粄條
粄條,亦是粿仔條(台語發音:kué-á-tiâu/ké-á-tiâu)[1],河粉,客家人稱粄條,在台灣,福佬人說的「粿」,在客家語裡多數為「粄」。白米磨碎加水蒸煮,煮熟後可切成薄條加料炒食或煮食。華語裡的「糕」在台語裡多數是「粿」的意思,如菜頭粿是蘿蔔糕,甜粿是年糕。客家人「紅粄」指的是「紅龜粿」。而粿仔條,客家人說「粄條」或「面帕粄」。[2]
台灣有南北兩大客家族群,「北新埔、南美濃」,因為客家人亦稱長條狀的東西為「板」,便有了「板條」的俗寫。
粄條一詞多用於北部新竹的客家聚落,南部的美濃人則稱之為「面帕粄」,因為客家人叫毛巾為「面帕」,而粄條做出來最原始的形狀為毛巾一般的「方型」便得此名。
目录
美食
新竹新埔與高雄美濃雙雙並列為客家粄條美食的重鎮,形成「北新埔、南美濃」,各有獨特風味。
原圖鏈結 圖片來自tranews |
新竹—新埔粄條
新埔鎮在19世紀初期是蔗糖、茶葉和樟腦三大經濟作物的集散地,商業鼎盛,幾乎與最早開發的竹塹城(現在的新竹市)同樣繁榮。粄條店家數眾多,美味又能快速上桌的湯粄條,最受往來商旅人的嘉愛。在需求量大的情況下,使得原本就是客家傳統主食的粄條迅速發展起來。新埔粄條大多以純米漿製作,吃起來滑嫩且比較容易斷,使用油蔥酥調味並搭配炒豬肉絲。新埔粄條調味比較清淡。
高雄—美濃粄條,美興街又被稱為「粄條街」。美濃在地人習慣將粄條當早餐食用。 美濃粄條多會於糯米粉中混入少許太白粉或番薯粉,口感較有嚼勁,配料則是清燙豬肉片和在地的美濃小韭菜。「湯粄條」是最傳統的吃法,米香搭配熱騰騰的大骨湯頭,早晨吃一碗暖胃又有飽足感。以往由人們手工製作的粄條,由於科技進步,至今大多已向工廠購買機器製作的粄條,美濃鎮上卻仍有粄條店,不怕麻煩、堅持延續傳統以手工自製粄條,也是在地人最喜愛的粄條老店。吃粄條時,烏醋是在地人必添加的調味料。[3]
粄條製作
1.在來米泡軟後,放入機器磨成米漿,將米漿倒入大盤子內,均匀平放。
2.盤子放置於隔水加熱的爐灶中蒸熟,蒸約30秒即可起鍋。
3.蒸好的粄條放涼冷卻後,以手拉起並懸吊於竹竿上整理,上桌前再以刀切成細條。
視頻
參考文獻
- ↑ 粄條,iTaigi愛台語
- ↑ 惟有「粿」能上神桌!,gvlf.gvm
- ↑ 北部尾牙日必吃刈包?「北新埔、南美濃」南北客家粄條哪裡不一樣?,food.ltn.com,2018/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