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漢語成語)
紙上談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
紙上談兵(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紙上談兵」原指趙括熟讀兵書,卻不能活用,後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在句中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目錄
基本信息
成語出處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nàn),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jiàng)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耳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如有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後世以此故事作為歷史典故,總結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
成語故事
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之子,他從小就學習兵法,談及軍事。他曾與父親趙奢談論軍事,趙奢挑不出他的毛病,但也不曾誇讚他。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緣故,趙奢說:「戰爭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趙括卻把它說得很簡單。趙國不用趙括為將還好,如果用他為將,必使趙軍遭受危難。」
公元前260年,秦國與趙國在長平激戰,雙方總計出動兵力超過百萬。趙軍首戰失利,主將廉頗下令固守。廉頗深知趙軍實力偏弱,不可與秦軍硬拼,他依託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營壘,以消磨秦軍的銳氣,然後伺機反攻。
秦、趙兩軍在長平僵持了好幾個月,趙國漸漸難以負擔大軍的糧草費用,趙孝成王迫切希望速戰速決。他認為廉頗堅守不出是因為膽怯,幾次命令他主動出擊。秦國得知此事,就派人到趙國散播謠言,聲稱秦軍最怕趙括,如果趙括統領趙軍,秦軍一定不能抵擋。趙孝成王信以為真,立即撤了廉頗,命趙括接領所有職權。
廉頗一走,趙括便照着他從兵書上學到的兵法幹了起來。他不看當時的實際情況,便照着兵法上說的去做。他先是把廉頗所築的星狀營壘合併成一個大營,隨後又頒布了這樣一條軍令:秦兵若來,要奮勇當先,猛打緊追,不勝不回。回者,斬!趙括剛剛布完兵,秦將王齕便帶着三千人馬前來叫戰。趙括出萬人迎戰。敵寡我眾,一回合不到,秦軍便大敗,望風而逃了。旗開得勝,趙括高興得手舞足蹈,趕緊寫信把捷報傳回了邯鄲。趙王聽聞也非常高興,覺得用趙括為將果然沒錯。這邊趙括欣喜之餘,又派人到秦營去下戰書,結果王齕不但不來迎戰,反而退軍十數里。「秦軍是怕我了。」趙括得意地想。於是命令軍吏宰牛殺羊,犒勞軍上,並傳令:「來日大戰,一定要先擒王,顯一顯我們趙軍的威風!「
然而,趙括哪裡知道,此時此刻,他已身處秦軍的天羅地網之中。為了殲擊秦軍,趙括天剛微明就整軍出發,才西行五里路,就碰到了秦軍。霎時間,戰鼓雷鳴,兩軍交戰。秦軍先派了兩員大將出戰,這邊趙括也派了兩將迎戰。才一照面,秦將就敗走了。趙括乘勝追擊,追了約十餘里後,來到一座秦營跟前。趙括傳令猛攻秦營,但連攻數日,秦軍堅守,牢不可破。趙括就讓人催調後軍,想再來一次硬攻。但是這時,他接到消息說後軍己被秦將引兵衝散,不能前來。與此同時,這邊秦營中衝出許多秦軍大喊着把趙括團團圍住了,並大呼道:「趙括你中了我白起將軍的計了,還不趕快投降!」一聽「白起」二字,趙括不禁心中一驚,趙括既無糧草,又無救兵,腹背受困,四十五萬趙軍在堅持了三個月後終於全軍覆沒,趙括本人也在戰亂之中被亂箭射死。
趙王接到消息,痛悔不已。他本想治趙括全家的罪,但因趙母有言在先,便沒有再追究了。趙國經此一役,國力日漸衰落,後終於被秦國吞併。
成語寓意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往往形容的是只會嘴上說,但又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常言道,說得好不如做得好。這就需要遇事多思考,不張揚,少開口講道理,多動手做事情。趙括書本上的內容倒是背得滾瓜爛熟,可是沒有實際的經驗,所以一遇到需要實際操作的情況,他就立刻沒有了方向,成了一隻無頭蒼蠅。
古希臘思想家德謨克利特說過,理想的實現只靠干,不靠空談。確實,不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只是空談理論,空講方法,高談闊論。只有按照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才能高效率地完成好事情,這樣學到的知識才真正發揮了效用。做事如果不從實際出發,不注重實踐經驗,只會空談理論,「紙上談兵」那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一敗塗地。而作為一個管理者如果不能做到人善任,而是被誇夸其談的人所謎惑,導致決策錯誤,那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1]
成語用法
成文用法:「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在句中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運用示例
- 清·魏源《聖武記》卷十三:「今日動笑紙上譚兵,不知紙上之功,即有深淺,有一二分之見,有六七分之見,有十分之見。」
- 老舍《四世同堂》三四:「書生只喜歡紙上談兵,只說而不去實行。」
-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通常他是無時無刻不在談着發財的門徑的。但多半是紙上談兵的談話,只圖口頭上快意,決不想到實行。」
- 清·曹雪芹《紅樓夢》76回:「現有這樣的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 清·曾樸《孽海花》6回:「一面又免不了杞人憂天,代為着急,只怕他們紙上談兵,終無實際,使國家吃虧。」
漢英成語翻譯
【紙上談兵】be an armchair strategist 比喻只會大發空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例:他所提出的計劃、理想,都不過是紙上談兵,沒有實現的可能。Speaking as an armchair strategist, hisideas and plans will never come to anything.
