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紅樓夢尤三姐自殺原因揭秘

紅樓夢中尤三姐殉情的原因揭秘

賈鏈在花枝巷偷娶尤三姐後,賈珍早也對尤三姐心懷不鬼,所以賈鏈常引賈珍一起喝酒,從而增加賈珍對尤三姐的機會。尤三姐為反抗他們的侮辱,紅常大鬧,並提到告發偷娶尤三姐之事,要與王鳳鬧,再加上他十分討厭這種封建貴族是紈絝子弟,討厭他們仰仗權勢就想盡覽天下美女,對女人如同對衣服,至尤三姐氣勢就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緩和這樣的氣氛,賈鏈就只好幫助尤三姐找她暗戀也久的柳湘蓮,並為她說媒。賈鏈確沒有想過自已是什麼樣的東西。這樣做不是污染了尤三姐的清白嗎?因為賈璉平時的淫亂一定會引起柳湘蓮懷疑,所以尤三姐就是這樣被賈鏈親手推向別人的劍上的。如果說媒者為賈寶玉,事情的結果可能就不是這樣了。

在生活中,許多人在點評尤三姐殉情的真實兇手時,都說原凶為賈珍、賈鏈和哪個封建社會。也有許多人把尤三姐心上人(柳湘蓮)說成是一個真正高潔、俠甘義膽的江湖奇人。是封建社會裡普通老白姓的保護神。認為他是了不起的大俠,中國式的唐詰柯德。 然而事實是這樣的嗎?我們不妨從尤三姐說起,她是一個漂亮的、痴情的、性格堅貞女性,當她面對閒言閒碎語、不乾淨、不清白的男女關係時,先是悔婚,然後是不哭不鬧,橫劍自刎,以生命證明自已的清白、死於冷酷之下。是誰讓她這樣做的呢?難道她真的不愛惜自已的生命嗎?上一節我們揭露賈珍、賈鏈罪行,但他們不是主要罪人,而是柳湘。因為他的猜疑,不信任,所以造成這一切,曹雪芹說他是位大好人,大俠其實就是一種諷刺。一個把名字取為「賈蓮」(古為荷花)。自認為是何等的,「出淤泥而不然,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褻玩焉!」所以你只能遠遠的望着「我」,「我」絕不與「尤物」結合。因為「我」湘蓮是君子,是高高上的,是潔白的。上的,是潔白的。

目錄

紅樓夢中尤三姐為什麼要自殺 原因揭秘

在這樣男人身上,可以看到許多悽慘故事,有讓人最難忘的一幕幕。難道你不曾為「杜十娘」之類的人流淚?這些男人追求女人應冰清玉潔,但是從不看重內心冰清玉潔,古往今來為樣的事例太多了,都是這樣的男人造成的。因為他們還是守着那套舊的貞潔、俠義、仁愛觀念。看過《神女》和《胭脂淚》這兩部電在影的人都應當知道 ,影片中的主人翁雖然職業是一名妓女,但是她們對小孩是無比關愛。而且生活在多事之秋,我們就能體會她們生活無奈和不幸。從職業的角度上講,她們可能有不潔,但是作為一名母親她們又是無比的高尚、偉大。像柳湘蓮這樣的男人,他們是相當看不起像「尤三姐」這樣的人的,甚至非常討厭和憤恨這樣的人,他們認為自已有多麼了不起,多麼俠肝義膽,多麼高潔。他對惡毒霸道的薛蟠都熱心幫助,對尤三姐確冷眼相看。許多讀者都用柳湘蓮的那句話「你東府里除了那兩塊石頭獅子乾淨,就怕連貓兒狗兒夠不乾淨」來形容賈府的腐敗和醜惡,又有誰想過柳湘蓮的這句話未免一棒子打死一船人。

難道賈府中就沒有一個乾淨嗎?難道柳湘蓮就乾淨嗎?難道助紂為虐就是乾淨?難道他就應該?如果當初沒有救薛蟠 ,有後來的香菱慘死嗎?可見他也不是什麼乾淨的東西,他的話不過是廢話罷了,他卻不知這的東府中有一株真正的蓮———尤三姐。 曹雪芹僅用了柳湘蓮冷水潑尤三姐和他救薛蟠作了一個對比,把這個畸形俠客「宅心仁道」的嘴臉展露得淋漓盡致!當尤三姐橫劍自刎,證明自己的清白後,他才知道自己錯過一位貌賽西施、質比昭君的剛烈女子,最後只能「流鄉憐」度這一生。不過,曹雪芹對柳湘蓮的批評遠遠大於。如果找一位曹雪芹心中最理想的大俠,那我想金庸筆下的神鵰大俠———楊過一定其中一個,我們來比一下,楊過知道小龍女不是清白之身後,他是這樣說的「什麼師徒名份,什麼名節清白,咱們通通當是放屁!通通滾他媽的蛋!死也罷,活也罷,咱倆誰也沒命苦,誰也不會孤苦伶仃。從今而後,你不是我師傅,不是我姑姑,是我妻子!」

恰恰相反的是柳湘蓮這樣說道:「湘蓮聽了,跌足道:『這事不好了,斷乎做不得了。你東府里除了那兩塊石頭獅子乾淨,就怕連貓兒狗兒夠不乾淨,我不做剩王八』。」同樣的一件事情,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一個成就美好姻緣,一個是陰陽兩隔。而且楊過知道的是真真正正的事實,相反柳湘蓮卻只是懷疑,尤三姐並非什麼不潔,但是哪怕只是懷疑,他也是寧可錯殺三千,絕不放過一個,這樣做人如何不造成悲劇![1]

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爭議(遼寧遼陽、河北豐潤或遼寧鐵嶺),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