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微生物移植
糞便微生物移植(英語: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亦被稱為糞便移植,是一種醫學療法,透過轉移健康捐贈者的糞便細菌到病人身上來達到治病的目的。糞便轉移有助恢復腸道菌落的平衡[1]。本療法可透過灌腸、胃喉或口服膠囊施行。有相當數量的研究證實糞便移植有助治療受艱難梭菌感染的病人。此類病人的嚴重程度可以由腹瀉到偽膜性結腸炎不等。隨着艱難梭菌感染肆虐北美洲和歐洲,醫學界日益關注糞便移植療法。有些專家更呼籲把本療法當作治療艱難梭菌感染的一線療法。2013年一項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發現,糞便移植對治療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的病人功效極佳,而且比單純採用萬古黴素治療更具療效。目前的研究着眼於利用糞便移植治療其他消化道疾病,例如結腸炎、便秘、腸易激綜合症,以及神經系統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和帕金森氏症。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自2013年起把人類糞便當作「實驗性藥物」監管。
目錄
定義
糞便微生物移植透過轉移健康捐贈者的糞便細菌和天然的抗菌物質到病人身上來達到治病的目的。糞便微生物轉移曾被稱為「糞便細菌療法」、「糞便移植」、「糞便灌注」及「人類益生菌滴注」。由於糞便微生物轉移實際上是轉移捐贈者的整個微生物組,而不是個別種類或組合的細菌,這些名稱現在都被新叫法「糞便微生物移植」所取代。人工培養的腸道細菌「雞尾酒」正被研究用作糞便微生物移植的替代方案。
醫學用途
歷史
西方借糞治病的記錄,最早出現在1697年德國御醫 Franz Paullini 的《Heilsame Dreck-Apotheke》。
至1958年,美國科羅娜大學醫學院外科醫生 Ben Eiseman,通過糞水灌腸,治癒3名嚴重偽膜性腸炎垂危患者。為糞菌移植可查的現代首例。
2012年,麻省理工學院博導 Mark Smith 創辦「糞便銀行」OpenBiome[2]。負責收集、檢測糞便,為美國122家醫院供應糞菌移植樣本。
艱難梭菌感染
在對抗生素治療無效或抗生素治療後復發的病人,糞便微生物移植的顯效率達百分之85至90。大部分患者只需一次糞便移植便能治癒。2009年的一份研究發現糞便微生物轉移是個高效和簡單可行的治療方案,而且比持續處方抗生素更具成本效益,細菌耐藥性的發生幾率更低。
由於糞便移植和常規療法相比相當的不尋常、具入侵性、被認為具感染風險、曾不被專科醫學學會認可,兼且無法獲得保險的賠付,這種療法一度被醫護人員認為是非不得已的「最後手段」。但最近(2010年),糞便微生物移植逐漸成為治療艱難梭菌感染的標準療法,並可獲得美國聯邦醫療保險的賠付。對於出現臨床症狀惡化或嚴重複發的艱難梭菌感染者,目前有聲音倡議用內窺鏡施行的糞便微生物移植作為一線療法。
潰瘍性結腸炎及其他消化系統疾病
與治療艱難梭菌感染不同,學術文獻普遍認為治療潰瘍性結腸炎,需要多次和不斷重複的糞便移植才能達致病情長期受控或治癒。
自體免疫疾病及神經系統疾病
研究人員正探究糞便微生物移植用於治療腸胃科以外的病症,例如自體免疫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肥胖、代謝疾病(包括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和帕金森氏症。截至2008年5月,多項研究發現糞便微生物移植對帕金森氏症有幫助。醫生Thomas Borody在被難辨梭菌感染的帕金森氏症病人身上試用糞便移植,發現病人的帕金森氏症症狀有所減緩,有些病人的症狀更未能被其他神經學家察覺。Thomas醫生提出假設,糞便移植所導致的微生物組改變,可以透過施用抗難辨梭菌抗體重現。這個假設將被未來的一項臨床研究所驗證。
視頻
糞便微生物移植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難以置信!兒子居然用糞便救活了爸爸 ,搜狐,2018-07-30
- ↑ 美國科學家建「糞便銀行」 捐糞者年收入可達8萬,觀察者,201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