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籍田鎮位於成都天府新區,扼守"成都南大門",因蜀漢昭烈帝劉備借田於此而得名。 北距成都市區(華陽城區)35km,距科學城10km,距第二繞城高速3km; 南距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黑龍灘25km; 西距四川省歷史文化古鎮及省級旅遊風景區黃龍溪古鎮6km; 東靠"兩湖一山"國際旅遊文化功能區,距離天府大道4km。 地理位置優越,區域交通四通八達。全街道幅員面積48平方千米 ,轄12個村(社區),總人口41351人(2017)。

為加快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區建設,經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自2013年12月1日起,雙流縣籍田鎮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事務,由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片區管理委員會管理和服務。

2015年,成都天府新區12個鎮(含籍田鎮)經市政府批准增掛街道辦事處牌子。

籍田街道是四川省首批試點街道,規劃建設面積3.2平方公里,現已開發2.1平方公里。

2019年12月,撤銷籍田鎮、大林鎮,設立籍田街道。[1]

目錄

地理區位

籍田街道位於成都市南大門,屬成都市天府新區管轄,距離成都四環路(繞城高速)為35公里,原屬成都市天府新區第三大街道,丘區第一大街道。地處成都天府新區、成都雙流區、眉山彭山區、眉山仁壽縣"二市四區縣"交匯位置。與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黃龍溪古鎮毗鄰。因蜀漢時昭烈帝劉備"籍田"於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800餘年歷史,是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的交通樞紐與商品交易中心。1994年被定為四川省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3年被成都市政府評為"教育強鄉鎮"。自成都市天府新區直管區成立後,籍田撤鎮設立街道,現為籍田街道。

人口與區劃

全街道幅員面積48平方千米,總人口41351人(2017),城市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建城面積2.2平方公里,現轄12個社區,城市居住人口2萬人,不包括在校學生7500人(其中:高中4000人、初中2000人、中心小學1500人)。

自然與生態

籍田街道區域內自然生態環境良好,遠離大城市環境污染影響,東有龍泉山脈的二峨山屏護;南有柴桑河;西有盧溪河;北有羅雁河等三河環繞。且三條河流均匯集於籍田街道,水源基本無污染,水質良好,山清水秀。全街道有8千餘畝枇杷、2千餘畝梨子、3千餘畝桃子、5千餘畝退耕還

林竹林,全街道森林覆蓋面積達25%以上,現已成為成都城區南部的天然氧吧。籍田街道平壩地與淺丘相間,有耕地3萬餘畝,以錦江水為生產水源,屬都江堰自流灌溉區域。[2]

產業建設

農業

籍田街道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西瓜、海椒等。

201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8421.12萬元,農民人均所得16672元;201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6098.29萬元,農民人均所得18425元。

企業

2016年籍田街道私營企業20家,規上企業3家,行業及經營範圍包括建材、教育設備、飼料等。固定資產全年完成投資9739.4萬元。

2016年工業總產值12233萬元。

商業

2016年籍田街道有農家樂、鄉村酒店12家,其中星級農家樂、鄉村酒店3家;旅店12家,各類餐飲單位100餘家,KTV5家,年接待能力20餘萬人次。

建制沿革

"籍田"之名得於蜀漢昭烈帝劉備"於此置籍田"。"籍田"本是一種天子親耕的禮儀,即藉田禮。《通典》記載:"躬耕籍田千畝於南郊。籍,借也。謂借人力以理之。勸率天下使務農也。春秋傳曰'郊而後耕',遂籍人力以成歲功,故謂之帝籍。天子籍田千畝於南郊,諸侯百畝於東郊。"古時天子親率人力耕理田地,以自身行動勸導民眾務農,祈禱豐收。因此又有掌管此祭禮之官職"籍田令"。《宋書》記載:"籍田令一人。丞一人。掌耕宗廟社稷之田,於周為甸師。漢文帝初立籍田,置令、丞各一人。漢東京及魏並不置。晉武泰始十年復置。江左省,宋太祖元嘉中又置。自太倉至籍田令,並屬司農。"後來又稱天子行"籍田禮"的田地為"籍田"。

籍田,本漢代廣都縣(今天府新區華陽廣都城址)轄地。古稱籍縣、籍賢(田)鋪,於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前形成集市。

籍田建置始於梁武帝蕭衍天監年間(502年~519年),時名席郡。

北朝西魏時期(535-556年),置"陵州",管轄三個郡:懷仁、和仁、席郡。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557年)改席郡而設籍縣 。

