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
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1]頒獎典禮於1962年4月9日在美國加州的聖莫尼卡公民大禮堂(Santa Monica Civic Auditorium)舉行,由鮑勃·霍普(Bob Hope)擔任主持人。
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 | |
---|---|
奧斯卡獎盃 |
關於奧斯卡金像獎
自第一屆以來,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奧斯卡金像獎都是每年舉行一次。規定每年3月左右對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職員進行評獎。評選和頒發獎由學院組織專門的管理委員會主持。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始終是美國好萊塢的一個盛大節日。世界好多國家都通過電視台轉播大會盛況。
獎項分布
頒發的獎項有23個,其中除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之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等等。此外,還有給那些在 電影界做出巨大成績的老演員 和老電影工作者的"特別獎"和一定數量的補充獎。 直到1931年,有個新來的學院女秘書看到這尊銅像,驚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奧斯卡,一位記者立即把她的話報道出去。從此,人們便把這個人像稱為"奧斯卡"。奧斯卡金像獎也因此得名。
獎盃設計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着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歐文斯公司鑄造。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時曾說這尊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1934年,華特·迪士尼在領獎時引用了這個名字,由此奧斯卡獎這一別稱日漸被人們所熟悉。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名字。
頒獎會場
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位於好萊塢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的永久頒獎地。
柯達劇院,可容納3,400名觀眾,設有全美國一個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寬,75呎深。舞台後的記者室可容納多達1,500名記者。劇院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此冠名權。
劇院現由洛杉磯市擁有,並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市政府租用,以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柯達劇院的入口擺放有柱裝飾,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人的名字,亦預留位置予未來的得獎人。
在其他時間,柯達劇院則供舉辦演唱會等表演,及其他種類的頒獎禮。
目錄
基本信息
獲獎名單
獎項 | 獲獎人及作品 |
---|---|
最佳影片 | 《西區故事》 |
最佳男主角 | 馬克西米利安·謝爾《紐倫堡審判》 |
最佳女主角 | 索菲亞·羅蘭《戰地兩女性》 |
最佳男配角 | 喬治·查克里斯《西區故事》 |
最佳女配角 | 麗塔·莫雷諾《西區故事》 |
最佳導演 | 羅伯特·懷斯,傑洛姆·羅賓斯《西區故事》 |
最佳原創劇本 | 《天涯何處無芳草》 |
最佳改編劇本 | 《紐倫堡審判》 |
最佳攝影(彩色) | 《西區故事》 |
最佳攝影(黑白) | 《江湖浪子》 |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彩色) | 《西區故事》 |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黑白) | 《江湖浪子》 |
最佳服裝(彩色) | 《西區故事》 |
最佳服裝(黑白) | 《甜蜜的生活/露滴牡丹開》 |
最佳音效 | 《西區故事》 |
