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約翰尼斯·菲比格

約翰尼斯·安德列斯·格列伯·菲比格Johannes Andreas Grib Fibiger[[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da的條目]],1867年4月23日-1928年1月30日)是一位丹麥科學家,曾經獲得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菲比格聲稱發現了一種他稱為螺旋體癌( Spiroptera carcinoma )的生物,這種生物會在老鼠體內造成癌症[1]

目录

個人簡歷

菲比格1867年出生於丹麥米德蘭的希爾克堡。他的父親是當地醫生,母親是作家。 1883年,他16歲,考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醫學、生物學和動物學。他於1883年畢業。他繼續修讀醫學課程,並於1890年獲得了醫學學位,進入了細菌學家薩洛蒙森的實驗室擔任助理。在薩洛蒙森的建議下,菲比格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白喉桿菌,於是他去了柏林,成為了微生物學奠基人科赫的學生,並研究證明了白喉細菌有兩種不同的形式,為識別白喉的無臨床症狀攜帶者提供了幫助;他還與貝林(1901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獲得者)一起發明出了白喉的血清療法,血清療法開闢了疾病治療的新天地,也讓菲比格聞名於世。

1895年獲得哥本哈根大學病理解剖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他於1900年被提升為正式教授,並最終擔任主任。他還擔任過陸軍臨床細菌學實驗室的負責人(1890年至1905年),陸軍中央實驗室主任和陸軍醫療服務顧問醫師。1907年,菲比格在死去的小鼠身上發現「螺旋體癌」;並在1913發表實驗數據,引起了醫學界的轟動。192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1928年1月30日菲比格在哥本哈根因心臟驟停死亡。

錯誤的研究

菲比格的「癌症寄生蟲起源說」事後證明完全錯誤,諾貝爾獎應授予山極勝三郎師徒[2][3],但諾委會並未收回頒獎,也從未認錯[4]。1966年,原評委之一的Folke Henschen聲稱「我強力主張山極博士應該獲獎,但不幸地我力量不足」[5]

相關影片

Johannes Fibiger

參考資料

  1. 哈特瑞姆心臟之聲. 「走近諾貝爾醫學獎」1926年得主:菲比格—諾貝爾獎歷史上最大的烏. 每日頭條. 2017-09-02 [2019-10-01]. 
  2. 朝日新聞社編 『100人の20世紀(上)』 朝日文庫 p237-「山極勝三郎」
  3. 福田眞人、「北里柴三郎:内務省衛生局時代とドイツ留学への道」21頁。ただし、この文章においてはこの内容の出典が明確に記されていない。
  4. Guide to Nobel Prize. Britannica.com. Retrieved on 2010-09-25.
  5. 「『ガンの山極博士』たたえる」読売新聞1966年10月25日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