧斯卡的提名,但那其中仍然有不少令人難以忘懷的角色。
在這之後,他出演了家庭喜劇片《別吃雛菊》,影片改編自簡·科爾,一位百老匯戲劇評論家妻子的自傳。
他還出演過冒險片《阿瓦隆大炮》,這是尼文作為配角參演的影片之一。影片描寫了一群上了年紀的人參戰的經歷。1963年,他在《在北京的55天》中扮演了英國大使。即使在戰爭片中,他也仍然表現出一個英國紳士的風采。尼文在好萊塢的大多數朋友已經去世了,他也開始認真考慮離開好萊塢回到歐洲。尼文的妻子1959年和他分了手,在經過一年時間的好言相勸之後,她才回來。尼文對於維持一個幸福的家非常敏感。他的妻子收養了一個瑞典女孩兒,並且強烈希望在歐洲撫養她。尼文於是決定移居瑞士。
但是在60年代中期,尼文開始了一條新的職業之路。他在一系列犯罪諷刺片中獲得了令人驚異的巨大成功。這些影片包括《粉紅色美洲豹》、《娛樂場中的裝飾》和《死人謀殺案》。
他還在富於創造性的喜劇片如《普魯登斯和藥丸》、《不可能的年齡》裡面獲得了成功。由於他的衣冠楚楚的形象與他那些狂熱的60年代的後生晚輩之間的不協調,在他此後的一生中,他繼續在大量的喜劇、神秘的謀殺電影和戰爭片中扮演角色。
他寫了兩本充滿幽默的自傳,它們詳細記述了他的職業生涯。事實上,他所講述的他在好萊塢的生涯比講述他作為一個好萊塢演員的事情要多得多。
60年代初期,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但他仍然出演了一些重要的角色。而時間也正在逝去。
1983年,大衛·尼文在拍攝《粉紅色獵豹的詛咒》期間與世長辭。在一些未能完成的場景中,他的角色不得不請別人來配音。
個人生活
在1940年夏季的後半期,他認識了22歲的普麗莫拉·羅洛。羅洛通常被人們叫做普萊米,她在兩個星期之後成為了大衛·尼文夫人。他們在1940年9月16日結婚。共同忍受了倫敦閃電戰的高峰時刻之後,尼文娶了他所愛的普萊米。他們有了兩個兒子,並共同度過了六年最幸福的歲月。
出於對普萊米的愛,尼文開始產生了一種目標感,同時他開始想做一個呆在家裡的男人。那個當年喜歡錶演的花花公子式的男孩後來成為士兵,如今他渴望着做一個丈夫和父親,戰爭期間,尼文在遠離戰爭的宣傳部門工作的經歷,使他感到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這使他有一種挫折感。
但1942年12月15日他的兒子小大衛·尼文的出生卻使他大喜過望。二戰期間,尼文被准假在一些和戰爭相關的宣傳片中擔任角色。 尼文在好萊塢有一些英國朋友像諾爾·科沃德、雷克斯·哈里森、兒子的教父-勞倫斯·奧利弗此時都已經來到英國服務,他們隨時都會來到尼文的小別墅造訪。
最佳女主角
蘇珊·海華德[3]蘇珊·海華德是美國影壇最偉大的女星之一。生於紐約的布魯克林,1975年3月14日去世。電影《亂世佳人》在美國全國挑選女主角使得蘇珊.海沃德有興涉足影壇。憑藉其出色的演技,她曾獲得五次奧斯卡提名,並於1958年憑藉主演《我要活下去》獲得奧斯卡影后稱號。1972年主演她的最後一部電影《復仇者時被診斷出患有癌症,1975年在美國病逝,年僅58歲。
演藝生涯
早年曾當過模特兒。1938年,好萊塢著名製片人大衛·塞爾茲尼克為籌拍《亂世佳人》尋找女主人公郝思嘉的合適人選,米高梅公司進行了一次電影史上最大規模的招聘尋訪。全國各地薦送了數百名優秀候選人前來試鏡頭。當時蘇珊·海華德還鮮為人知,她雖被選送試鏡,但還是落選了。不過這更使她下了決心,要在影壇奮鬥十番。
