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篦,读作bì,一种密齿梳,亦称篦栉、篦子、篦梳。篦是古时一种篦污去痒的理发工具。

相传制篦的祖师爷是春秋时期陈七子,因罪入狱。在狱中,陈七子头上生了虱子。陈七子将用刑用的竹板制成最初的篦,用来清除头上的发垢和虱子。

明代对理发师傅的称呼为"篦头师傅",篦也可当作发饰插于发髻上。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篦

外文名称; a double-edged fine-toothed comb

读音; bì

部首; 竹

总笔画; 16

五笔; ttlx

四角号码; 88712

郑码; mnRR

笓; 篦的异体字,笓始于神农,物原神农作笓,《壹是纪始

释义

篦 bì,

部首: 竹 部首笔画: 6 总笔画: 16五笔拆分:竹字头,撇,大口框,最后一个匕:ttlx

bì【名】

齿密的梳头工具。发短不胜篦。--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

又如:篦箕(篦梳);篦梳(栉发用具);篦头铺(理发店);篦头待诏(梳头师傅)。

篦 bì 【动】

用篦子梳发。贼如梳,军如篦。--《明史·洪钟传》

又如:篦头

同"篦"。用竹子制成的梳头用具,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

以篦子梳:篦头。

篦子 bìzi

一种齿比梳子密的梳头用具,称"篦子"。

康熙字典

《广韵》边兮切《集韵》《韵会》《正韵》边迷切,音蓖。钗篦。又竹器。

又《说文》导也。今俗谓之篦。《广韵》眉篦。

又《集韵》频脂切。同笓,取鰕具也。

◎ 康熙字典解释

【未集上】【竹字部】 篦; 康熙笔画:16; 页码:页895第04(点击查看原图)

【广韵】边兮切【集韵】【韵会】【正韵】边迷切,$音蓖。钗篦。又竹器。 又【说文】导也。今俗谓之篦。【广韵】眉篦。 又【集韵】频脂切。同笓,取鰕具也。[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