「紙上談兵」別解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故事,想必是家喻戶曉,寓意坐而論道,空談兵法。但談本身未必是錯,關鍵是不要空談、不要談的古板、不要談的不切合實際。
談出專注的思考研究。兵者,詭道也。應對詭道,應當善談。多為訓練而探索,談才能談出興訓之法;多為實戰而研究,談才能談出打贏之策。伊拉克戰爭為未來戰爭提供了一個例證,但未來戰爭是不是就是這樣的?顯然不全是。所謂「濯足再入,已非前水」,上一次戰爭的典型經驗也許成為下一次的教訓。如果我們的思維仍然定格在過去的「典型」上,就會吃驚地發現,那些傳統的「攻城略地」戰法在信息化戰場上已經成為歷史的遺容。談信息化戰爭應避開表象,深入本質,用發展的眼光審視,在找特點、找規律、找趨向上下功夫。拿破崙有一句用血與火澆鑄的格言:「永遠別以為對手是比你蠢笨的。」兩軍對壘,必然各自竭盡心智制敵。談作戰對手應把問題想得複雜一點,把後果預測得糟一點,把困難預想得多一點。就是要在談的過程中,思考當前訓練究竟像不像打仗,訓練與實戰的要求究竟差多遠?現有的對策究竟行不行等關乎「打贏」的細節問題。 [2]
談出務實的實踐探索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實踐是談的基礎,談根植於實踐,離開實踐談就是「繡花枕頭」「三腳貓功夫」,空談理論、空發議論、空述觀點可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海明威筆下《老人與海》中的老人曾說:「與其期待好運氣的到來,我寧可把現有事情做到家」。談既要敢疑,還要善思,更要踐行。談練兵之道,就是要按照「仗在什麼環境下打,兵就在什麼環境下練」「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的要求,摒棄以往打靜態之敵、打規則防禦之敵的用兵習慣,跳出打堂堂之陣你攻我防你防我攻的思維習性,面向信息化戰場搞研究,針對部隊作戰任務抓演練,着眼現實潛在強敵練招法,常抓對抗性訓練,多搞檢驗性演習,使實戰化訓練常態化。這樣談才能談出實踐的新觀點、實戰的新思維、作戰的新理念。因此,談練兵之道就是要在務實的實踐中透視戰爭規律,超前思維,超前謀劃,在運籌帷幄中論兵打仗。
談出實戰的活學活用。談不能一味照抄照搬,也不能天馬行空地空想,更不能雲山霧罩,談要結合實際提煉原創觀點,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變。各級指揮員既不能作誇誇其談之輩,也不能作逞匹夫之勇的「莽夫」,必須謀得實戰之道,練強打贏之策。倡導談的精神,就要有敢愛、敢恨、敢說、敢闖的性格,愛的是本職崗位,恨的是照抄照搬,說的是真知灼見,闖的是打贏事業。
參考文獻
- ↑ 紙上談兵(漢語成語)的信息介紹
- ↑ 「紙上談兵」別解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