她最初在一些B級片中扮演角色,儘管角色並不起眼,但通過拍片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她後來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44年,她在<多毛的類人猿>中扮演一個紅髮女人,這位女人把輪船上的司爐當作她征服其他男人的抵押品。海華德的表演逼真、生動。一位著名影評家曾為她扮演的這個"討厭"、"墮落"的角色拍手叫好,並預言"一個出色的女演員即將誕生"。幾年後,蘇珊·海華德因主演《毀滅:一個女人的故事》、《愚蠢的心》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52年,她在傳記片《我心中的歌》中扮演女歌星簡·弗洛曼。故事講的是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弗洛曼雖僥倖地活了下來,但成了一個瘸子,她沒有灰心,經過奮鬥終於重新贏得了人們的喜愛,恢復了她的歌星地位。弗洛曼的形象正是海華德本人的生動寫照,她飾演這一角色的成功使她第3次獲奧斯卡獎提名。3年後,海華德主演了另一部反映女歌星莉蓮·羅斯生活的傳記片《明天我會哭》。影片中的羅斯是一個因慢性酒精中毒,影響事業走了下坡路的歌星,她為了使自己重新振作起來,參加了戒酒組織。海華德的表演細膩、形象又真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她因此第4次獲奧斯卡獎提名。在拍《我要活下去》時,海華德撕去了自己美麗的容貌,憑其高超的演技逼真地刻畫了一個污穢的死囚形彝,使這個既無道符感也無責任感的殘忍慣犯活現在銀幕之上。蘇硼·海華德在5次被提名後終於獲得了一尊金像。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她終於在好萊塢打下了天下。然而,進入六十年代,海華德因演出了幾部乏味的傷感影片而損害了地的形象。1964年只好息影。後來僅偶爾出演電視。海華德第一個丈夫是演員傑斯·巴克。1955年為爭奪對他們的雙胞胎兒子的監護權而引起了一場痛苦的官司,她自殺未遂。1975年,她死於腦瘤。她曾與格利高里·派克合演《乞力馬扎羅的雪》。格利高里·派克在回憶這位美麗的女明星時說:「她是一個高貴的女性,我想只能用這個詞來形容她。和她演戲毫不費力,如果說能回到過去的話,我還想和她合作一次。」
獲獎資料
奧斯卡獎Oscar
1959獲獎最佳女演員(BestActressinaLeadingRole)IWanttoLive!(1958)我要活下去
1956提名最佳女演員(BestActressinaLeadingRole)I'llCryTomorrow(1955)傷心淚盡話當年
1953最佳女演員(BestActressinaLeadingRole)WithaSonginMyHeart(1952)情淚心聲
1950最佳女演員(BestActressinaLeadingRole)MyFoolishHeart(1949)一廂情願
1948最佳女演員(BestActressinaLeadingRole)Smash-Up,theStoryofaWoman(1947)毀滅
金球獎GG
1959獲獎最佳女演員(劇情類)(BestMotionPictureActress-Drama)IWanttoLive!(1958)我要活下去
1953最佳女演員(音樂類)(BestMotionPictureActress-Musical/Comedy)WithaSonginMyHeart(1952)情淚心聲
最受歡迎女演員(WorldFilmFavorite-Female)
英國學院獎BAFTA
1960提名最佳外國女演員(BestForeignActress)IWanttoLive!(1958)我要活下去
1957最佳外國女演員(BestForeignActress)I'llCryTomorrow(1955)傷心淚盡話當年
戛納電影節Cannes
1956獲獎最佳外國女演員(BestForeignActress)I'llCryTomorrow(1955)傷心淚盡話當年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YFCC
1958獲獎最佳女演員(BestActress)IWanttoLive!(1958)我要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