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德·蒙田
米歇尔·德·蒙田 |
中文名: 米歇尔·德·蒙田 外文名: Michel de Montaigne 国 籍: 法国 出生日期: 1533年 逝世日期: 1592年 职 业: 思想家、作家 |
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阅历广博,思路开阔,行文无拘无束,其散文对弗兰西斯·培根、莎士比亚等影响颇大。以《随笔集》(Essais)三卷留名后世。所著《随笔集》三卷名列世界文学经典,被人们视为写随笔的巨匠。[1]
目录
介绍
蒙田的母亲是西班牙人的后裔,父亲则是法国波尔多附近的一个小贵族,当时的贵族不看重学问,以从戎为天职,所以蒙田常常说他不是学者;他喜欢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他不治学,只不过是“漫无计划、不讲方法”地偶尔翻翻书;他写的东西也不润色,不过是把脑袋里一时触发的想法记下来而已,纯属“闲话家常,抒写情怀”;从他的代表作《随笔集》里完全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写作心态和风格,其实他当时万万没有想到,这正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需要和审美情趣。 蒙田在37岁那年即继承了其父在乡下的领地,一头扎进那座圆塔三楼上的藏书室,过起隐居生活来了。蒙田把自己的退隐看作是暮年的开始,是从所谓“死得其所之艺术”的哲理中得到启示的。其实他退隐的真正原因是逃避社会,他赞美自由、静谧与闲暇,向往优游恬适的生活,不过他的隐居生活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他除了埋头做学问而外,还积极从事写作,自1572年开始一直到1592年逝世,在长达20年的岁月中,他以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陆续写出了这部宏篇巨著,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蒙田的名声在十七世纪已远播海外,在英国,培根的《散文集》就深受蒙田的影响。在十七世纪上半叶那个古典主义时代,有人认为他那结构松散的散文不合人们的口味,然而到了十八世纪,他又声名鹊起,著名作家、哲学家狄德罗欣赏蒙田的散文恰恰在于所谓的“无条理”,认为“这是自然的表现”。有些作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思想似乎特别复杂,具有许多不同的层面,因此对于后代的各式各样的人都具有无穷无尽的引力,大概这就是包括蒙田在内的古代大师的秘密。经过四百余年的考验,历史证明了蒙田与莎士比亚、苏格拉底、米开朗琪罗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随笔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世上同类体裁中绝无仅有的”。
生平
生于波尔多附近的佩里戈尔(现在的多尔多涅省),为家中长子。家族为殷实商人,从事鱼、酒的国际贸易。家中信奉天主教,蒙田一生坚持旧教信仰,但有几个弟妹后改奉新教。其父在意大利当过兵,吸收了一些新颖的教育思想。六岁以前寄宿在农村家庭,以农民夫妇为教父母,并由只说拉丁文的老师教导,因此以拉丁文为母语。少年时代,在吉耶讷学院(Collège de Guyenne)习希腊文、法文、修辞术,因拉丁语流利,多在拉丁剧中担任主角;后来到图卢兹(一说巴黎)习法律。 1557年起在波尔多最高法院(Parlement de Bordeaux)任职,并认识博埃蒂(Étienne de la Boétie),成为莫逆。1561年至1563年在查理九世的宫廷出入。1563年博埃蒂离世,大受打击。1565年成婚,儿女多夭折,唯一女长成。1568年父亲离世,袭其封号与领地,成一家之主。1571年起退居蒙田堡(Château de Montaigne),潜心写作。 宗教内战期间,为旧教的亨利三世和新教的纳瓦拉的亨利居间调停。1578年起为肾石所困扰,1580年至1581年游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等地,散心之余,寻找疗法。回国后出任波尔多市长直至1585年,并继续增修《尝试集》。59岁病逝于蒙田堡。
作品
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将西班牙神父兼医生塞朋德(Raymond Seybond)的著作《自然神学》(Theologia naturalis)由拉丁文译成法文。1564年该书的序文被教会列为禁书,但蒙田将序文部分大幅修改,译本也在1569年顺利出版,后来被多次翻印。 首两卷《随笔集》在1580年出版,三卷版付梓于1588年,死前蒙田还在病榻上增订该书。学者习惯将蒙田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尽管未必准确):斯多葛时期(1572—1574年)、怀疑主义危机(1576年)、伊壁鸠鲁时期(1578—1592年)。