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扇
簡介
摺扇又名「撒扇」、「紙扇」、「繖扇」、「掐扇」、「摺迭扇」、「摺疊扇」、「聚頭扇」、「聚骨扇」、「櫂子扇」、「旋風扇」、「緊頭扇」。是一種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韌紙或綾絹做扇面的能摺疊的扇子;用時須撒開,成半規形,聚頭散尾。
關於中國摺扇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公元五世紀的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梁的建康(今南京市),《南齊書》上說:「褚淵以腰扇障日。」,「腰扇」據《通鑑注》上的解釋「即摺疊扇。」
歷史發展
摺扇,初名腰扇,濫觴於漢末,曾是王公大人的最愛。晉代,腰扇又稱為疊扇,已成為上流社會男女通用的驅暑器具。
「屏攝之位,壇場之所。」三國吳韋昭注說:「屏:屏風也,攝:形如今要扇。」也就是多面摺疊的屏風,這樣就已經很明白:要扇就是重疊着可以打開的的疊扇,它在中國漢朝就很普及了。
宋代胡三省在《資治通鑑音注》中說:《南齊書·劉祥傳》中「司徒褚彥回入朝,以腰扇遮日,」的腰扇,「佩之於腰,今謂之摺疊扇」。可見摺疊扇在晉朝已經製造出來了。
《資治通鑑音注》:「(南齊高帝時)腰扇,佩之於腰,今謂之摺疊扇」,並據《南齊書劉祥傳》中有腰扇的記載,斷定南朝已存在摺扇了。
南北朝時期,南方士流出門常持此物以納涼遮陰。腰扇在南朝齊以前已經出現。有兩則史料可以為證。晉陸雲《與兄平原書》:「一日案行並視曹公器物、床薦席具,有……扇如吳扇、要扇亦在。」晉張敞《東宮舊事》:「(晉)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按文中的曹公即指曹操(155~220年)。「要」是腰的本字,要扇即腰扇。這說明,漢末及魏晉時期,腰扇已在使用了。晉詩清商曲辭吳聲歌曲《夏歌二十首》的第五首就說:「疊扇放床上,企想遠風來。」
其次,摺扇之名也並非自宋代始。《樂府詩集》輯有晉詩一組,屬清商曲辭吳聲歌曲,標題為《子夜四時歌七十五首》,其中《夏歌二十首》的第五首曰:
疊扇放床上,企想遠風來。 輕袖佛華妝,窈窕登高台。
詩里的疊扇,就是摺扇,是摺扇在晉代的一個名稱。疊,除了有重疊的意思外,還有折、摺疊的義項。《集韻帖韻》釋日:「疊,屈也。」宋時摺扇使用最廣的名稱是「摺疊扇」,當可理解不過是早期名稱「疊扇」的引申、演變罷了。即使在宋代,摺扇仍有許多名稱,並未統一。例如,《高麗圖經》卷二十九稱為「摺扇」,《夢粱錄》卷十三稱為「折揲扇」,《癸辛雜識》稱為「聚扇」,以及還有的稱為「聚頭扇」、「聚骨扇」等等。可見,摺扇之名可以追溯到晉代。
公元11世紀宋真宗時,陳彭年等奉召根據唐末及五代時期流傳下的《切韻》等一系列的韻書進行刊定和撰集,重新修訂成一本《廣韻》。
在《宋本廣韻·有韻》原文中是:「 搊,扇別名。」並沒有確指「搊 」是哪種扇子。即使是摺扇,也只能說明宋代有摺扇,不能作為五代有摺扇的證據。與方以智同時代的人陳貞慧則認為扇「抑亦團扇之摺疊者。」而且方以智在《通雅》卷三十三《器用》中寫道:「……東坡謂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余,合之止兩指許,正今摺扇,蓋自北宋已有之……《唐韻》有搊扇,殆亦摺扇之萌芽呼?」即使搊扇是摺扇的「萌芽」,也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摺扇。更何況,方以智也不敢十分確定搊扇既是摺扇的萌芽。《漢語大字典》在「搊」字下云:「一種扇子的名稱,即摺疊扇。」《漢語大詞典》中「搊扇」詞條下直接說「即摺扇」。
