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細菌化石現代細菌分布極廣,無處不有。過去,只知中生代、新生代的沉積中,保存了小球菌(Micrococci)桿菌(Bacillus)化石。近10餘年,運用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生物化學技術,已在古生代和前寒武紀的沉積中,發現細菌化石。[1]

目錄

基本內容

美國石炭紀煤系的黃鐵礦中,發現了帶鞘的球衣細菌帶扭絲的嘉氏鐵桿菌化石蘇聯寒武紀 磷灰岩中,發現了球狀和杆狀鐵細菌化石;泥盆紀鋁土礦中,也發現了有絲狀群體的鐵細菌化石。加拿大東南部安大略,在距今20億年前的貢福林燧石中,發現傘細菌、星細菌和類似現代的多孢鐵細菌及球衣細菌等化石。傘細菌上部形如傘面,中部形如傘頂,下部為一泡狀體。這種細菌酷似英國威爾士地區土壤中的一種現代細菌。星細菌出現於 澳大利亞西部的達克克里克白雲岩中,早已絕滅。10年前,在非洲東南部的無花果樹群的燧石中(約31~32億年前),還發現杆狀的原始細菌,說明早在31~32億年前已有細菌存在。

有時可通過細菌化石的存在去推測當時的沉積環境和大氣的成分。例如,現存的一種細菌,可以生活在含有5~10克分子量的氨水裡,或含NH350%的大氣環境中,缺NH3則不能生存,此種細菌酷似上述的傘細菌,因而,人們可推測出,20億年前的貢福林燧石時期,原始大氣中富含NH3。

繭不僅可以保護髮育的卵或者幼蟲,還可以將化石保存億萬年。[2]

科學家們在一個大約2億到2.15億年前的水蛭卵囊的外壁中發現了25毫米長、呈淚滴形狀的菌落。這個三疊紀時期的遺蹟內核為馬蹄狀,看起來像是如今的鐘蟲屬之中的異類。這樣的菌類在之前的化石記錄中並沒有出現過。科學家們將報告發表在12月3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作為軟體的[[]]原核微生物,細菌一般不會被保存為化石。但是科學家們解釋稱,水蛭及其同屬的卵囊比較容易成為化石,因為卵囊外壁在無脊椎動物分泌富含蛋白質和糖類的黏液後會迅速變硬。像琥珀開始時是黏性,之後變硬一樣,微小的卵囊(由醫蛭產生)會先粘住微生物,在微生物分解之前快速變硬並將其保存住。

儘管之前的一些研究中曾描述過譬如孢子和微生物等被保存在卵囊中的小型化石,繭作為微生物化石的保存者,還是常常被古生物學家所忽略。可以預見,今後繭會成為細菌化石的重要來源。來源中國科學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