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粗鈍海盤車體扁,星形。具腕。現存1,800種,見於各海洋,太平洋北部的種類最多。輻徑1∼65公分,多數20∼30公分(8∼12吋)。腕中空,有短棘和叉棘覆蓋;下面的溝內有成行的管足(有的末端有吸盤),使海星能向任何方向爬行,甚至爬上陡峭的面。低等海星取食沿腕溝進入口的食物粒。高等種類的胃能翻至食餌上進行體外消化,或整個吞入。內骨骼由石灰骨板組成。通過皮膚進行呼吸。腕端有感光點。多數雌雄異體,少數雌雄同體;有的行無性分裂生殖[1]

[]

目錄

簡介

種 名:粗鈍海盤車

學 名:Asierias argonautaDjakonov

形態描述

體形與羅氏海盤車A.rollestoni很相似,但背面比較隆起,腕較寬扁,尤其是幼小個體的腕更顯粗鈍;腕緣略圓,背棘上端斜切象鑿狀,且有一深而顯著的溝槽。最大個體的R可達120毫米,R:r約為4.2。

背面骨板結合的網目比較密。每個結節上有1-2個或;個粗壯的背棘。背棘上端斜切成鑿形且有一深溝槽(1),這是本種海星的一個重要特徵。

上緣板各有3-4個比較粗壯的上緣棘,各棘頂端也成鑿狀,有溝槽。下緣板普通有2個下緣棘,但有的板上僅有一個或多至3個的下緣棘;各棘上端也有溝槽。

側步帶板上的棘系1個和2個者交互排列成兩縱行,外行棘較長而粗壯,內行棘較尖細而彎曲;各棘上都有幾個直形叉棘。腕基部的側步帶棘,有的為2-2排列。反口面為紫藍或赤褐色,口面為[[]]黃褐色。

分布

多生活在潮下帶沙或石底。

國內分布 遼寧小長山島和海洋島,山東廟島群島和煙臺等地均產。

國外分布 在日本海南部及朝鮮也有分布。

生活習性

人們一般都會認為鯊魚是海洋中兇殘的食肉動物。而有誰能 想到棲息于海底沙地或礁石上,平時一動不動的海星,卻也是食肉動物呢!不過實際上就是這樣。由于海星的活動不能像鯊魚那 般靈活、迅猛,故爾,它的主要捕食對象是一些行動較遲緩的海 洋動物,如貝類、海膽、螃蟹和海葵等。它捕食時常採取緩慢迂徊的策略,慢慢接近獵物,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獵物並將整個身體 包住它,將胃袋從口中吐出、利用消化酶讓獵獲物在其體外溶解並被其吸收。海星腕足的末端有一個眼點,是它的光線感覺區。海星身上有很多可以察覺水中食物來源,很快找到食物。

我們 已知海星是海洋食物鏈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它的捕食起着保持生物群平衡的作用,如在美國西海岸有一種文棘海星,時常捕食密密麻麻地依附於礁石上的海虹(談菜)。這樣便可以 防止海虹的過量繁殖,避免海虹侵犯其他生物的領地,以達到保 持生物群平衡的作用。在全世界有大約2000種海星分布於從海間帶到海底的廣闊領 域。其中以從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亞的東北部太平洋水域分布的 種類最多。

在自然界的食物鏈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常常展開生與死的較量。為了逃脫海星的捕食,被捕食動物幾乎都能做出逃避反應。有一種大海參,每當海星觸碰到它時,它便會猛烈地在水中翻滾,趁還未被海星牢牢抓住之前逃之夭夭。扇貝躲避海星的 技巧也較獨特,當海星靠近它時扇貝便會一張一合地迅速遊走。有種小海葵每當海星接近它時,它便從攀附的礁石上脫離,隨波 逐流,漂流到安全之地。這些動物的逃避能力是從長期進化中產生的。避免了被大自然所淘汰的命運。

海星是肉食性棘皮動物,主要以貝類為食。它不僅食量大,而且也很貪食。一隻僅有一個月齡的小海星,在6天內可吃掉50多隻小海螂,而且一遇到獵物就立即殺死,所以對沿海的牡蠣,淡菜(即貽貝)等貝類養殖業造成很大的危害,漁民非常憎恨它們。由于海星的經濟價值不大,所以漁民一般把它們曬乾磨成粉作肥料。儘管海星是一種兇殘的捕食者,但是它們對自己的後代都溫柔之至。海星產卵後常豎立起自己的腕,形成一個保護傘,讓卵在內孵化,以免被其他動物捕食。孵化出的幼體隨海水四外漂流 以浮游生物為食,最後成長為海星

在海邊漫步,常可見到一些雙殼鬆弛的空貝殼,這大多都是遭到海星殺戮的貝類遺骸。

海星平時在海底緩慢行進或靜伏海底,不動聲色,一旦遇到牡蠣等貝類,就突然躍起,用腕緊緊抓住獵物,接着用其強而有力的吸盤管足把緊閉的貝殼使勁拉開,拉力可達1千克以上,然後用噴門胃由口翻出體外,擠入貝殼,包着貝類的身體,分泌消化液,慢慢的消化比它口大數十倍的獵物。吃完獵物,將胃和已消化的食物慢慢由口收回體內,而將貝殼和大量的食物殘渣遺棄在體外。由于海星採用體外消化食物的方式,因此就不愁對付比它口大數十倍的食物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