由於中日文化交流,日本逐漸掌握製作扇子的技術,《宋史》記載,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八日,倭國僧侶嘉因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覲見了宋太宗,獻上檜扇22把等珍貴的禮物。
《在園雜誌》記載,中國古代所用之扇,要數紈扇歷史最早。至於近代人所用的摺扇,又叫撒扇。永樂皇帝喜歡這種扇卷舒方便。後來由宮中傳出,很快就風行全國,普遍使用了。
明代何宇度《益部談資》則說,川扇「五代時此地已嘗制之」,《中國風俗辭典》則認為「摺扇」起源於五代時期。《扇子趣話》中寫「唐宋時,剛剛產生的摺扇製作還很粗糙,很難普及。」認為「到了五代時期有了摺扇。」
最初,明宮中也不過使用竹骨繭紙薄面摺扇而已。後來朝廷定製,每年多造重金摺扇進獻御前。這種摺扇,一面命待詔學士書寫端楷詩詞文句,另一面由畫苑畫師繪上工致畫圖。預定在每年農曆5月1日進呈,以備皇上在5月5日端午節分賜給嬪妃宮女。這種重金摺扇,釘鉸眼線,都用精金製作,每扇價值五金。
這種習尚在明代宮廷中日盛一日。明永樂帝開始主導摺扇潮流,他命令內廷大量製作,並在扇面上題詩賦詞,分贈於大臣。一時摺扇大貴,成為一種時尚。文人雅士學着互贈題詩詞字摺扇,表喻友情別意。手持摺扇,成為當時生活中高雅的象徵。
在清代,摺扇之用隨處可見,簡直登峰造極到有泛濫的嫌疑。
明清時,在摺扇生產地--江南一帶,出了很多名士,他們的風流才情,與摺扇有着絲絲縷縷的關係。他們所營造出的江南如水的文化氛圍,表現出柔情和氳氤的美境;通過以摺扇為媒介,流傳於皇宮、府第、閨室、民間、海外。而摺扇也因了這些美畫佳句身價百倍。且扇業者都愛追趕時髦,在扇骨扇面雕刻字畫,還愛從《紅樓夢》一類小說女主人公中取名,以致正統文人覺得有失雅馴,受到一些人的指斥。這已是清中葉的事。此外,《香祖筆記》還記載,明代成化、弘治年間,南京制扇骨最精有李昭、李贄、蔣誠三人。
一柄摺扇,兩種畫面。一面歷史,一面現實。一面書畫,一面可能是空白,留給後人思考後填充。摺扇在引風納涼方面的作用,遠不如蒲扇直截了當,但無論團扇,還是摺扇,都是在實用基礎上的進步,是對生活美化的裝點。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摺扇生產國和出口國,銷往許多國家,十分受歡迎。
起源
源於漢代說
馮躍利書心經摺扇《漢書》記載:「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台街,自以便面駙馬。」有人據此推斷,便面是摺扇。理由是「駙馬」是揚鞭抽打馬,所以才要合攏摺扇才能趕馬。另一說「駙馬」是輕撫、輕拍。《史記·吳王濞列傳》:「因駙其背」。《三國·魏書·武帝紀》:「駙手歡笑」。
唐代人顏師古為之作註:「便面,所以障面,蓋之類也。不欲見人,自以障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沙門所持竹扇,上褒平而下圓,即古之便面也。直到唐朝僧人依舊在使用。「屏攝之位,壇場之所。」三國吳韋昭注說:「屏:屏風也,攝:形如今要扇。」也就是多面摺疊的屏風,這樣就已經很明白:要扇就是重疊着可以打開的的疊扇,它在中國漢朝就很普及了。
《後漢書·章帝紀》:「功烈光於四海,仁風行於千載。」晉代袁宏為東陽守,謝安授以扇贈行,宏答曰:「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此後,「仁風」也作為扇的雅稱。《幼學瓊林·器用》:「劍有干將鏌(左釒右耶)之名,扇有仁風便面之號。」《天竺曲女城本紀》中也有類似的表述:「初,胡徹王 學仁風於東土,忽一日,雷電大作,風雨交加,霞光漫天,恆河泛波。一金人乘大火球從天頂之星而降,持一摺扇。以手撫王頂,曰:「善哉,撫爾犬首」」遂歸去,終不復還。 王得此摺扇,以為至寶,置於香爐中熬製七七四九天,得魔芋荷葉粥,飲之,遂成大寶,登頂極樂。
