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影
作者介紹
顧貞觀(1637-1714)清代文學家。原名華文,字遠平、華峰,亦作華封,號梁汾,江蘇無錫人。明末東林黨人顧憲成四世孫。康熙五年舉人,擢秘書院典籍。曾館納蘭相國家,與相國子納蘭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讀書終老。貞觀工詩文,詞名尤著,著有《彈指詞》、《積書岩集》等。顧貞觀與陳維嵩、朱彝尊並稱明末清初「詞家三絕」,同時又與納蘭性德、曹貞吉共享「京華三絕」之譽。
正文
有命從他薄,無才倚佛憐,聽小娃親切,私語曲屏邊。
乍閒情,教掠鬢,更密意,試憑肩。好減卻、繡工夫,同理十三弦。
偶經挑筍處,剛值鬥茶天。泥人何事,新來不似從前。
料多應、提起斷腸消息,今番惆悵對花眠。
驚世友情
清順治十五年(1658),其好友吳兆騫因科場舞弊案被株連而流放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顧貞觀好友吳兆騫被遣送到黑龍江戍邊時,顧貞觀為好友蒙受不白之冤感到怨痛,立下「必歸季子」的誓言。但這個案件是順治皇帝所親定,康熙皇帝並無昭雪之意,當顧貞觀接到吳兆騫從戍邊寄來一信時,才知吳在戍邊的苦況:「塞外苦寒,四時冰雪,鳴鏑呼風,哀笳帶血,一身飄寄,雙鬢漸星。婦復多病,一男兩女,藜藿不充,回念老母,煢然在堂,迢遞關河,歸省無日……」。時顧貞觀在北京,作《金縷曲》詞兩首贈之,哀怨情深,被稱為「千古絕調」。
顧貞觀讀信後,淒傷流淚,深知身居絕塞的好友再經不起風霜雨雪的摧殘,救友生還已到刻不容緩之時了。顧貞觀沒有忘記「烏頭馬角終相救」的許諾,請求納蘭性德在明珠面前為吳說情。當他了解到朝廷中有一些身居要職的官員,如蘇州的宋德宜,崑山的徐乾學等,過去與吳都有過交往,因而連日奔走於這些權貴之門,希望他們顧念舊情,能為營救吳兆騫助一臂之力,誰知人情淡薄,世態炎涼,這些已飛黃騰達的士林雋秀根本不願為人解難,顧貞觀一籌莫展,百感交集,於是揮筆寫下了《金縷曲》二首,作為給吳兆騫的覆信,其中第一首寫道: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維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此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兄懷袖。」 二闋《金縷曲》,對患難之友、「悲之深,慰之至」,丁寧告戒,無一字不從肺腑中流出。這種忠貞生死之誼,至情之作。所以被人傳誦為「贖命詞」,成為清詞中的壓卷之作。 後吳兆騫被釋歸來,到明珠府上拜謝,在一間屋內自壁上,見到題字:「顧梁汾為松陵才子吳漢槎屈膝處」,方知顧貞觀為他的生還竭盡了心力。
康熙十五年,大學士明珠慕顧貞觀的才名,聘其為子納蘭性德授課。納蘭性德亦為清初著名詞人,二人遂成忘年交。康熙十七年清廷開「博學鴻詞科」網羅漢族士大夫。著名文人學者朱彝尊、陳維崧、嚴繩孫、姜宸英等人都被薦至京,會試中式任翰林院檢討等職。顧貞觀、納蘭性德與他們經常聚會,吟詠唱和,促進了清初詞壇的興盛。顧貞觀在京期間,還為納蘭性德編訂了《飲水詞》集。
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這些人中尤其和容若交厚的是顧貞觀。他仿佛是一面鏡子,是容若對於友情的全部映照,折出這個人生命中的另一半熱情。
顧貞觀字華峰,號梁汾,與嚴繩孫同為無錫才子,生性狷介,為人有俠氣。他與吳漢槎是至交好友,吳漢槎落難後,他百般設法營救,納蘭為人稱道的營救吳漢槎一事就是在他的極力斡旋下完成的。
顧貞觀本身也是明代東林黨人之後,文名卓著,著有《積書岩集》和《彈指詞》。有才識,但時運不濟,一生沉淪下僚。康熙十五年(1676年)應明珠之聘,為納蘭家西賓,容若與他一見如故,並引為摯友。
容若初見他即在《側帽投壺圖》上題了一首《金縷曲》,當中有「一日心期千劫在,後身緣,恐結他生里。然諾重,君須記」之語,這樣熱烈的表達,全情投入,對情感內斂的容若來說是極為少見的。閱遍《飲水詞》,納蘭與他的交酬之作舉不勝舉,而內心對於顧貞觀 的信任和依賴然已不僅僅是朋友兩個字可以形容的了。
顧貞觀這個局外人都知道感嘆:「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
文學成就