最佳電影剪輯 | 《西區故事》 |
最佳特技效果 | 《納瓦隆大炮/六壯士》 |
最佳原創歌曲 | "Moon River"《蒂凡尼的早餐/珠光寶氣》 |
最佳配樂(音樂片類) | 《西區故事》 |
最佳配樂(劇情和喜劇片類) | 《蒂凡尼的早餐/珠光寶氣》 |
最佳動畫短片 | 《代用品》 |
最佳真人短片 | 《海那邊的大東方號》 |
最佳紀錄短片 | 《希望計劃》 |
最佳紀錄長片 | 《天堂在上,污泥在下》 |
最佳外語片 | 《猶在鏡中》 |
特別獎
獎項 | 提名名單 |
---|---|
終身成就獎 | 羅姆·羅賓斯William L. Hendricks |
埃爾文·G·撒爾伯格紀念獎 | 斯坦利·克雷默 |
吉恩·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 | 喬治·希頓 |
提名名單
獎項 | 提名名單 |
---|---|
最佳影片 | 《紐倫堡的審判》、《春宵花月夜》、《納瓦隆大炮》、《江湖浪子》 |
最佳男主角 | 斯賓塞·屈塞 Spencer Tracy 《紐倫堡的審判》、查爾斯·博耶 Charles Boyer 《春宵花月夜》、斯圖爾特·惠特曼 Stuart Whitman 《傷痕》、保羅·紐曼 Paul Newman 《江湖浪子》 |
最佳女主角 | 傑拉丹·佩姬 Geraldine Page 《夏日煙雲》、娜塔莉·伍德 Natalie Wood 《天涯何處覓知音》、派珀·勞瑞 Piper Laurie 《江湖浪子》、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蒂凡尼的早餐》 |
最佳男配角 | 蒙哥馬利·克利夫特 Montgomery Clift 《紐倫堡的審判》、喬治·C·斯科特 George C. Scott 《江湖浪子》、傑基·格黎森 Jackie Gleason 《江湖浪子》、彼得·法爾克 Peter Falk 《錦囊妙計》 |
最佳女配角 | 朱迪·加蘭 Judy Garland 《紐倫堡的審判》、尤娜·默克爾 Una Merkel 《夏日煙雲》、費伊·貝恩特 Fay Bainter 《雙姝怨》、羅蒂·蘭雅 Lotte Lenya 《羅馬之春》 |
最佳導演 | 斯坦利·克雷默 Stanley Kramer 《紐倫堡的審判》、費德里科·費里尼 Federico Fellini 《甜蜜的生活》J·李·湯普森 J. Lee Thompson 《納瓦隆大炮》、羅伯特·羅森 Robert Rossen 《江湖浪子》 |
最佳原創劇本 | 《甜蜜的生活》 圖里奧·皮內利 / 恩尼奧·弗拉亞諾 / 布魯內洛·龍迪 / 費德里科·費里尼、《羅維雷將軍》 迭戈·法布里 / 賽爾喬·阿米德伊 / 印德羅·蒙特烈里、《士兵之歌》 格利高利·丘赫萊依 / 瓦倫丁·埃佐霍夫、《嬌鳳痴鸞》 斯坦利·沙皮羅 / 保羅·海寧 |
最佳改編劇本 | 《西區故事》 恩斯特·萊赫曼、《納瓦隆大炮》 卡爾·福爾曼、《江湖浪子》 西德尼·卡羅爾 / 羅伯特·羅森、《蒂凡尼的早餐》 喬治·阿克塞爾羅德 |
最佳攝影(彩色) | 《花鼓歌》 拉塞爾·麥蒂、《天涯知已》 哈里·斯特拉德林、《春宵花月夜》 傑克·卡迪夫、《獨眼龍》 查爾斯·朗 |
最佳攝影(黑白) | 《紐倫堡的審判》 厄內斯特`拉斯洛、《玉女風流》 丹尼爾·L·法普、《雙姝怨》 弗蘭茲·普蘭納、《飛天老爺車》 愛德華科爾曼 |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彩色) | 《夏日煙雲》 薩姆·庫默 / 亞瑟·科讓姆斯 / 沃爾特·H·泰勒 / 哈爾·佩雷拉、《花鼓歌》 Joseph C. Wright / Howard Bristol / 亞歷山大·高利思、《萬世英雄》 韋涅羅·科拉桑蒂 / John Moore、《蒂凡尼的早餐》 羅蘭德·安德森 / 薩姆·庫默 / 雷·莫耶 / 哈爾·佩雷拉 |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黑白) | 《紐倫堡的審判》 Rudolph Sternad / George Mil、《甜蜜的生活》 Piero Gherardi、《雙姝怨》 Fernando Carrere / Edward G. Boyle、《飛天老爺車》 埃米爾·庫里 / 卡羅爾·克拉克 / Hal Gausman |
最佳服裝設計(彩色) | 《花鼓歌》 Irene Sharaff、《錦囊妙計》 Walter Plunkett / 伊迪絲·海德、《后街》 Jean Louis、《玩具國曆險記》 Bill Thomas |
最佳服裝設計(黑白) | 《用心棒》 村木與四郎、《紐倫堡的審判》 Jean Louis、《雙姝怨》 Dorothy Jeakins、《年輕而熱情》 Howard Shoup |
最佳音效 | 《花鼓歌》 Waldon O. Watson、《納瓦隆大炮》 T John Cox、《雙姝怨》 Gordon Sawyer、《爸爸愛媽媽》 Robert O. Cook |
