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故事(孫文波詩歌)
作品原文
長期以來,在我封閉的生活中,
我僅僅把他看做影子。突然,
他發出聲音,說:他現在無比
想念我,就像想念少年的
自己。我不知他的話有多少
水分。一個硬是把自己
搞成了影子人的人。他是什麼人?
我轉向過去,沒有看見他。
我只看見自己小小的形象:
真是小。如果時間是海洋和森林,
我就是一塊礁石或麻雀。這
使我只能產生沮喪。我想
對自己說:孫文波,回頭看,
是折磨自己。自己折磨…自己。
但怎麼能夠回絕說他想念我
的人?失去了形象,我也
應該用字詞代替。一個字詞人。
當他向我走來,我知道他
可能是名詞,也可能是形容詞。
不過,管他是什麼詞呢?
他使我決定在字詞中尋找……
就像別人創造。我為他找到
他存在的地點時間:一九七零年。
他是成都沙灣鐵路新村人。
就在那個時候那個地方,我們
曾經有過天天一起玩耍的
經歷。我認為他應該姓張,
模樣長得像蘆葦,或者像石墩。
由於舊的沙灣,碎石路,
竹林盤,苗圃,已經消失。
由於那年頭正值革命像瘟疫席捲
國家。他都做着什麼?
肯定沒有讀書。成日遊逛?
參加各種遊行集會?或者,
武鬥?也許都做過,也許都沒有。
而管他有沒有。就這樣吧。
消失的時間也是可以重構的
時間。字詞人可以是任何人。
如果我還需要為他尋找更多
的生活,從那時到現在,他
肯定經歷過很多我並沒有
參予的事情;我也必須為他找到。
他下過鄉?去過湘南修鐵路?
雖然我只下過鄉,沒有去湘南。
但這是鐵路新村很多人共同
的經歷。他應該也是這樣。
我認為:他應該在湘南鑽過山洞,
鋪過鋼軌。說不定在那裡,
他還提了干、戀愛,和結婚。
情況也許並不是這樣,
而是因為鬥毆他被判刑。在
勞改農場呆了七年。勞獄犯
的日子是干瓜苦菜的日子。
也是靈魂重鑄的日子。
出來後,他變成了另一個人。
真正的漢子,或者漢子的反面。
不容質疑,他和我走了兩條
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似乎
再沒有相交的可能性。我從字詞中
將他找出來,只是證明他的
聲音有某種真實性。或者
他向我暗示:一個人有多種過去。
歷史只是現在--此時此刻。
好了。我承認此時此刻。我
承認在一番字詞的尋找後,
我已經接納他。我說:我也開始
想念他了。作為影子,他
是不是就在我的身體內?
他表明一個具體的過去我一直
在尋找。我是一個時間的異鄉人。
作者簡介
孫文波1956年出生,四川成都人,當代詩人,是中國少有幾位從八十年代開始寫詩到2000年後仍然保持旺盛創作力的實力詩人之一,而且越寫越有高度。對年輕一代詩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
童年曾在陝西華陰農村生活,在成都讀完中學,當過「知青「,服過兵役。1979年退役回到成都。現居杭州。1985年開始詩歌寫作。1990年以後亦從事詩歌批評的寫作。作品被翻譯成英語、西班牙語、荷蘭語、瑞典語等多種語言,1996年獲首屆」劉麗安詩歌獎「。1998年6月受邀參加第29屆荷蘭」鹿特丹國際詩歌節「。著有詩集《孫文波的詩》(人民文學出版社)《地圖上的旅行》、《給小蓓的驪歌》,文論集《寫作、寫作》等。 主編《中國詩歌評論》(人民文學出版社)、與蕭開愚合編《九十年代》、《反對》……。2011年獲首屆暢語詩歌獎。[2]
他說:我個人曾經很輕率地看待過像北島、芒克、舒婷這樣的詩人,或者更輕率地看待過徐志摩這樣的詩人,對他們的成就,或許是對他們的詩歌觀念不以為然,認為有些簡單和促隘,不足以體現出某種詩歌的精妙。但是,到了今天我發現那是不對的,不是一種具有歷史主義態度的作法。現在我理解到存在於他們身上的寫作的不足,並不是那種寫作才能的大小——他們誰不是恃才傲物,覺得自己是有大才華的啊——而是文學的歷史局限性。在這裡面不光是形式本身的,還有着思想方法上的問題。現在,的確是現在,我需要給予他們更多地我個人的敬意。儘管這或許並不是文學內部意義上的,甚至與文學無關。不過什麼又是文學內部意義上的,什麼又是與文學有關的呢?而如果我說從來就沒有單純地文學內部意義上的東西存在,我是對的嗎?我相信我是對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