緷(拼音)
緷 拼音:gǔn yùn 注音:ㄍㄨㄣˇ ㄩㄣˋ 部首: 糹 部外筆畫:9 總筆畫:15
簡體部首: 糹 簡體部外筆畫: 9 簡體總筆畫:15
繁體部首:糸
五筆86/98: XPLH 倉頡:VFBJJ 鄭碼:ZWFK
筆順編號:554444451251112 四角號碼:27952 UNICODE: 7DF7
目錄
基本字義
gǔn ㄍㄨㄣˇ 古同袞,古代帝王和上公所穿的禮服:「衣服~絻,盡有法度。」 古代量詞,用百根羽毛捆成的一束。
方言集匯
客家話:[梅縣腔]gun3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字部》 ·緷 ·康熙筆畫:15 ·部外筆畫:9 《廣韻》《集韻》《韻會》��古本切,音袞。《爾雅·釋器》百羽謂之緷。 又《廣韻》《集韻》��王問切,音暈。《說文》緯也。 又《廣韻》《正韻》胡本切《集韻》《韻會》戸袞切,��音混。《博雅》束也。《玉篇》大束也。 又《集韻》胡昆切,音魂。苦本切,音捆。窘遠切,音卷。義��同。
說文解字
《卷十三》《糸部》 ·緷 緯也。從糸軍聲。王問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