扇子又有涼友之號。涼友 ,宋代陶谷《清異錄·器具》:「商山館中窗頰上有八句詩云:『淨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淨君涼友,是指帚與扇明矣。」
源於東晉說
《扇子趣話》、《扇子的源與流》等書中認為扇子在東晉已經產生。其主要證據源於《晉書》卷二十九《文苑·袁宏》中,謝安取扇贈袁宏,袁宏答道:「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由於後來摺扇又有「仁風」的雅稱,所以有人認為此處謝安所贈即為摺扇。但是,這從文中並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此處所贈為摺扇。且魏晉時期,清淡之士盛行執麈(zhǔ)尾(一種扇子)談玄論道。《二十二史札記》云:「六朝人清淡比用麈尾。」
源於南齊說
《蕉窗話扇》中寫:「摺疊扇通稱摺扇,古名聚頭扇,又有稱為聚骨扇者,始於北宋,其濫觴則遠在南齊。《南齊書》:『褚淵以腰扇鄣日』,《通鑑注》云:『腰扇即摺疊扇』。不過那時還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摺疊扇……展之廣尺三四,合之止兩指許』,市井有制,說明它已不是少數人專用的了。」
此外,四庫全書本《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五:「十二月戊戌,以司空褚淵入朝,以腰扇鄣日。」下有胡三省作註:「扇佩之於腰,今謂之摺疊扇。」自此便不斷有人以之為據將摺扇定為南齊所有。
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三《考索·扇》也是持用此說:「宋《通鑑》:『褚淵入朝『 以腰扇障日。「胡三省注云:」腰扇』 佩之於腰『 今謂之』摺疊扇。』則隋唐時先有之矣。」這也是認為摺扇在中國南齊時已有的原因。
王雪濤《畫扇》一書寫:「南齊時就有了摺扇,而在摺扇上進行書畫創作始於南宋初期。」洛文《扇子昔談》:「在南北朝時傳入中國。」但胡三省從「腰扇佩之於腰」,並判斷「今謂之摺疊扇」。其間沒有舉出任何有力的證據,所以胡三省的說法存疑。「腰扇」之名並非指其「佩之於腰」,而是言其形狀中部較窄,兩端寬闊,是一種中腰收縮的扇子。擅長考據的清代學者也發現了這個問題——
清桂馥《札朴》卷四《腰扇》條云:「腰扇如腰鼓,謂中腰瘦減,異於團扇。」周一良非常贊同此觀點,他在《魏晉南北朝史札記·腰扇》寫:「桂說是也。摺疊之扇自北宋時始傳入,南北朝時尚未有之。
方以智《通雅》三十三《器用門》、梁玉繩《瞥記》七皆引宋代著作,論證北宋始有摺扇,舉證詳確。然梁氏又引胡氏之此注,以為摺扇『其來久矣』,則非是。」清代姚范《援鶉堂筆記》中也指出胡三省說的腰扇,「亦是團扇,曲之可卷舒,與今日所謂聚頭異」。
更何況,「腰扇」之名也並非始於南齊,東漢已見之,寫作「要扇」,其物則先秦已有之。《淮南子·泛論》:「周人牆置。」東漢高誘註:「周人兼用棺槨,故牆設,狀如今要扇,畫文,插置棺車箱以為飾。」晉張敞《東宮舊事》:「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納妃同心竹二十,單竹扇二十。」「漆要扇」即漆飾的要扇。腰扇是一種比較大的屏扇,因形狀中腰收縮而得名,主要起標誌或裝飾的作用,根本不是摺扇。所以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對此批正道:「胡三省蓋後世之物妄為附會耳。」
源於唐代說