隋開皇三年(583年)罷陵州之懷仁、和仁二郡及嘉州之隆山郡,合置陵州。 轄五縣:普寧(州治所在地,今仁壽縣)、貴平、隆山(今彭山區)、籍縣、蒲亭。大業二年(606年)廢籍縣入貴平縣。

唐永徽四年(653年)分貴平縣置籍縣,屬陵州。

宋熙寧五年(1072年)廢陵州為陵井監,廢貴平縣、籍縣為鎮入廣都縣,屬成都府,時為廣都縣之四大古鎮之一。

宋大觀四年(1110年)陵井監改為仙井監。乾道六年(1170年)復置貴平縣、籍縣,改屬仙井監。

元憲宗(1209年~1259年)時廢貴平縣、籍縣,其地入仁壽縣。至明、清兩朝,均屬仁壽縣順和鄉。

民國時期復建鎮,民國24年(公元1935年)設區,籍田為仁壽縣第五區,並為區公所治所之地。1949年12月,籍田鎮解放,屬仁壽縣第五區所轄鄉。

1976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仁壽縣籍田人民公社11個鄉劃歸雙流縣管轄,仍為區鄉鎮人民政府治地。

2013年12月,籍田鎮劃歸成都天府新區管理。

2015年7月,增掛成都天府新區籍田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牌子。

2019年12月,成都市《關於龍泉驛區等15個區(市)縣部分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的請示》批覆,撤銷籍田鎮、大林鎮,設立籍田街道,以原籍田鎮和原大林鎮所屬行政區域為籍田街道的行政區域,籍田街道辦事處駐東街46號。[3]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8年籍田區為長征人民公社,籍田鄉為長征人民公社籍田區隊。

1960年廢長征人民公社,設置籍田人民公社。

1984年,經雙流縣人民政府批准為縣建制鎮,更名為雙流縣籍田鎮,為雙流第三大鎮,丘區第一大鎮。

1992年前,籍田鎮是籍田區公所所在地。

1992年10月,根據雙流縣委、縣政府撤區並鄉建鎮的文件精神撤銷籍田區,籍田鎮與紅五鄉合併建籍田鎮。

政區劃分

截至2016年,籍田街道轄12個村(社區),分別是:回江社區、蔡堰社區、西安村長征村地平村、紅碑村、糧豐村、魚鶴村、五聖村、紅陽村、清華村、鏵爐村。

籍田街道街道辦事處駐成都市天府新區籍田東街46號。[4]

地理環境

籍田位於成都市區西南部,坐標東經104°01′,北緯38°18′,海拔437米。屬岷江流域,處於成都平原與龍泉山泉交界地帶,地貌以平原和淺丘為主。東面靠山,其餘三面為落雁、柴山、鹿溪三水環繞。境內東為彭家壩,南為楊家壩,西為賈家壩、丁家河壩,良田沃野,阡陌縱橫,渠水流暢,西面與古鎮黃龍溪接壤。

自然資源

籍田地處川西平原南沿,居於四川盆地亞熱帶溫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年平均為17℃,大陸季風氣候顯著。年日照時數1200-1300小時/年。累計年平均日照為1242.5小時/年,占可照時數27%。籍田海拔437m,境內有金華山等多座山脈,有鹿溪河、柴山河、落雁河3條主要河流,河道全長28.63公里,有4座小型水庫、397口塘堰、129座提灌及上百公里農毛渠。轄區內有林地13429畝,其中退耕還林5914.37畝,林地綠化覆蓋率達36.28%,森林覆蓋率達28.12%。

社會事業

籍田是教育強鎮,教育影響輻射大林、煎茶、永安、黃龍溪、視高等多個周邊鄉鎮。自劃轉移交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以來,截至2017年,籍田街道有幼兒園5所、小學1所、中學2所。

截至2017年,籍田街道轄區內有公立衛生院1所。

2016年度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繳費22202人,總金額近760萬元,覆蓋率99%以上。

2016年底,籍田街道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14戶、19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170戶、309人,全年發放低保金1526794元。全年,籍田街道共為1008人次困難群眾申請了各類醫療救助,救助金額535688元;開展臨時救助27人次,救助金額62430元

風景名勝

籍田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在歷史上,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古蹟。

四大廟:飛來廟、女媧廟、天主廟、東嶽廟。

四大宮:萬壽宮、文昌宮、禹王宮、南華宮曾經昌隆一時。

四大橋:踏水橋、正陽橋 、根搭橋、落雁河橋(壽福橋)等古建築承載了無數代籍田人的足跡,默默凝聚着歲月的滄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