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實地勘查了散在世界各地的數百門明清紅夷大炮,並結合龐雜的史料記述,嘗試勾勒出這些西式火器的「文化傳記」,重現其在中國兩百多年間的演變過程和多樣性。 紅夷大炮的操作與鑄造技術,是近代東方大陸文明向西方海洋文明學習的第一課。書中首先探索十七世紀初自閩粵沿海歐洲沉船上打撈的大炮,如何在天主教徒的努力下進入遼東戰場,並在薩爾滸之役(1619)重創努爾哈赤。皇太極又如何起用降順的漢人鑄炮、操炮,並以漢人炮兵與滿蒙步騎兵協同作戰的卓越戰術,迅速在中原攻城略地。此事不僅在中國引發了一場軍事革命,更使清朝建立起亞洲最強大的「火藥帝國」。 明清兩朝所先後發展出的鐵心銅體紅夷大炮,不僅比銅炮更輕更省,且大幅強化了炮管的抗膛壓能力,其品質曾在世界居領先地位。然而,即使是此獨特的複合金屬製法,在清朝定鼎之後的長期平和狀態中也遭到遺忘,十九世紀時遂無力面對列強新一代火器的挑戰……

☆著名歷史學家黃一農教授明清史研究的重磅力作!(作者以天文學家身份縱入歷史學界成為名家,研究視角新穎,無論是內容還是方法,足夠「硬核」。) ☆從科技角度,以科技史角度解密明清軍事實力的扭轉,清朝為何能最終擊敗明朝定鼎中原! ☆站在「大航海時代」的全球視野,歐洲沉船、西方 傳教士、外籍僱傭兵、南洋華工……這一個個落點,逐漸匯成明清易代的歷史圖景。 ☆功底紮實,旁徵博引!數十頁的參考文獻真是足夠良心!

作者簡介

黃一農,1985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而後於馬薩諸塞州立大學從事天文學研究。台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講座教授,曾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中研院」院士,是以研究科技史聞名的歷史學家。曾任荷蘭萊頓大學首屆「胡適漢學訪問講座」教授、香港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榮譽教授、北京清華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北京中國科學院名譽研究員、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高級研究員等。其研究領域涵蓋科技史、中西文明交流史、明清史、術數史、軍事史、紅學等。代表作有《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制天命而用:星占、術數與中國古代社會》《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紅樓夢外:曹雪芹〈畫冊〉與〈廢藝齋集稿〉新證》等。

原文摘錄

人生有些道路往往是事前完全無法預料的。我年輕的時候痴心想得諾貝爾獎,要當世界一流的理論物理學家,要解決連愛因斯坦都沒能解決的統一場論(unified field theory),所以跟隨留學潮於1979年到了世界十大名校之一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些現實狀況讓我很快體會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年後我就決定轉換跑道至從小着迷的天文學。當時我的研究還算不錯,在《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等一流期刊上都曾發表過論文,並於全美最大的微波射電天文台(millimeter-wave radio observatory)擔任博士後研究員。1987年我在通過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創院院長李亦園院士的面試後,毅然送掉了所有物理和天文的書籍離開美國,改行進入母校剛成立的歷史研究所。報到後,所里才告知我不是長聘教師,得經兩年試用之後再決定是否可留任。如果事前知道,我應該不敢受聘,而會以兩岸第一代射電天文學家的身份留在科學界打拚,那將是另一種全然不同的學術生涯。 回台的第一個學期,我不被允許開課,因為有老師認為我沒有文科學位,所以無資格教此專業。當時內心的確很難過,但換成另一種思維,工資照領,我每天都徜徉在新竹和台北的幾間大圖書館中,努力建立自己的知識地圖,那個學期或許是我一生中既痛苦卻又成長最快的時刻。 我很幸運,轉行一開始就碰到所謂的 「逆增上緣」,讓我必須拿出最大的努力並激發出所有潛力來面對生存挑戰。1991年我成為台灣學界第一位以科學史的研究成果升等為正教授之人,2006年我更僥倖獲得「中研院」文科院士的桂冠,但這段努力存活並蹈厲奮發的過程,也令我因此錯過兩個女兒成長過程不少的重要時光。而每每一激動就想轉行的我,在這段期間其實還遭逢一些生命分岔,我曾入列校內天文研究所以及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創辦時的教授名單,也曾帶領一群年輕人設立了當時華文世界最大的網...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