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泉市
米泉市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曾經存在的一個縣級市,位於新疆腹地,2007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米泉市和烏魯木齊市東山區,設立烏魯木齊市米東區。地處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地理坐標為東經87°06′-88°08′、北緯43°44′-45°00′。東接阜康市,南連烏魯木齊市,西鄰烏魯木齊縣昌吉市,北與福海縣接壤。南北長139.5公里,東西過市區寬32.4公里,面積9470平方公里。市區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17公里,距自治州首府昌吉市48公里。[1]
目錄
建置沿革
西域歸屬西漢之前,米泉縣先後為塞種、大月氏、匈奴諸民族遊牧地。西漢前期屬車師後王庭。漢宣帝神爵三年(59),屬西域都護設立於車師的戌已校尉管轄。四至六世紀,魏晉南北朝時,為鮮卑、柔然、突厥等遊牧民族據地。唐貞觀十四年(640),唐朝於天山北麓設庭州,下轄的輪台縣治就在現今縣境內的大破城。北庭都護府下設的靜塞軍就在輪台境內。九世紀初,米泉一帶屬回鶻汗國。兩宋 時期,先屬高昌國,後為西遼屬地。元代,輪台由設在別失八里宣慰司管轄。元末,為瓦喇遊牧區。明時,先後為和碩特部、額魯特部所據。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政府於境內古牧地建輯懷城。翌年,設迪化直隸州,古牧地一帶為該州所轄。光緒二年(1876),清軍與盤踞在輯懷城的白彥虎部激戰,從而揭開了收復新疆及殲滅阿古柏的戰鬥序幕。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後,古牧地一帶屬迪化縣治範圍。民國十年(1921),設置縣佐,取名乾德,仍屬迪化縣署。民國十七年(1928),正式建立乾德縣治,縣治駐三道壩(今三道壩鎮)。解放後,1953年11月20日更名為"米泉縣",因此地多泉又盛產大米而得名,縣政府駐地遷移到古牧地(今古牧地鎮)。1996年12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米泉縣,設立米泉市。
2007年6月30日(國函[2007]65號),撤銷米泉市和烏魯木齊市東山區,設立烏魯木齊市米東區,以原米泉市和烏魯木齊市東山區的行政區域為米東區的行政區域。
米泉市撤併前,下轄3個街道、5個鎮和1個民族鄉,即東路街道、西路街道、友好路街道、古牧地鎮、鐵廠溝鎮、長山子鎮、羊毛工鎮、三道壩鎮、柏楊河哈薩克族鄉。境內有新疆米泉林場、兵團農六師102團,政府駐古牧地鎮。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米泉市全市總人口180952人,其中:東路街道28527人、西路街道25398人、友好路街道15271人、古牧地鎮27416人、鐵場溝鎮12965人、長山子鎮21018人、羊毛工鎮17559人、三道壩鎮12212人、柏楊河鄉4946人、兵團102團場虛擬鄉15640人。
行政區劃
米泉市1995年轄5鎮1鄉,有6個居民委員會,73個村民委員會。
5鎮是:鐵廠溝鎮、古牧地鎮、長山子鎮、羊毛工鎮、三道壩鎮,1鄉是柏楊河哈薩克民族鄉。另外,境內駐有自治區、昌吉州、兵團和部隊所屬的20多個單位。
人口民族
1995年全市總戶數48312戶,人口165106人。市內有22個民族,其中漢族103651人,占總人口的62.78%; 回族51582人,占總人口的31.24%; 維吾爾族5029人,占總人口的3.05%; 哈薩克族3287人,占總人口 1.99%。[2]
地理環境
地形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形分為三部分: 東南部為丘陵山區,海拔 650米至4233米;中部為沖積平原,海拔418米至650米,平原南部,地勢平坦,水源豐富,主要是糧食種植區; 北部屬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的一部分,海拔426米至630米,是市內的主要冬草場。
山脈
境內山體屬博格達山脈的西部末端,北東--南西走向,山勢由北向南逐漸升高。山體破碎,山頂渾圓,起伏較小。最高峰為艾不里哈斯木達拉峰,海拔4233米。高山區為夏牧場,中山區為森林地帶和冬草場,低山丘陵為春秋草場和旱作農業區。
水系
市內有大小水流31條,其中常流水河溝16條,季節性洪水溝15條。分屬南山、東山、平原三個水系。南山、東山水系分別發源於南天山和博格達山,平原水系由地下潛水溢出補給。主要河流有 水磨溝河、鐵廠溝河、老龍河。地面水資源有 12476萬立方米。
氣候
米泉市屬大陸性中溫帶乾旱氣候區。冬季嚴寒,夏季酷熱,光照充足,蒸發量大。山區年平均降水量519.4毫米,平原地區年均降水量212.毫米。沙漠地區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左右。年均氣溫7.3℃,元月平均氣溫零下15.5℃,七月平均氣溫24.1℃,極端最高氣溫38.1℃,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9.7℃。無霜期165天。全年多西北風,風力2至5級,最大風力9級。[3]
自然資源
土壤資源
栗鈣土; 分布在柏楊河、新地梁、北傲魏家泉中山地帶,占可耕地總面積的2.05%; 棕鈣土,分布在天山村、柏楊河低同區,占16.8%; 灰漠土,分布在古牧地、曙光、大草灘、十二戶戈壁,占 24.63%; 潮土,分布在古牧地、長山子、羊毛工,占13.8%; 水稻土,分布在長山子、三道壩、羊毛工等水位高的地帶,占 23.56%; 鹽土,分布在鹼梁、高家湖、羊毛工、陝西工、柳樹莊、西莊子、蔣家灣等地,占19.16%。
物產資源
主要種植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等。以盛產水稻而得名米泉。是西北地區極少數種植水稻的區域。
礦產資源
礦產有煤、鐵礦石、石灰石和芒硝等。煤炭總蓄量約18.745億噸,年開採100萬左右。石灰石蓄量約5億噸。野生藥材有貝母、黨參、阿魏、青蘭、雪蓮等55種。野生動物有野豬、黃羊、旱獺、狼、熊、雪豹等。[4]
文物勝跡
瞎熊溝俗稱哈熊溝。位於市城東南47公里處天山麓。是有名的避暑遊覽勝地。這裡蒼松茂密,芳草淒淒;天山冰雪融水成河, 流經此溝, 清澈見底;溝內野生動植物繁多。現被列為自治區野生動物重點保護區。每逢盛夏, 這裡遊人絡繹不絕。
萬骨塔, 位於米泉鎮南街西側,占地面積 600平方米。清光緒二年 (1876) ,清軍與中亞浩罕國阿古柏侵略者在此激戰。戰後當地穆斯林將無主屍體收集在一起,按宗教儀式葬入三個墓穴,並在墓地上建塔三座。因屍體多,故名萬骨塔。
東西大寺, 西大寺最早建於乾隆四十六年(1791),東大寺建於清道二十年(1804)。兩座寺院,造型優美,色彩鮮艷,雕刻精湛,富有邊疆風采和民族特色。其幾經變遷,"文革"後均已重建。兩座寺院,建築面積分別為653平方米和 312平方米,均系磚灰結構,是回族教民宗教活動的場所。
唐輪台遺址, 唐貞觀十四年 (640)建置輪台縣,隸屬北庭州。唐輪台遺址位於縣城西北 8公里的大破城村。現部分城牆遺蹟尚存,牆高3至10米,故城南北長 556米,東西長 315米,占地面積175140平方米。當地群眾整土地時,曾在遺址內挖出陶器、鐵器錢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