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

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1]頒獎典禮於1962年4月9日在美國加州的聖莫尼卡公民大禮堂(Santa Monica Civic Auditorium)舉行,由鮑勃·霍普(Bob Hope)擔任主持人。

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獎盃


關於奧斯卡金像獎

自第一屆以來,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奧斯卡金像獎都是每年舉行一次。規定每年3月左右對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職員進行評獎。評選和頒發獎由學院組織專門的管理委員會主持。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始終是美國好萊塢的一個盛大節日。世界好多國家都通過電視台轉播大會盛況。

獎項分布

頒發的獎項有23個,其中除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之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等等。此外,還有給那些在 電影界做出巨大成績的老演員 和老電影工作者的"特別獎"和一定數量的補充獎。 直到1931年,有個新來的學院女秘書看到這尊銅像,驚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奧斯卡,一位記者立即把她的話報道出去。從此,人們便把這個人像稱為"奧斯卡"。奧斯卡金像獎也因此得名。

獎盃設計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着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歐文斯公司鑄造。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時曾說這尊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1934年,華特·迪士尼在領獎時引用了這個名字,由此奧斯卡獎這一別稱日漸被人們所熟悉。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名字。

頒獎會場

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位於好萊塢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的永久頒獎地。

柯達劇院,可容納3,400名觀眾,設有全美國一個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寬,75呎深。舞台後的記者室可容納多達1,500名記者。劇院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此冠名權。

劇院現由洛杉磯市擁有,並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市政府租用,以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柯達劇院的入口擺放有柱裝飾,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人的名字,亦預留位置予未來的得獎人。

在其他時間,柯達劇院則供舉辦演唱會等表演,及其他種類的頒獎禮。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
頒獎時間 1962年4月9日
頒獎地點 美國加州的聖莫尼卡公民大禮堂
主持人 鮑勃·霍普
最佳影片 《西區故事》
最佳男主角 馬克西米利安·謝爾

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人及作品
最佳影片 《西區故事》
最佳男主角 馬克西米利安·謝爾《紐倫堡審判》
最佳女主角 索菲亞·羅蘭《戰地兩女性》
最佳男配角 喬治·查克里斯《西區故事》
最佳女配角 麗塔·莫雷諾《西區故事》
最佳導演 羅伯特·懷斯,傑洛姆·羅賓斯《西區故事》
最佳原創劇本 《天涯何處無芳草》
最佳改編劇本 《紐倫堡審判》
最佳攝影(彩色) 《西區故事》
最佳攝影(黑白) 《江湖浪子》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彩色) 《西區故事》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黑白) 《江湖浪子》
最佳服裝(彩色) 《西區故事》
最佳服裝(黑白) 《甜蜜的生活/露滴牡丹開》
最佳音效 《西區故事》
最佳電影剪輯 《西區故事》
最佳特技效果 《納瓦隆大炮/六壯士》
最佳原創歌曲 "Moon River"《蒂凡尼的早餐/珠光寶氣》
最佳配樂(音樂片類) 《西區故事》
最佳配樂(劇情和喜劇片類) 《蒂凡尼的早餐/珠光寶氣》
最佳動畫短片 《代用品》
最佳真人短片 《海那邊的大東方號》
最佳紀錄短片 《希望計劃》
最佳紀錄長片 《天堂在上,污泥在下》
最佳外語片 《猶在鏡中》

特別獎

獎項 提名名單
終身成就獎 羅姆·羅賓斯William L. Hendricks
埃爾文·G·撒爾伯格紀念獎 斯坦利·克雷默
吉恩·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 喬治·希頓

