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芪
紅芪 紅芪豆科植物,學名多序岩黃芪,是黃芪中的上品,紅芪,味甘性溫。為補氣要藥,入藥用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本品呈圓柱形,少有分枝,上端略粗,長10~50cm,直徑0.6~2cm。表面灰紅棕色,有縱皺紋、橫長皮孔及少數支根痕,外皮易脫落,剝落處淡黃色。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並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棕色,射線放射狀,形成層環淺棕色。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紅芪可以有緩解乏力的作用,對於出現的氣虛啊還有水腫的情況有一定的改善的作用和效果。[1]
目錄
植物特徵
紅芪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根呈長圓柱形 , 少分枝 , 長 10-50 厘米 , 直徑 0.5-2 厘米 , 表面紅棕色 , 皮孔橫長 , 黃色或 暗黃色 , 略凸出。紅芪莖有細瘦分枝。單數羽狀複葉互生 ,L 長達 15 厘 米 ;主根粗大,圓柱形,外皮 紅棕色。莖多分枝,具縱棱。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7-27,小葉片 卵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l-3.5cm,寬0.5-l.lcm,先端圓或 微缺,有小尖頭,基部圓鈍,上面無毛,下面沿脈被長柔毛;托葉 長披針形,基部連合。紅芪總狀花序腋生,具花15〜40朵;花梗絲狀,長2-3mm;苞片鑽形;花萼短寬鐘形,最下面的1枚萼齒較其餘4枚長1 倍;花冠淡黃色,旗瓣窄倒卵形,長約l0mm,翼瓣與旗瓣等長,耳與 爪也近等長,龍骨瓣比旗瓣和翼瓣長,長13-16mm。紅芪莢果有3-5莢節, 莢節近圓形,寬約smm,邊緣有窄翅,表面被貼伏短柔毛。花期6-8 月,果期7-9月。[2]
生境分布
紅芪生於海拔2600m以下的山坡石縫或灌木叢中。性喜涼爽 ,有較強的抗旱、耐寒能力 , 怕熱怕澇 , 氣溫過高就會抑制地上部植株生長。適宜生長在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土 壤。分布於內蒙古、寧夏、甘肅及四川西部。[3]
功效與作用
紅芪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紅芪可以有緩解乏力的作用,對於出現的氣虛啊還有水腫的情況有一定的改善的作用和效果。[4]
食用方法
第一、紅芪煎湯法
最為常見的也是把紅芪切成片,然後用煎湯的辦法來服用。這個辦法能夠把紅芪的藥效完美的發揮出來。但要注意,如果是煎湯的話,一定要採用切片,不能用紅芪粉來煎湯,這樣對於材料產生一定的浪費,甚至有可能讓紅芪的藥性揮發。
第二、滋補藥膳法
滋補藥膳的辦法古往今來也是最為流行的,我們可以把紅芪和雞燉在一起,做成一道美味的紅芪雞湯。當然,紅芪做藥膳的辦法不單單是能和雞燉在一起,我們還可以跟其它的食材完美結合,就比如說和羊肉之類的,亦能達到很好的滋補效果。
第三、直接泡服法
紅芪我們可以選擇那一些紅芪粉來直接泡水喝,如果是切片泡水的話容易泡不透徹。如果是紅芪片,建議我們大家用煎湯的辦法服用,如果是想要泡水,就可以選擇紅芪粉,這樣才能保證藥效的最大發揮。
[5]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