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嘴藍鵲華北亞種
紅嘴藍鵲華北亞種 |
別 名:華北紅嘴藍鵲 中文學名:紅嘴藍鵲華北亞種 拉丁學名:Urocissa erythrorhyncha brevivexilla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鴉科 屬:藍鵲屬 種:紅嘴藍鵲 亞 種:紅嘴藍鵲華北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Swinhoe, 1874 |
紅嘴藍鵲華北亞種(學名:Urocissa erythrorhyncha brevivexilla)是紅嘴藍鵲的亞種之一,體長54-65厘米。嘴、腳紅色,頭、頸、喉和胸黑色,頭頂至後頸有一塊白色至淡藍白色或紫灰色塊斑,其餘上體紫藍灰色或淡藍灰褐色。尾長呈凸狀具黑色亞端斑和白色端斑。下體白色。常見並廣泛分布於林緣地帶、灌叢甚至村莊。性喧鬧,能發出多種不同的嘈吵叫聲和哨聲。結小群活動。以果實、小型鳥類及卵、昆蟲為食,常在地面取食。繁殖期護巢性極強,主動圍攻猛禽。 [1]
目錄
紅嘴藍鵲華北亞種外形特徵
紅嘴藍鵲華北亞種雌雄羽色相似。前額、頭頂至後頸、頭側、頸側、頦、喉和上胸全為黑色,頂至後頸各羽具白色、藍白色或紫灰色羽端,且從頭頂往後此端斑越來越擴大,形成一個從頭頂至後頸,有時甚至到上背中央的大型塊斑。
背、肩、腰紫藍灰色或灰藍沾褐,尾上覆羽淡紫藍色或淡藍灰色、具黑色端斑和白色次端斑。尾長、呈凸狀。中央尾羽藍灰色具白色端斑,其餘尾羽紫藍色或藍灰色、具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
兩翅黑褐色,初級飛羽外翈基部紫藍色,末端白色,次級飛羽內外翈均具白色端斑,外翈羽緣紫藍色。下體喉、胸黑色,其餘下體白色、有時沾藍或沾黃色。虹膜桔紅色,嘴和腳紅色。
紅嘴藍鵲華北亞種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山區常綠闊葉林、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次生林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森林中,也見於竹林、林緣疏林和村旁、地邊樹上。海拔高度從山腳平原、低山丘陵到3500米左右的高原山地。
紅嘴藍鵲華北亞種生活習性
性喜群棲,經常成對或成3-5隻或10餘只的小群活動。性活潑而嘈雜,常在枝間跳上跳下或在樹間飛來飛去,飛翔時多呈滑翔姿勢,從山上滑到山下,從樹上滑到樹下,或從一棵樹滑向另一棵樹,縱跳前進。滑翔時兩翅平伸,尾羽展開,有時在一陣滑翔之後又伴隨着鼓翼飛翔,特別是在受驚時常吃力地鼓動着兩翼向山上逃竄。叫聲尖銳,似『zha-zha-』聲。
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植物果實、種子和玉米、小麥等農作物,食性較雜。動物性食物常見種類有叩頭蟲、金龜甲、蝗蟲、蚱蜢、蒼蠅、螽斯、蟋蟀、甲蟲、鱗翅目幼蟲和其他昆蟲,也吃蜘蛛、蝸牛、蠕蟲、螢火蟲、蛙、蜥蜴、雛鳥、鳥卵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植物性食物主要為各種樹木和灌木果實與種子,偶爾吃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紅嘴藍鵲華北亞種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於樹木側枝上,也在高大的竹林上築巢。巢呈碗狀,主要由枯枝、枯草、鬚根、苔蘚等材料構成,距地高2-8米。巢的大小為外徑17-24cm,內徑10-17cm,高8-14cm,深4-7cm。通常外層為粗的枯草、藤條、細樹根等材料,內墊以細草莖和鬚根。每窩產卵3-6枚,多為4-5枚。卵為卵圓形,土黃色、淡褐色或綠褐色,被有紫色、紅褐色或深褐色斑。卵的大小為31-36mm×23-24mm,平均32.7mm×23.5mm,重7-8g,雌雄親鳥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
紅嘴藍鵲華北亞種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東北(建昌、林西)、河北、山西、甘肅(武山、東南部、北部、東北部)、寧夏涇源。
紅嘴藍鵲華北亞種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