提名名單

獎項 提名名單
最佳影片 《紐倫堡的審判》、《春宵花月夜》、《納瓦隆大炮》、《江湖浪子》
最佳男主角 斯賓塞·屈塞 Spencer Tracy 《紐倫堡的審判》、查爾斯·博耶 Charles Boyer 《春宵花月夜》、斯圖爾特·惠特曼 Stuart Whitman 《傷痕》、保羅·紐曼 Paul Newman 《江湖浪子》
最佳女主角 傑拉丹·佩姬 Geraldine Page 《夏日煙雲》、娜塔莉·伍德 Natalie Wood 《天涯何處覓知音》、派珀·勞瑞 Piper Laurie 《江湖浪子》、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蒂凡尼的早餐》
最佳男配角 蒙哥馬利·克利夫特 Montgomery Clift 《紐倫堡的審判》、喬治·C·斯科特 George C. Scott 《江湖浪子》、傑基·格黎森 Jackie Gleason 《江湖浪子》、彼得·法爾克 Peter Falk 《錦囊妙計》
最佳女配角 朱迪·加蘭 Judy Garland 《紐倫堡的審判》、尤娜·默克爾 Una Merkel 《夏日煙雲》、費伊·貝恩特 Fay Bainter 《雙姝怨》、羅蒂·蘭雅 Lotte Lenya 《羅馬之春》
最佳導演 斯坦利·克雷默 Stanley Kramer 《紐倫堡的審判》、費德里科·費里尼 Federico Fellini 《甜蜜的生活》J·李·湯普森 J. Lee Thompson 《納瓦隆大炮》、羅伯特·羅森 Robert Rossen 《江湖浪子》
最佳原創劇本 《甜蜜的生活》 圖里奧·皮內利 / 恩尼奧·弗拉亞諾 / 布魯內洛·龍迪 / 費德里科·費里尼、《羅維雷將軍》 迭戈·法布里 / 賽爾喬·阿米德伊 / 印德羅·蒙特烈里、《士兵之歌》 格利高利·丘赫萊依 / 瓦倫丁·埃佐霍夫、《嬌鳳痴鸞》 斯坦利·沙皮羅 / 保羅·海寧
最佳改編劇本 《西區故事》 恩斯特·萊赫曼、《納瓦隆大炮》 卡爾·福爾曼、《江湖浪子》 西德尼·卡羅爾 / 羅伯特·羅森、《蒂凡尼的早餐》 喬治·阿克塞爾羅德
最佳攝影(彩色) 《花鼓歌》 拉塞爾·麥蒂、《天涯知已》 哈里·斯特拉德林、《春宵花月夜》 傑克·卡迪夫、《獨眼龍》 查爾斯·朗
最佳攝影(黑白) 《紐倫堡的審判》 厄內斯特`拉斯洛、《玉女風流》 丹尼爾·L·法普、《雙姝怨》 弗蘭茲·普蘭納、《飛天老爺車》 愛德華科爾曼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彩色) 《夏日煙雲》 薩姆·庫默 / 亞瑟·科讓姆斯 / 沃爾特·H·泰勒 / 哈爾·佩雷拉、《花鼓歌》 Joseph C. Wright / Howard Bristol / 亞歷山大·高利思、《萬世英雄》 韋涅羅·科拉桑蒂 / John Moore、《蒂凡尼的早餐》 羅蘭德·安德森 / 薩姆·庫默 / 雷·莫耶 / 哈爾·佩雷拉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黑白) 《紐倫堡的審判》 Rudolph Sternad / George Mil、《甜蜜的生活》 Piero Gherardi、《雙姝怨》 Fernando Carrere / Edward G. Boyle、《飛天老爺車》 埃米爾·庫里 / 卡羅爾·克拉克 / Hal Gausman
最佳服裝設計(彩色) 《花鼓歌》 Irene Sharaff、《錦囊妙計》 Walter Plunkett / 伊迪絲·海德、《后街》 Jean Louis、《玩具國曆險記》 Bill Thomas
最佳服裝設計(黑白) 《用心棒》 村木與四郎、《紐倫堡的審判》 Jean Louis、《雙姝怨》 Dorothy Jeakins、《年輕而熱情》 Howard Shoup
最佳音效 《花鼓歌》 Waldon O. Watson、《納瓦隆大炮》 T John Cox、《雙姝怨》 Gordon Sawyer、《爸爸愛媽媽》 Robert O. Cook
最佳電影剪輯 《紐倫堡的審判》 Frederic Knudtson、《春宵花月夜》 William Reynolds、《納瓦隆大炮》 Alan Osbiston、《爸爸愛媽媽》 Philip W. Anderson
最佳特技效果 《飛天老爺車》 Robert A. Mattey / 尤斯塔斯·萊塞特
最佳原創歌曲 《萬世英雄》 米克羅斯·羅茲薩 / Paul Francis Webster、《暴雨狂雲》 迪米特里·迪奧姆金 / Ned Washington、《錦囊妙計》 Jimmy Van Heusen / 薩米·卡恩、《天國的男子漢》 亨利·曼西尼 / Mack David
最佳配樂(音樂類) 《花鼓歌》 Ken Darby / 阿爾弗雷德·紐曼、《巴黎狂戀》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霍凡斯基黨人之亂》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玩具國曆險記》 George Bruns
最佳配樂(劇情類) 《夏日煙雲》 埃爾默·伯恩斯坦、《春江花月夜》 Harry Sukman / Morris Stoloff、《萬世英雄》 米克羅斯·羅茲薩、《納瓦隆大炮》 迪米特里·迪奧姆金
最佳真人短片 Very Nice、The Face of Jesus、Rooftops of New York、打球 Ballon vole
最佳動畫短片 《嗶嗶準備》 查克·瓊斯、《航海吃豆》 華特·迪士尼、《雷莉的蠢事》 查克·瓊斯、《瓜達盧佩的吹笛人》 弗里茲·弗里倫
最佳紀錄短片 《Cradle of Genius》、《Breaking the Language Barrier》、《Kahl》、《L'uomo in grigio》
最佳紀錄長片 《盛大的奧運會》
最佳外語片 《永遠的人》、《富人 窮人》、《重要的人》、《哈利與管家》