最佳電影剪輯 | 《紐倫堡的審判》 Frederic Knudtson、《春宵花月夜》 William Reynolds、《納瓦隆大炮》 Alan Osbiston、《爸爸愛媽媽》 Philip W. Anderson |
最佳特技效果 | 《飛天老爺車》 Robert A. Mattey / 尤斯塔斯·萊塞特 |
最佳原創歌曲 | 《萬世英雄》 米克羅斯·羅茲薩 / Paul Francis Webster、《暴雨狂雲》 迪米特里·迪奧姆金 / Ned Washington、《錦囊妙計》 Jimmy Van Heusen / 薩米·卡恩、《天國的男子漢》 亨利·曼西尼 / Mack David |
最佳配樂(音樂類) | 《花鼓歌》 Ken Darby / 阿爾弗雷德·紐曼、《巴黎狂戀》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霍凡斯基黨人之亂》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玩具國曆險記》 George Bruns |
最佳配樂(劇情類) | 《夏日煙雲》 埃爾默·伯恩斯坦、《春江花月夜》 Harry Sukman / Morris Stoloff、《萬世英雄》 米克羅斯·羅茲薩、《納瓦隆大炮》 迪米特里·迪奧姆金 |
最佳真人短片 | Very Nice、The Face of Jesus、Rooftops of New York、打球 Ballon vole |
最佳動畫短片 | 《嗶嗶準備》 查克·瓊斯、《航海吃豆》 華特·迪士尼、《雷莉的蠢事》 查克·瓊斯、《瓜達盧佩的吹笛人》 弗里茲·弗里倫 |
最佳紀錄短片 | 《Cradle of Genius》、《Breaking the Language Barrier》、《Kahl》、《L'uomo in grigio》 |
最佳紀錄長片 | 《盛大的奧運會》 |
最佳外語片 | 《永遠的人》、《富人 窮人》、《重要的人》、《哈利與管家》 |
最佳影片
《西區故事》[2]是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安塞爾·埃爾格特、瑞秋·齊格勒、麗塔·莫雷諾主演 。該片於2020年12月18日在美國上映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西區故事 |
---|---|
外文名稱 | West Side Story |
製片地區 | 美國 |
導演 |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
編劇 | 托尼·庫什納 |
類型 | 劇情、犯罪、愛情、歌舞片 |
主演 | 安塞爾·埃爾格特,瑞秋·齊格勒,麗塔·莫雷諾 |
上映時間 | 2020年12月18日(美國) |
對白語言 | 英語、西班牙語 |
色彩 | 彩色 |
劇情簡介
《西區故事》最初是1957年首演的百老匯經典音樂劇,取材於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背景設定在五十年代的紐約貧民區,講述兩幫勢不兩立的流氓團伙,一個是由白人里弗領導的"火箭"幫,另一個是由波多黎各人貝爾納爾多帶頭的"鯊魚"幫,兩幫之間發生的故事 。
影片精彩片段
最佳男主角
馬克西米·利安·謝爾[3],1930年12月8日生於維也納,演員、導演。1938年回原籍瑞士,戰後在幕尼黑完成學業。1952年進戲劇界,成為職業演員和導演,經常在大城市演出。在電影表演方面演過不少名片,曾以《紐倫堡大審》一片贏得1961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獎,1970年導演第一部影片《少男的初戀》,風格獨特,甚博好評,被列為德國新導演。他是德國紅女星瑪麗亞雪兒的弟弟。
主要作品
《布魯姆兄弟 The Brothers Bloom 》 (2008) ...Diamond dog
《 Haus der schlafenden Schönen, Das 》 (2006) ...Kogi
《 Giganten: Albert Einstein 》 (2006) ...Albert Einstein
《拾貝者 The Shell Seekers 》 (2006) ...Lawrence Sterne
《 Alpenklinik, Die 》 (2006) ...Dr. Ohlendorf
《 Ninth November Night 》 (2004) ...Himself
《 The Return of the Dancing Master 》 (2004) ...Fernando Hereira
《 Imaginary Witness: Hollywood and the Holocaust 》 (2004) ...(archive footage)