明代何宇度《益部談資》則說,川扇「五代時此地已嘗制之」,《中國風俗辭典》則認為「摺扇」起源於五代時期。《扇子趣話》中寫「唐宋時,剛剛產生的摺扇製作還很粗糙,很難普及。」認為「到了五代時期有了摺扇」。
方以智的說法顯然是不可靠的。首先,他所說的「孫愐《韻》」實際上並不是唐代孫愐編的《唐韻》(《唐韻》至明已佚),而是宋代人編的《廣韻》。
宋真宗時,陳彭年等奉召根據唐末及五代時期流傳下的《切韻》等一系列的韻書進行刊定和撰集,重新修訂成一本《廣韻》。
在《宋本廣韻·有韻》原文中是:「搊,扇別名。」並沒有確指「搊」是哪種扇子。即使是摺扇,也只能說明宋代有摺扇,不能作為五代有摺扇的證據。與方以智同時代的人陳貞慧則認為扇「抑亦團扇之摺疊者」。而且方以智在《通雅》卷三十三《器用》中寫道:「……東坡謂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余,合之止兩指許,正今摺扇,蓋自北宋已有之……」
其次,《廣韻·有韻》的原文是這樣的:「搊,扇別名。」並沒有所謂的「搊」即摺扇一說。方氏在《通雅》卷三三《器用》中說:「《唐韻》有搊扇,殆亦摺扇之萌芽乎?」是一副猜測的口吻。方氏將「搊扇」連讀,顯然是錯誤的。即使搊扇是摺扇的「萌芽」,也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摺扇。更何況,方以智也不敢十分確定搊扇既是摺扇的萌芽。《漢語大字典》在「搊」下云:「一種扇子的名稱。即摺疊扇。」其「搊扇」條釋為「即摺扇」,都以方以智的說法為根據,這是有問題的。即使搊是摺扇,那也只能證明北宋有摺扇,不能作為唐代有摺扇的根據。
製作
相傳製作摺扇歷史最久遠的,是杭州的芳風館。這家世代制售摺扇為業,因此致富。在杭州城內購置一處別墅,花木竹石,十分精幽。《在園雜誌》的作者在杭州代掌府政時,曾經造訪其家。座間詢問主人制扇之法,主人拿出一柄小巧摺扇,說,這叫「百骨扇」,傳世已經數代了。數一數,扇骨果然有一百之多。但一點兒不顯得扇骨多而厚大。顏色古潤蒼細,的確是傳世古物。聽主人講,這種扇,當時已經不能仿造了。即使仿造出來,效果也十分不佳。《白下瑣言》記載,南京造作摺紙扇骨素有盛名。當時制扇業多聚居通濟門外。用杭連紙的扇面叫面,用京元紙的叫蘇面,比較好。當時三山街綢緞廊一帶,業扇者不下數十家。張氏慶雲館最為有名。這家制扇,楷磨光熟,紙料潔厚,很遠地方的客商都趕來購買。只是價格較高,而且時樣短小,要想求購舊時那些老粽竹、櫻桃紅、湘妃竹等類扇骨長而腳方的樣式,多半尋覓不到了。
此外,蜀扇也早享盛名。談遷《棗林雜俎》中「川扇」條記載,明亡時,錢謙益曾將蜀扇贈送給清豫親王多鐸,可知蜀扇亦為當時天下珍品。近代成都制扇業者不多,只是川中榮昌、隆昌等地有制摺扇業者,產品銷成、渝等處。
類別
根據製作材料和方法的不同,這些摺扇命名也不一樣。扇骨多而輕細的,叫春扇或者秋扇。以香料塗沫扇面的,叫香扇。
可以藏在靴子中,以備行旅途中使用的,叫靴扇。更有一種以各色漏地紗為扇面,可以隔扇窺人的,叫瞧郎扇。還有一種左右可以打開,製成三層扇面,中間一層畫着春宮畫的,叫三面扇。
此外,根據製作式樣各別,產地和製作人不同,而叫做黃扇、曹扇、潘扇、川扇、青陽扇等等。摺扇的附屬裝飾品,是扇墜。有人認為,扇墜以蜜結迦南為第一,其次是宋做舊玉的小飾件,再次為虎斑貝(寶螺)、金絲,各色玉做的也算好。至於琥珀、蜜蠟之類扇墜,就是下品了。
選材
摺扇選用材料越選越精,極奇窮巧。扇骨有用象牙的,玳瑁的,檀香的,沉香的,粽竹的,以及各種木料的。工藝則有螺鈿的,雕漆的,漆上灑金的,退光洋漆的。還有鏤空邊骨,內藏極細小三十二張牙牌的。有鏤空通身,填滿異香的。更有空圓釘鉸中,藏着極小骰子的。這些摺扇骨,都刻有各種花樣,備極奇巧。還有的扇骨模仿燕尾形狀,更有些扇骨釘鉸藏在裡面,外表一點兒痕跡也看不出來。至於扇面,有白紙三礬的,有五色繽紛的,有糊香塗面的,有捶金的,有灑金的。 保養
播報
使用
