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評價
系統評價(systematic reviews)是對新開發的或改建的系統,根據預定的系統目標,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從技術、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對系統設計的各種方案進行評審和選擇,以確定最優或次優或滿意的系統方案。
由於各個國家社會制度、資源條件、經濟發展狀況、教育水平和民族傳統[1]等各不相同,所以沒有統一的系統評價模式。評價項目、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也不盡相同。
目錄
系統評價步驟
系統評價
①明確係統方案的目標體系和約束條件。
②確定評價項目和指標體系。
③制定評價方法並收集有關資料。
④可行性研究。
⑤技術經濟評價。
⑥綜合評價。
根據系統所處階段來劃分,系統評價又分為事前評價、中間評價、事後評價和跟蹤評價。
事前評價
在計劃階段的評價,這時由於沒有實際的系統,一般只能參考已有資料或者用仿真的方法進行預測評價,有時也用投標表決的方法,綜合人們的直觀判斷而進行評價。
中間評價
在計劃實施階段進行的評價,着重檢驗是否按照計劃實施,例如用計劃協調技術對工程進度進行評價。
事後評價
在系統實施即工程完成之後進行的評價,評價系統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因為可以測定實際系統的性能,所以作出評價較為容易。對於系統有關社會因素的定性評價,也可通過調查接觸該系統的人們的意見來進行。
跟蹤評價
系統投入運行後對其他方面造成的影響的評價,如大型水利工程完成後對生態造成的影響。
系統評價項目
系統評價必須有多種項目和相應的指標組成評價體系。根據不同系統所強調的不同評價要素,可以組成不同的評價項目和指標體系。
系統評價方法
系統評價方法有以下四類:
專家評估
由專家根據本人的知識和經驗直接判斷來進行評價。常用的有特爾斐法、評分法、表決法和檢查表法等。
技術經濟評估
以價值的各種表現形式來計算系統的效益而達到評價的目的。如淨現值法(NPV法)、利潤指數法(PI法)、內部報酬率法(IRR法)和索別爾曼法等。
模型評估
用數學模型在計算機上仿真來進行評價。如可採用系統動力學模型、投入產出模型、 計量經濟模型和經濟控制論模型等數學模型。
系統分析
對系統各個方面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來進行評估。如成本效益分析、決策分析、風險分析、靈敏度分析、可行性分析和可靠性分析等。
系統評估中最常採用的一種方法是相關樹法。
相關樹法是美國霍尼韋爾公司1963年為編制空間長遠規劃所用的方法。美國在執行「阿波羅」登月計劃時也應用這種方法,取得明顯效果。相關樹可表示整個目標體系。通過相關樹就能分析同一級水平中各個因素對上一級水平中有隸屬關係因素的各自的相對重要性。
逐級往上遞推,直至零水平,即可知道每個因素對於完成總目標的相對重要性。重要性的數量評價一般是通過向專家徵詢意見而獲得的。通常先由專家們分別對各因素相對重要性給出估值,然後將這些估值平均。一級評估完畢即向上一級水平遞推,每次遞推都要考慮組合的相對重要性。
例如,在「阿波羅」登月計劃中所採用的相關樹的最低一級水平有兩個因素:檢漏和除臭。對於這兩個因素,要從多個目標考察它們分別對開系統的相對重要性,如從「對生命的影響」和「居住性」兩個目標來評價檢漏和除臭的各自相對重要性。經徵詢意見:對前一個目標,檢漏評為0.9,除臭評為0.1;對後一個目標,分別評為0.3和0.7。還要了解這兩個目標在作評價時的相對重要性。
徵詢意見後得出「對生命的影響」為0.8;「居住性」為0.2。這樣在對開系統進行多目標評價時,就能算出檢漏的相對重要性為0.78(即0.8×0.9+0.2×0.3=0.78);除臭的相對重要性為0.22(即0.8×0.1+0.2×0.7=0.22)。逐級上推,就可對相關樹中各個因素的相對重要性作出具體估算。[2]
參考文獻
- ↑ 發展水平和社會制度相同的國家和民族,它們的教育呈現出不...考試資料網
- ↑ 系統評價系統評價百科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