最佳影片

《西區故事》[2]是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安塞爾·埃爾格特、瑞秋·齊格勒、麗塔·莫雷諾主演 。該片於2020年12月18日在美國上映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西區故事
外文名稱 West Side Story
製片地區 美國
導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編劇 托尼·庫什納
類型 劇情、犯罪、愛情、歌舞片
主演 安塞爾·埃爾格特瑞秋·齊格勒麗塔·莫雷諾
上映時間 2020年12月18日(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西班牙語
色彩 彩色

劇情簡介

《西區故事》最初是1957年首演的百老匯經典音樂劇,取材於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背景設定在五十年代的紐約貧民區,講述兩幫勢不兩立的流氓團伙,一個是由白人里弗領導的"火箭"幫,另一個是由波多黎各人貝爾納爾多帶頭的"鯊魚"幫,兩幫之間發生的故事 。

影片精彩片段

最佳男主角

馬克西米·利安·謝爾[3],1930年12月8日生於維也納,演員、導演。1938年回原籍瑞士,戰後在幕尼黑完成學業。1952年進戲劇界,成為職業演員和導演,經常在大城市演出。在電影表演方面演過不少名片,曾以《紐倫堡大審》一片贏得1961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獎,1970年導演第一部影片《少男的初戀》,風格獨特,甚博好評,被列為德國新導演。他是德國紅女星瑪麗亞雪兒的弟弟。

主要作品

《布魯姆兄弟 The Brothers Bloom 》 (2008) ...Diamond dog

《 Haus der schlafenden Schönen, Das 》 (2006) ...Kogi

《 Giganten: Albert Einstein 》 (2006) ...Albert Einstein

《拾貝者 The Shell Seekers 》 (2006) ...Lawrence Sterne

《 Alpenklinik, Die 》 (2006) ...Dr. Ohlendorf

《 Ninth November Night 》 (2004) ...Himself

《 The Return of the Dancing Master 》 (2004) ...Fernando Hereira

《 Imaginary Witness: Hollywood and the Holocaust 》 (2004) ...(archive footage)

《 Coast to Coast 》 (2003) ...Casimir

《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 The 75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 (2003) ...Himself - Past winner

《 Alles Glück dieser Erde 》 (2003) ...Xaver Schönborn

《 "Fürst und das Mädchen, Der" 》 (2003) ...Fürst Thorwald (26 episodes, 2003-2007)