收藏者在展示自己的藏扇給同仁們欣賞時特別要注意,觀摩者應自覺戴上乾淨手套,防止汗漬。禁忌吃東西時觀摩,以防油漬污染,大聲講話,口水的污染。最忌觀摩時抽煙;拿在手中端詳時,忌臉部過分靠近藏品,以免口中,鼻中呼吸時的氣對其影響。另觀摩台上忌有茶水、飲料,一不小心,後悔莫及。這些禁忌也反映觀摩者的修養、品行。手執成扇參加活動,最忌將藏品扇作為普通扇子使用,無所顧忌,使勁扇,亂扔亂放,這樣易折,易損,易髒。
扇子的本身質地是紙、絹、竹、木、牙、角;而扇套、囊盒、冊頁也是紙、絹、棉等。就特別要注意溫、濕度。這類質地的藏品,濕度低,乾燥,陽光強就容易裂開。反之,溫濕度高,黴菌容易滋生。另外蟲蛀、鼠咬均是對扇子的自然破壞因素。所以一定要把扇子放入通風、防曬的地方。放入防蛀的樟木箱、櫃最妙。特別忌用塑料袋,時間一長,「悶潰」到不可收拾。有經驗者,一旦收到扇子,暫時無條件做囊盒或裝裱,先用報紙包好。報紙既透氣,油墨又防蛀,時間長,報紙發黃,提醒去檢查、及時換新報紙,是最經濟又有效的簡易實用保護辦法。每年秋高氣爽,將藏扇檢查一遍,涼涼風、透透氣,既可玩賞,又利於扇子的保護。
收藏
摺扇的收藏有成扇的收藏、扇骨的收藏和扇面的收藏。成扇的收藏主要有柄扇和摺扇。柄扇收藏一般均做囊盒(又稱錦盒,俗名「窩嵌」),按扇子的形狀、大小設計與其相仿的,呈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的囊盒,內以硬嵌附之。而摺扇成扇則以扇套為多。摺扇扇骨的收藏,最好成組保存,十件一組做囊盒。長方形,內為硬嵌,呈扇形展開排列。而扇面的保存,均裱冊頁或扇頁為好。集錦成一冊,摺扇面則以推蓬裝,上下翻,向上開版。而團扇面則裱成蝴蝶裝,左右能翻,向右開版。而單片則裱扇頁,或雙頁為一合。一般扇面裝裱均用挖鑲法,扇面內窩,有利於扇面保護。
價值
從扇骨的材質來辨別 一般來說,竹類中以棕竹、湘妃竹、梅鹿竹為佳;木類中以雞翅木、紫檀木、烏木為佳;其他還有以象牙、菠蘿漆、玳瑁、白玉和翡翠等材料製作的扇骨。不管是什麼材料制的,有年份的扇骨,經過多年盛夏酷暑的手捏汗揩,其表面會產生一層濃郁光亮的包漿,呈現扇骨的舊氣。如果在扇骨上有名家的精雕細刻,再配上名家的書畫佳作,那麼這把扇子就價值連城了。
從名家效應的角度來鑑別
書畫扇的收藏是成扇收藏中的主流。當代書畫扇中,只有名家書畫扇才有收藏價值。在已逝的當代書畫家中,陸儼少、黃賓虹、張大千、謝稚柳等大名家的成扇可以說是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品,價位很高。同時,像陳少梅、張大壯、張石園、吳琴木、江寒汀、唐雲那樣的中等名家,或像陳達、殷梓湘、簡伯龍那樣畫風精細嚴整的小名家,其作品價格也在以驚人的速度上升,特別是《工筆仕女》、《精細樓閣》和《大青綠山水》等題材的作品。
從題材的角度來分析
扇面書畫一般以精到工整為上。因扇子小又執於手中,宜於近觀,一般來說,花鳥常勝於簡單的花卉,較複雜山水加人物勝於疏略山水,設色多勝於水墨,金箋勝於紙本等。「物以稀為貴」,在以題材來鑑別時,還要看存世量,存世量少的作品升值前景更為廣闊。
從扇面的材料來辨別收藏價值
扇面的材料包括宣紙、冷金紙、撒金紙、綾、絹等。在扇面書畫創作中,許多名家喜用金箋紙來創作,金箋是一種書畫用紙,佳者以真黃金屑鋪撒紙面而成,鋪滿的稱「泥金」,撒成散點的稱「冷金」,其中「泥金」紙最為名貴。
名扇
金陵摺扇
南京是中國長江流域的四大火爐城市之一,一到夏天,酷熱難耐,惟有一扇在手方能消暑度夏,扇業由此也十分興旺。早在宋代,南京制扇業就已遠近聞名。明初南京已是全國的制扇中心,廠家多集中於通濟門外,頗具規模,分工也較明確,且有製造扇骨和扇面兩個專門的行業。《同治上江兩縣誌》就有「通濟門外民善柔治竹木,雕刻文字為摺扇」的記載。摺扇,是南京著名的傳統地方產品之一,攜帶方便,既可扇風,又可遮陽,如在扇面繪畫、題詩,還是一件藝術品。
