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
粳米 粳米是大米的一種。在中國各地均有栽培,種植已有6900多年歷史,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特產之一。主要產於中國東北。粳米是用粳型非糯性稻穀碾製成的米。米粒一般呈橢圓形或圓形,米粒豐滿肥厚,橫斷面近於圓形,長與寬之比小於二,顏色蠟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質地硬而有韌性,煮後粘性油性均大,柔軟可口,但出飯率低。粳米根據收穫季節,分為早粳米和晚粳米。早粳米呈半透明狀,腹白較大,硬質粒少,米質較差。晚粳米呈白色或蠟白色,腹白小,硬質粒多,品質優。粳米產量遠較秈米為低。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約占 79%,是熱量的主要來源。粳米,是粳稻的種仁。其味甘淡,其性平和,每日食用,是滋補之物。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粳米 | 營養元素 | 碳水化合物 |
外文名稱 | jīng mi | 別名 | 大米 |
種類營養
相關品種
- 稻米分糯米和粘米,粘米分粳米和秈米。
- 粳米比較粗短,廣東人稱之「肥仔米」,煮的粥飯比較綿軟,常見的東北米、江蘇圓米都屬於粳米。
- 秈米比較修長,煮的飯比較鬆軟。
營養食療
- 粳米中的蛋白質雖然只占7%,但因吃量很大,所以仍然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粳米所含人體必需氨基酸,還含有脂肪、鈣、磷、鐵及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
- 粳米米糠層的粗纖維分子,有助胃腸蠕動,對胃病、便秘、痔瘡等療效很好。
- 粳米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減少高血壓的機會。
- 粳米能預防糖尿病、腳氣病、老年斑和便秘等疾病。
- 粳米中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含量都比較多,多吃能降低膽固醇,減少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幾率。
- 米飯,是補充營養的主食;米湯,又是治療虛症的食療佳品。 食養食療專著《隨息居飲食譜》就十分推崇米湯的補養功效,認為 濃稠的米湯,可以代替人參湯,用以治療虛症。 米粥營養豐富,又容易消化,便於吸收,所以醫藥學家常 以米粥作為配合藥療的調養珍品,《隨息居飲食譜》就強調說:「病 人、產婦,粥養最宜。」 經常食用米粥,是最簡便的食養之法,許多文人墨客也深受 其益,有的寫文章談體會,有的吟詩作賦,大加讚譽。
有關記載
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說,粳米能養胃氣、長肌肉;《食鑒本草》也認為,粳米有補脾胃、養五臟、壯氣力的良好功效。 北宋文人張耒,對米粥養人的體會很深,認為每日清晨吃米 粥是進食補養的第一妙訣。他在《粥記》中寫道:「每日起,食粥一 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 北宋文豪蘇東坡,也經常食用米粥以調補,他的體驗是夜晚 吃粥更妙,他說:「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也。」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養生方法;多食粳米粥 。「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做粥的原料最好是粳米(大米的一種),因其性甘平,是健脾胃、培中氣的良藥。
食譜列表
減肥粳米粥
- 紅小豆粥:赤小豆150克,粳米50克。先將赤小豆洗淨,浸泡2~3小時,煮爛後,加粳米煮粥。每日早晚,認此粥為食。
- 冬瓜粥:新鮮帶皮冬瓜100克,粳米150克。將冬瓜洗淨切碎,與粳米煮粥,每日早晚,空腹溫熱食服。
- 玉米粉粥:先將玉米粉適量,冷水調和,待粳米粥煮熟後,調入玉米粉糊,共煮為粥,隨意服食。
粳米松糕
- 主料:粳米5杯,濁酒,白糖,熱水,鹽
- 調料:大棗,雞冠花,石耳,黑芝麻
- 做法:把粳米放在20℃水中泡8小時,撈出後磨成面。粳米麵100里以白糖10%,濁酒15%,加水量45%的比例和面,在30℃發酵8小時。用於調料的大棗去核切成絲,雞冠葉要挑紅且嫩的洗淨並撈取,炒黑芝麻。把和好的面放在墊有乾淨麻布的松糕框或蒸鍋里,並將大棗和雞冠葉,黑芝麻,石耳作為調料放在上面。冒熱氣的時候,開始要蒸20分以上。涼後切成菱形和四角形。
綠豆蜜汁膏
- 原料:綠豆100克,粳米100克,糯米100克,杏仁50克,金銀花100克。輔料:蜂蜜200克。
- 做法:綠豆洗淨,用清水浸泡1小時;杏仁洗淨用開水泡20分鐘後,剝去仁皮,用粉碎機粉碎;粳米、糯米洗淨,用清水浸泡1小時後,用粉碎機粉碎;金銀花洗淨,用開水浸泡1小時,撈出花用其汁。
- 鍋置火上,放入綠豆,注入700克清水,煮沸後用小火將綠豆煮至脫皮,撈除綠豆皮。
- 在綠豆湯中倒入杏仁粉、米粉和金銀花汁,不斷地攪動,煮沸後加入蜂蜜,待綠豆米糊濃稠熟透,離火放涼,倒入平盤中,放入冰箱涼透即成。
鑑別
粳米是用粳型非糯性稻穀碾製成的米。米粒一般呈橢圓形或圓形。米粒豐滿肥厚,橫斷面近於圓形,長與寬之比小於2,顏色蠟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質地硬而有韌性,煮後粘性油性均大,柔軟可口,但出飯率低。粳米根據收穫季節,分為早粳米和晚粳米。主要產於我國華北、東北和蘇南等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