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糟粕,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zāo pò,是指造酒剩下的渣滓。也指廢棄無用的事物;食物經消化吸收後所余的廢物。常用以比喻粗惡食物或事物的粗劣無用者。[1]

目錄

相關文獻

漢代劉向 《新序·雜事二》:「凶年飢歲,士糟粕不厭,而君之犬馬有餘谷粟。」《韓詩外傳》卷五:「此真先聖王之糟粕耳,非美者也。」 清戴名世 《序》:「得其精華而去其糟粕,舉筆為文,灑灑自遠。」 毛澤東 《新民主主義論》十五:「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華。」

《靈樞·營衛生會》:「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

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六月七日發表的《拿來主義》中,涉及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意思,但沒有明確地使用這個詞語。

毛澤東一九四○年一月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多次明確提到這個詞語:

「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於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後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2]

例句

例句:對待中外思想文化都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