明崇禎十年(1637)顧貞觀出生於無錫。曾祖顧憲成,是晚明東林學派的領袖;祖父顧與渟,四川夔州知府;父親顧樞,才高博學,為東林學派另一領袖高攀龍的門生。母親王夫人也是生長於詩書之家。貞觀稟性聰穎,幼習經史,尤喜古詩詞。長兄景文、次兄廷文、姊貞立、弟衡之,都具才名。少年時代,貞觀即參加了由吳江名士吳兆騫兄弟主盟的「慎交社」。該社中他年紀最小,卻「飛觴賦詩,才氣橫溢」,與聲望甚隆的吳兆騫齊名並結為生死之交。順治十一年(1654)又與同鄉數人結「雲門社」於家鄉無錫惠山,此社會聚了姜宸英、汪琬、湯斌等江南諸多名士。
大約在順治末年,貞觀辭親遠遊,到達京師,康熙元年(1662)以「落葉滿天聲似雨,關卿何事不成眠」之句而受知於尚書龔鼎孳和大學士魏裔介。清康熙三年(1664),顧貞觀任秘書院中書舍人。康熙五年(1666)中舉,改任國史院典籍,官至內閣中書。次年康熙南巡,他作為扈從隨侍左右。在國史院任典籍期間,曾修訂其曾祖顧憲成的年譜《顧端文公年譜》,又為其父編定文集《庸庵公日鈔》。康熙十年,因受同僚排擠,落職歸里,自稱「第一飄零詞客」。
康熙十五年(1676)經國子監祭酒徐元文推薦,入內閣大學士明珠府中住塾師,與權相明珠之子納蘭性德相識,成為交契篤深的摯友。《清稗類鈔》作者徐珂說:「容若風雅好友,座客常滿,與無錫顧梁汾舍人貞觀尤契,旬日不見則不歡。梁汾詣容若,恆登樓去梯,不令去,不談則日夕。」二人曾合力營救以「丁酉科場案」而蒙冤被遺戍寧古塔的好友吳兆騫,轟動大江南北。
康熙二十年(1681),顧貞觀回無錫為母丁憂期間,曾幫助修訂《廬州郡志》。又按惠山聽松庵竹茶爐舊制,仿造了一隻竹茶爐,不少名士題詞賦詩以記其事,後由納蘭性德匯成《竹爐新詠》。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四年(1685),兆騫、性德先後病故,令貞觀悲痛不已,在性德逝世的第二年即回歸故里,在家鄉無錫的惠山腳下、祖祠之旁修建了三楹書屋,名之為「積書岩」。從此避世隱逸,心無旁騖,日夜擁讀,一改風流倜儻、熱衷交遊的生活。
康熙五十三年(1714),貞觀卒於故里。臨終前將平生之詩選出四十首,授門人杜詔謀刻問梓。自稱此作皆「味在酸咸外者」。故其著述雖豐而存詩不多。
作者生平
明崇禎十年(1637)顧貞觀出生於無錫。曾祖顧憲成,是晚明東林學派的領袖;祖父顧與渟,四川夔州知府;父親顧樞,才高博學,為東林學派另一領袖高攀龍的門生。母親王夫人也是生長於詩書之家。貞觀稟性聰穎,幼習經史,尤喜古詩詞。長兄景文、次兄廷文、姊貞立、弟衡之,都具才名。少年時代,貞觀即參加了由吳江名士吳兆騫兄弟主盟的「慎交社」。該社中他年紀最小,卻「飛觴賦詩,才氣橫溢」,與聲望甚隆的吳兆騫齊名並結為生死之交。順治十一年(1654)又與同鄉數人結「雲門社」於家鄉無錫惠山,此社會聚了姜宸英、汪琬、湯斌等江南諸多名士。
大約在順治末年,貞觀辭親遠遊,到達京師,康熙元年(1662)以「落葉滿天聲似雨,關卿何事不成眠」之句而受知於尚書龔鼎孳和大學士魏裔介。清康熙三年(1664),顧貞觀任秘書院中書舍人。康熙五年(1666)中舉,改任國史院典籍,官至內閣中書。次年康熙南巡,他作為扈從隨侍左右。在國史院任典籍期間,曾修訂其曾祖顧憲成的年譜《顧端文公年譜》,又為其父編定文集《庸庵公日鈔》。康熙十年,因受同僚排擠,落職歸里,自稱「第一飄零詞客」。
康熙十五年(1676)經國子監祭酒徐元文推薦,入內閣大學士明珠府中住塾師,與權相明珠之子納蘭性德相識,成為交契篤深的摯友。《清稗類鈔》作者徐珂說:「容若風雅好友,座客常滿,與無錫顧梁汾舍人貞觀尤契,旬日不見則不歡。梁汾詣容若,恆登樓去梯,不令去,不談則日夕。」二人曾合力營救以「丁酉科場案」而蒙冤被遺戍寧古塔的好友吳兆騫,轟動大江南北。
康熙二十年(1681),顧貞觀回無錫為母丁憂期間,曾幫助修訂《廬州郡志》。又按惠山聽松庵竹茶爐舊制,仿造了一隻竹茶爐,不少名士題詞賦詩以記其事,後由納蘭性德匯成《竹爐新詠》。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四年(1685),兆騫、性德先後病故,令貞觀悲痛不已,在性德逝世的第二年即回歸故里,在家鄉無錫的惠山腳下、祖祠之旁修建了三楹書屋,名之為「積書岩」。從此避世隱逸,心無旁騖,日夜擁讀,一改風流倜儻、熱衷交遊的生活。
康熙五十三年(1714),貞觀卒於故里。臨終前將平生之詩選出四十首,授門人杜詔謀刻問梓。自稱此作皆「味在酸咸外者」。故其著述雖豐而存詩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