三个阶段的思想也粗略反映在三卷《随笔集》中,卷二的《为塞朋德辩护》(Apologie de Raymond Sebond)一文,被认为代表了蒙田的怀疑主义思想,该篇也是《随笔集》里最长的一篇(后世很多出版商将这一篇独立成书)。 后人也将蒙田的《旅游日志》(Journal de voyage)和书信(现存39封)整理、出版。 《蒙田随笔全集》共107章,百万字左右。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为《为雷蒙·塞蓬德辩护》,充分表达了他的怀疑论的哲学思想。 与其在这个浮躁与肤浅的社会里行尸走肉般地游荡下去,毋宁读一点有思想、有内容的书,那么这本《雷蒙·塞邦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第一章就是《为雷蒙·塞蓬德辩护》)。对于干裂的心田,它可以说是一注清泉。在蒙田当年的法国,由于长达三十年的宗教战争,使法国人民长期处于苦难之中,法国人对暴力感到了厌倦,对洋溢在《蒙田随笔文集》中的智慧大加赞赏,《蒙田随笔文集》因此成为许多法国“正直人的枕边书”,滋润过许多法国人的心田。 蒙田以博学著称,在全集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书中,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它是十六世纪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经过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书中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在法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创了随笔式作品之先河。 这部作品卷帙浩繁,用古法文写成,又引用了希腊、意大利等国的语言,以及大量拉丁语,因此翻译难度相当大。本社积累了组译出版《追忆似水年华》的成功经验,采用了蒙田死后于1595年经过增订的定本,于1993年开始组译,历经四年之久,分成三卷一次推出。这是蒙田随笔的第一个全译本,参与该书的译者都是研究和翻译法国文学富有经验的学者,为译出蒙田随笔特有的思想火花和语言魅力,各位译者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翻译态度是极为严谨的,读者可以从中真实地窥见到蒙田的思想、风格及他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民情蒙田在文中论述的有些观点也许未必正确,但读者可以从随笔的总体上吸收他的思想和艺术精华,并收到启智怡情的功效。
语录
生存乎他人的意志,死则存乎自己的意念。 知道自己说过或做过什么蠢事,实在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还必须广泛的学习、更重要的一课:我们不过是个蠢蛋。 事先考虑死亡就是事先考虑自由。谁学会了死亡,谁就是学会了不做奴隶。懂得死亡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摆脱一切束缚和制约。那些明了丧失生命并不是件坏事的人,肯定会坦诚自若地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
评价
爱默生在日记中提到《随笔集》:“剖开这些字,会有血流出来;那是有血管的活体。”(Cut these words, and they would bleed; they are vascular and alive.) 尼采谈到蒙田:“世人对生活的热情,由于这样一个人的写作而大大提高了。”(Dass ein solcher Mensch geschrieben hat, dadurch ist wahrlich die Lust auf dieser Erde zu leben vermehrt worden.) 房龙在评价蒙田《随笔集》时说:大臣们的演讲和政治哲学家的论文极少受人欢迎,但蒙田的书却在以智慧之士座谈会的名义下聚在一起的文明人中阅读、翻译和讨论,并且持续达三百多年之久。 德·塞维尼夫人对蒙田的魅力赞不绝口:“我有许多好书,蒙田当属最佳,他们绝对不会愚弄你,你还需要什么呢?” 查理·索雷尔称这部作品是“宫廷和世界的日常教科书”。 孟德斯鸠说:“在大多数作品中,我看到了写书的人;而在这一本书中,我却看到了一个思想者。” 伏尔泰在驳斥帕斯卡尔时大声赞美蒙田:“蒙田像他所做的那样朴实描述自己,这是多么可爱的设想!因为他描绘的是人性……” 卢梭对蒙田持保留看法,他不喜欢蒙田起伏多变的文笔。而百科全书派作家则把蒙田当自己人看待。 德利尔指出:“他善于像哲人那样讲话,像朋友那样谈心。” 司汤达在创作《论爱情》时常常参照《随笔集》,德国的歌德、席勒,英国的拜伦、萨克雷,以及后来美国的爱默生都对蒙田十分推崇。 尼扎尔写道:“一系列反映法国精神的杰作是从《随笔集》开始的……”
参考来源
- ↑ [ https://www.sohu.com/a/250656851_154794?_f=index_chan27news_61],搜狐网 ,2018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