《 Coast to Coast 》 (2003) ...Casimir
《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 The 75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 (2003) ...Himself - Past winner
《 Alles Glück dieser Erde 》 (2003) ...Xaver Schönborn
《 "Fürst und das Mädchen, Der" 》 (2003) ...Fürst Thorwald (26 episodes, 2003-2007)
《 Bestseller - Mord auf italienisch, Der 》 (2002) ...Karl Steingraf
《 Meine Schwester Maria 》 (2002) ...Himself
最佳女主角
索菲亞·羅蘭(Sophia Loren) 電影演員
索菲亞·羅蘭(Sophia Loren),1934年9月20日出生於意大利羅馬,意大利女演員。 15歲在意大利一個選美大會上被擔任評審的大製片人卡洛·龐帝發掘,全力培養她成為一代巨星。1955年《河裡來的女人》(又名:《河娘淚》)令人注目,1962年她以《烽火母女淚》獲奧斯卡和戛納雙料影后,也是第一位非美籍演員獲得奧斯卡影后殊榮,曾獲5座金球獎 [4] 1979年出版自傳。1992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被譽為世界上最具自然美的女人,意大利永遠的女神。
演藝經歷
17歲,索菲亞正式進入電影界,她在母親的幫助下,四處尋找上戲的可能,這段時間,索菲亞不時謊稱自己會說英文、會游泳而爭取角色,結果惹出不少笑話。1953年,她終於在歌劇影片《阿伊達》中飾女主角,其表演十分投入,轟動了意大利影壇,演完《阿伊達》後。索菲亞和卡洛·龐蒂正式簽下演員合同。
由於從小在艱苦環境中的磨鍊,索菲亞也學會抗爭,她那種喜怒無常和情感奔放的表演方式逐步成為她的特點,連龐蒂都說,當她演情緒激動的場面時,就像精神病患者要被送進醫院。1954年,索菲亞因在著名導演V·德·西卡的《那不勒斯的黃金》中飾演一脾暴躁的姑娘而一舉成名。
1955年,她在M·索爾達蒂執導的《河裡來的女人》(又名:《《河娘淚》)中飾充滿野性卻被男人拋棄的女子,大獲成功,好萊塢大導演丹尼·克蘭瑪邀請她主演《氣壯山河》。自此,索菲亞走向了世界影壇。這一年,索菲亞又和V·德·西卡共同主演了喜劇片《多可憐,這個騙子》中的父女。幾部有影響的影片演完後,索菲亞在影壇的名聲進一步確立,卡洛·龐蒂十分看好索菲亞的前景,繼續為她尋找更適合發展的機會。
1956年,索菲亞與龐蒂前往好萊塢發展。1957年,索菲亞在美國導演S·克雷默的影片《驕傲與熱情》飾女主角,男主角是加利·格蘭特。在美國,羅蘭先後參加了《海豚上的男孩》、《榆樹下的愛情》的拍攝。索菲亞大多扮演異國情調的女性,狂野而真實,好萊塢敞開大門歡迎她。
索菲亞主演的重要影片還有:《侵略者》《那不勒斯灣》、《羅馬帝國的覆滅》、《意大利式的結婚》、《向日葵》等。 1999年,主持中央電視台中秋晚會《今夜月正圓》。
1965年,在合拍片《碧血山河》中扮演主角,獲得了美國第22屆金球獎的最受歡迎女演員獎,這是索菲亞·羅蘭連續兩次獲得了這個獎項。
1977年,索菲亞·羅蘭第四次獲得了美國34屆金球獎"最受歡迎女演員獎"。
1979年出版自傳,1980年把自傳改編成電視劇,自己演自己。1992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在第二屆羅馬電影節上,索菲亞繼肖恩·康納利之後,成為榮獲終身成就獎的第二位電影人。
1994年,索菲亞又與馬爾切洛·馬斯特洛亞尼合作主演《成衣》。影片中索菲亞依然充滿着野性美的魅力,她的精湛表演更加爐火純青。索菲亞·羅蘭是一位不屈服命運的勇敢抗爭的女性。她的一生業績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1999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21名。
2000年65歲的索菲亞·羅蘭擊敗了多名年輕貌美的超級名模,獲選千禧美人。她的照片將被放入一個「千禧時間囊」內,流傳百世。
2005年4月,索菲亞·羅蘭在1日開幕的第24屆伊斯坦布爾電影節上,被授予「終身成就獎」。
外部鏈接
參考資料
- ↑ 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簡介
- ↑ 《西區故事》電影簡介
- ↑ 馬克西米·利安·謝爾個人簡歷
- ↑ 蘇菲亞-羅蘭美艷現身 保養祕訣保密到家新浪 ,引用日期 ,2016-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