《 Bestseller - Mord auf italienisch, Der 》 (2002) ...Karl Steingraf

《 Meine Schwester Maria 》 (2002) ...Himself

最佳女主角

索菲亞·羅蘭(Sophia Loren) 電影演員

索菲亞·羅蘭(Sophia Loren),1934年9月20日出生於意大利羅馬,意大利女演員。 15歲在意大利一個選美大會上被擔任評審的大製片人卡洛·龐帝發掘,全力培養她成為一代巨星。1955年《河裡來的女人》(又名:《河娘淚》)令人注目,1962年她以《烽火母女淚》獲奧斯卡和戛納雙料影后,也是第一位非美籍演員獲得奧斯卡影后殊榮,曾獲5座金球獎 [4] 1979年出版自傳。1992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被譽為世界上最具自然美的女人,意大利永遠的女神。

演藝經歷

17歲,索菲亞正式進入電影界,她在母親的幫助下,四處尋找上戲的可能,這段時間,索菲亞不時謊稱自己會說英文、會游泳而爭取角色,結果惹出不少笑話。1953年,她終於在歌劇影片《阿伊達》中飾女主角,其表演十分投入,轟動了意大利影壇,演完《阿伊達》後。索菲亞和卡洛·龐蒂正式簽下演員合同。

由於從小在艱苦環境中的磨鍊,索菲亞也學會抗爭,她那種喜怒無常和情感奔放的表演方式逐步成為她的特點,連龐蒂都說,當她演情緒激動的場面時,就像精神病患者要被送進醫院。1954年,索菲亞因在著名導演V·德·西卡的《那不勒斯的黃金》中飾演一脾暴躁的姑娘而一舉成名。

1955年,她在M·索爾達蒂執導的《河裡來的女人》(又名:《《河娘淚》)中飾充滿野性卻被男人拋棄的女子,大獲成功,好萊塢大導演丹尼·克蘭瑪邀請她主演《氣壯山河》。自此,索菲亞走向了世界影壇。這一年,索菲亞又和V·德·西卡共同主演了喜劇片《多可憐,這個騙子》中的父女。幾部有影響的影片演完後,索菲亞在影壇的名聲進一步確立,卡洛·龐蒂十分看好索菲亞的前景,繼續為她尋找更適合發展的機會。

1956年,索菲亞與龐蒂前往好萊塢發展。1957年,索菲亞在美國導演S·克雷默的影片《驕傲與熱情》飾女主角,男主角是加利·格蘭特。在美國,羅蘭先後參加了《海豚上的男孩》、《榆樹下的愛情》的拍攝。索菲亞大多扮演異國情調的女性,狂野而真實,好萊塢敞開大門歡迎她。

索菲亞主演的重要影片還有:《侵略者》《那不勒斯灣》、《羅馬帝國的覆滅》、《意大利式的結婚》、《向日葵》等。 1999年,主持中央電視台中秋晚會《今夜月正圓》。

1965年,在合拍片《碧血山河》中扮演主角,獲得了美國第22屆金球獎的最受歡迎女演員獎,這是索菲亞·羅蘭連續兩次獲得了這個獎項。

1977年,索菲亞·羅蘭第四次獲得了美國34屆金球獎"最受歡迎女演員獎"。

1979年出版自傳,1980年把自傳改編成電視劇,自己演自己。1992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在第二屆羅馬電影節上,索菲亞繼肖恩·康納利之後,成為榮獲終身成就獎的第二位電影人。

1994年,索菲亞又與馬爾切洛·馬斯特洛亞尼合作主演《成衣》。影片中索菲亞依然充滿着野性美的魅力,她的精湛表演更加爐火純青。索菲亞·羅蘭是一位不屈服命運的勇敢抗爭的女性。她的一生業績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1999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21名。

2000年65歲的索菲亞·羅蘭擊敗了多名年輕貌美的超級名模,獲選千禧美人。她的照片將被放入一個「千禧時間囊」內,流傳百世。

2005年4月,索菲亞·羅蘭在1日開幕的第24屆伊斯坦布爾電影節上,被授予「終身成就獎」。

外部鏈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