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約翰•德萊頓[1]英國詩人、劇作家、文學批評家。一生為貴族寫作,為君王和復辟王朝歌功頌德,被封為「桂冠詩人」。主要作品有《時髦的婚禮》(1673)、《一切為了愛情》(1667)、《阿龍沙與施弗托》(詩作)、《論戲劇詩》、《悲劇批評的基礎》等。他也是英國古典主義時期重要的批評家和戲劇家,他通過戲劇批評和創作實踐為英國古典主義戲劇的發生、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玄學詩人一詞就是他最先提出來的。在歐洲批評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

約翰•德萊頓
約翰•德萊頓
原文名 John Dryden
出生 (1631-01-01)1631年1月1日
英國倫敦
逝世 1700年1月1日(1700-01-01)(69歲)
國籍 英國
職業 作家
知名作品 《時髦的婚禮》
《一切為了愛情》
《阿龍沙與施弗托》
《論戲劇詩》
類別 詳情
中文名 約翰·德萊頓
國 籍 英國
逝世日期 出版,醫學期刊
代表作品 《時髦的婚禮》《一切為了愛情》
外文名 John Dryden
出生日期 1631年
職 業 詩人、劇作家、文學批評家

目錄

生平簡介

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1631-1700年),英國詩人、劇作家、文學評論家,是英國戲劇史上戲劇評論的鼻祖人物。從王政復辟(1660年)到十七世紀結束,他一直是英國文學界的主導人物,1668-88年,擔任 桂冠詩人一職。他影響了 亞歷山大·蒲柏和其他年輕的作家,被這些人稱為「光榮約翰」(Glorious John)。

生於北安普敦郡一個 清教徒的家庭。約在1644年進入威斯敏斯特學校學習,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學的教育。1650年就讀於劍橋大學,1654年畢業,獲得文學士學位。他於清教徒攝政政體結束前開始文學創作,曾把第一部長詩《紀念護國英雄 奧利弗·克倫威爾》(1659)獻給 理查·克倫威爾,稱頌這位清教徒領袖。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他寫了《回來的星辰》一詩歌頌復辟及 查理二世復位。1663年,德萊頓娶了朋友兼詩人 羅伯特·霍華德爵士的妹妹。婚姻生活雖然不幸福,但卻幫助德萊頓躋身王室和貴族的生活圈子。這一年的早期,德萊頓的第一部劇本《狂熱騎士》(The Wild Gallant)上演,不過反響平平。他早期著名的詩歌《奇異的年代》(1667),寫1666年 倫敦大火、瘟疫以及荷蘭戰爭等重大事件。

1670年,德萊頓受封為桂冠詩人,並在宮廷任職。此後,他寫了許多政論詩。如《押沙龍與阿奇托菲爾》(1681),攻擊力圖確立 蒙茅斯公爵為王位繼承人的輝格黨人,被認為是他的優秀的諷刺詩。《獎章》(1682)一詩也攻擊輝格黨,嘲笑他們在煽惑人民。同年又寫了諷刺詩《馬克·傅萊克諾》(1682)。德萊頓原是清教徒。1682年他寫的《俗人的宗教》一詩斥責 天主教,歌頌 英國國教,反對不信國教的人們。1687年 詹姆斯二世企圖把英國變成一個羅馬天主教國家,德萊頓改信天主教,並寫了《牡鹿與豹》(1687)一詩讚揚羅馬天主教會,把它比作潔淨、不朽的牡鹿,辱罵英國國教為骯髒兇殘的豹。

光榮革命後,為了謀生,德萊頓再次轉向戲劇和其他類型的創作。德萊頓寫的頌詩中著名的是他獻給音樂女神聖西西莉亞日而寫的抒情頌歌:《聖西西莉亞日之歌》(1687)和《亞歷山大的宴會,又名音樂的力量》(1697),詩中把音樂頌揚為美妙無比的藝術(後來由 亨德爾譜成曲子。德萊頓的頌詩和諷刺詩標誌着英國詩歌中古典主義的確立。《古代和現代寓言集》(Fables Ancient and Modern)(1700年)以詩歌的形式來講述 奧維德、 喬叟和 薄伽丘的作品。儘管他在倫敦的文學聲望無人能敵,他自己也很努力,但正如他自己說的,他晚年生活在「困窘和疾病」中。德萊頓死後被埋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詩人角」。

德萊頓是作品豐富的劇作家,他寫了將近30部喜劇、悲喜劇、悲劇以及歌劇。他主要模仿法國悲劇詩人 高乃依,寫了許多「英雄劇」。其中較好的劇作有《格拉納達的征服》(1672)和《奧倫—蔡比》(1676)等。這些英雄悲劇的主題是愛情和榮譽之間的矛盾。德萊頓還把 莎士比亞的悲劇《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改寫成《一切為了愛情》(1678)。他雖然仍採用無韻詩體,但嚴格遵守古典主義的三一律規則,寫出一部完美的古典悲劇。

德萊頓是英國文學批評的創始人,他的著名的文學批評著作有《論戲劇詩》(1668)、《寓言集序言》(1700)等。他首先對喬叟、 斯賓塞、莎士比亞、 瓊森、鮑蒙特、 弗萊徹作出正確的評價。由於他在文學上的多方面的傑出貢獻,文學史家通常把他創作的時代稱為「德萊頓的時代」。

文學評論

德萊頓的文學評論不同於早先的傳統方法,它們不僅包括理論,還包括技巧等實用性話題,不僅探討古典時期的詩人和劇作家,也討論近期的作品。他對莎士比亞的好評特別有影響力。

在他的諷刺詩作中,德萊頓通常提出一些宗教或政治觀點。《押沙龍與阿齊托菲爾》(Absalom and Achitophel)(1681年)譴責了 沙夫茨伯里伯爵(Shaftesbury)企圖讓 蒙茅斯公爵(Monmouth)成為王位繼承人的陰謀。《麥克·弗萊克諾》(Mac Flecknoe)(1682年)諷刺的是支持沙夫茨伯里伯爵的詩人托馬斯·沙德威爾(Thomas Shadwell)。《牝鹿與豹》(The Hind and the Panther)(1687年)旨在捍衛天主教教會。

德萊頓的詩歌大都採用 英雄雙韻體(兩行一押韻,每行五個音步,每個音步採用抑揚格形式)。他的散文清晰、簡潔、有力。他的文學評論展現出良好的判斷力。

德萊頓是英雄劇的推廣者。英雄劇是悲劇的一種,它氣勢恢弘,採用英雄雙韻體,以愛情和榮譽為主題。在德萊頓創作的英雄劇中,以《格拉納達的征服》(The Conquest of Granada)(1670年)最受歡迎。《一切為了愛情》(All for Love)(1677年)是根據莎士比亞的《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改編的,可能是他最優秀的悲劇作品。德萊頓的喜劇粗野下流,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公共趣味。

影響

德萊頓創立了英雄偶句詩,它成為後來英國詩歌的標準形式之一。 威斯坦·休·奧登稱它為「中庸詩體的大師」。18世紀的詩人 亞歷山大·蒲柏深受其影響,還從他那借了不少詩句。

華茲華斯是德萊頓的最早批評者之一,他認為德萊頓對 維吉爾的翻譯中關於自然景物的描寫比原詩差劣不少,不過他也推崇德萊頓的部分詩歌。 濟慈也推崇他的《寓言詩》,並在自己的作品裡加以效仿。

據信德萊頓是英詩中最早主張不應把介詞放在詩句末尾的人之一,因為那樣做不符合拉丁文法。

視頻

《一切為了愛情》黃旺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