明清時,每當科舉大比之年,來南京參加科舉的士子都要選購一些高檔的摺扇,待科考結束時帶回,閒暇時在其上鈐印題詩作畫,或自行收藏,或饋贈親友。
因此,夫子廟三山街一帶集中了許多銷售金陵摺扇的店鋪,各種質地、規格、檔次的都有。金陵摺扇早在明代時就聞名遐邇。有竹製摺扇、絹宮扇和骨扇等。普通的以竹為扇骨,高檔的以檀香、桃絲、烏木為扇骨。制骨有水磨和模雕兩種。水磨之骨,滑潤如玉,光可照人,裱扇之紙謂之蘇面,行銷激廣。模雕者,能在兩大骨面上,雕刻蘇東坡赤壁賦全文,誠為精品,深受人們喜愛。既是驅暑實用品,又是藝術欣賞品。
真絲摺扇
安徽是真絲扇發源地,有四百多年歷史,在對真絲面料及印刷上採用了獨特的方式來處理,真絲扇用真絲綢緞面料製作而成,它不但可以用於觀賞收藏,也具有饋贈友人,之佳品。真絲扇的製作工藝複雜比紙張柔軟,凌娟光滑,製作起來工藝要求極高,扇骨用頭青天然高山楠竹製作,經過數次的打磨、刀工、平面處理等方式。面料處理先過漿下水,在烘烤陰乾,在做成型定位,在染色印刷在過漿風乾,然後折面定位,在做扇骨刻繪工藝,然後搭面成型,總計70餘道工藝流程,真絲扇是安徽傳承的手工藝製作工藝保留,真正純手工製作。真絲扇的外觀漂亮,工藝製作考究精細深受世界各國的青睞。
榮昌摺扇
榮昌摺扇起源於清初,由兩湖兩廣移民入川,摺扇生產工藝技術遂隨之傳入榮昌。摺扇生產自乾隆初發展迄今已有260餘年,是與蘇、杭齊名的中國三大名扇之一。
乾隆至道光時期,只有黃竹扇夾,扇心製成的硬青、皮底兩大類,同治年間才新增穿葉串子一大類。光緒至民國時期,採用楠竹扇夾,扇心和棕竹扇夾等優質材料後又增加全楠、正棕兩大類。建國後,在繼承上述五大類的基礎上,採用新材料、新工藝創製出全棕、香木、膠質、羽毛、綢面帶尾舞蹈、絹扇六大類,已發展為十一大類,三百四十多個花色,可謂花色繁多,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遠銷印度、泰國、緬甸等十多個國家和國內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光緒年間,單是縣城中就有扇鋪40多家,加工攤子戶100餘戶,最高年產量400萬把,除在本省銷售外,還遠銷雲南、貴州、陝西等省。從此,摺扇成為榮昌頗負盛名的特產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榮昌各廠家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材料,生產各種工藝摺扇、舞蹈綢扇、絹扇,書畫工藝掛扇、旅遊扇、廣告扇等十多類品種,中、高檔系列產品是:各式舞蹈綢扇、竹扇、金楠紙扇、竹節綢扇、雕刻綢扇、棕玉綢扇(含全棕)、壁掛宣紙裝飾大扇、壁掛綢裝飾大扇、壁掛雕刻裝飾大扇(以上均含書畫扇)等。其消費功能除具有摺扇的普通功能外,還普遍用於廣告載體、禮品贈送、紀念品發放、強身健體、文藝匯演、室內裝飾、藝術收藏等消費領域。
摺扇雖是日用小商品,但獨具收則摺疊,用則撒開,折撒自如,攜帶方便的特點。榮昌摺扇造型輕盈靈巧,線條外園內方,明快流暢;其選料考究,製作精細,工藝精湛,是實用與工藝相結合的日用佳品。由於品種齊全,花色繁多,高、中、低檔產品均有,可謂男女老少皆宜,雅俗共賞,深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
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加強榮昌摺扇的競爭力,各廠家通過合併、資產重組、技術改進,規模逐漸壯大。榮昌摺扇廠家的數量已從幾十家減少到十幾家,具有代表性的有重慶市榮昌摺扇廠、重慶榮昌華一扇廠,成為榮昌摺扇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