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的感觉
《终结的感觉》(The Sense of an Ending)是英国当代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中篇小说。朱利安·巴恩斯于2011年凭借《终结的感觉》赢得布克奖,并获大卫柯恩英国文学终身成就奖。
该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年届六旬的叙述人托尼追忆往事。第二部分中,当已经离婚的托尼得知初恋女友维罗妮卡的母亲留给自己五百块钱及艾德里安的日记之后,托尼开始了一场对于往事的追寻之旅。
目录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终结的感觉》讲述上世纪六十年代,高中生托尼有两个好友,三人爱读书也热衷于谈论性,常聚在一起调侃戏谑。后来博学睿智的艾德里安也加入了他们,他的加入让这个小圈子发生了悄然的改变。
成年后的托尼结婚又离婚,退休后他的生活平静无扰。然而,一份旧日女友母亲的遗嘱改变了他生活的轨迹,迫使他回首探寻当年的谜团。他发现,曾经笃信的回忆变得疑窦丛生,曾经温良无害的自己变得面目模糊。*[1]
人物介绍
托尼·韦伯斯特
托尼和中学时代的两位好友形成"铁三角",后来增加了艾德里安·芬恩。同学罗布森因女友怀孕自杀了,"铁三角"听到这个消息后,内心并没有太多的触动,他们只是关心:罗布森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会死;如果是谋杀,凶手是谁。中学毕业后,托尼到布里斯托读大学,交到了一个名为维罗妮卡的女朋友。在交往过程中,托尼一直非常自卑。自卑体现在他不敢在维罗妮卡面前说他喜欢的音乐,怕维罗妮卡认为那不够档次;还有在他去维罗妮卡家过周末时,总觉得自己被她父亲和哥哥看不起,因为她父亲从事着受人尊敬的职业--公务员,她哥哥成绩优异,是剑桥生。
在大学毕业的前一年,他收到了艾德里安的来信,希望托尼同意他与维罗妮卡交往。在托尼的回忆中,自己的回信十分温和,说了一些要对方小心的道德顾忌和祝福的话语。而实际上,那封信充满粗鄙之言,他希望从谩骂讽刺中得到快乐,保护自己不被伤害。大学毕业不久,托尼得知艾德里安自杀的消息,他揣测了艾德里安自杀的缘由,但始终没有去慰问艾德里安的父母或者是向维罗妮卡寄去一张卡片。这就是托尼在感情受挫后,受到了伤害,连曾经的朋友也不再关心,只是注重自己的生活。
退休后的托尼突然有一天收到了律师事务所的来信。原来是维尼亚卡母亲去世了,她立下遗嘱,要赠托尼五百英镑以及转交艾德里安的日记给托尼保管。在好奇驱使下,托尼展开了追寻真相之旅。四十年后的他,才认清了自己,并且开始审视自己过激的行为,以及在艾德里安自杀事件中应负的责任。这时,超我中的道德与良知占支配地位,托尼的性格也日趋成熟了。[2]
艾德里安·芬恩
艾德里安孤高冷漠,智慧超群,与"四人帮"里其他包括托尼在内的其他小伙伴的桀骜不驯,叛逆肤浅相比,艾德里安显得格格不入。不管是历史老师提问历史学家们都争论不休的话题还是和文学老师探讨深奥难懂的诗作时,博览群书通晓哲学的艾德里安的回答总是语惊四座。
艾德里安后来与莫妮卡的母亲发生不伦恋情,并怀上了私生子。在当时对性相当保守的社会风气中,这样的丑闻可想而知会带给当事人多大的压力。可以想象当年年幼的艾德里安陷入丑闻之中的茫然。罪恶感、绝望、无助侵蚀他仅有的存活下去的勇气,最好的朋友恶毒刻薄的来信很有可能就成了摧毁这个脆弱的少年仅有的意念的最后一根稻草。原来,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傲小男孩其实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男孩,会经历青春期的躁动,对性充满好奇,会犯错误,之后会自责甚至走上绝路。
维罗妮卡
维罗妮卡是个值得同情的悲情角色,两任男友都不堪依靠,并且后半生都生活在母亲不伦恋丑闻的阴影中。第一任男友托尼是个自卑,心胸狭隘,没有责任感的懦夫。他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卑,担心与条件优越的维罗妮卡相恋会受伤,所以不敢付出全部的情感,他对维罗妮卡的兴趣更多地停留在对性的好奇层面,所以与维罗妮卡终于发生性关系之后便抛弃了她。她的第二任男友艾德里安,智慧超群,性格稳重,深得长辈们的赞赏,两人的结合似乎是值得期待的。但在托尼四十年后对事实的重新追寻中才发现,艾德里安竟也背叛了维罗妮卡,与维罗妮卡的母亲发生不伦恋情,其母怀孕并生下残疾的私生子,也就是维罗妮卡年幼的弟弟,维罗妮卡生活在母亲性丑闻的阴影中,家境落魄,在母亲去世后,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多年后,托尼在对记忆的重新挖掘中,才意识到记忆中自己对维罗妮卡形象的扭曲,对她表示忏悔并真诚道歉。[3]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初读《终结的感觉》,读者或许会认为这是一本充满悬疑色彩的回忆之书,然而深入探索便可发现巴恩斯为读者呈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不同身份的读者都能从中挖掘出发人深省的主题。哲学家可以透过艾德里安的自杀思考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死亡对个体生命的意义。历史学家则可以从老亨特与艾德里安关于历史问题的辩论中获得启示,重新反思历史的责任感。就算对普通读者而言,也能从托尼的人生中反观自己是否也有被隐匿的记忆与历史。此外,小说中也不乏作者对文学与人生,与现实的看法:"真正的文学关涉人的心理、情感和社会现实,通过主人公的行为和反思得以展现;小说描写的是人物性格在时间长河中的发展历程。"然而小说与现实又有所不同,例如托尼在维罗妮卡家度假的第一晚,维罗妮卡并为对托尼表达任何关切,但同样的情境在小说里,情侣间在家长关门睡觉后"免不了要偷偷溜进彼此的房间来个热烈拥抱",这或许正是作者对小说能否反映现实的质疑。巴恩斯在这部小说中混杂了记忆、历史、文学、哲学、伦理、爱情、道德等多重主题,而没有哪一个主题处于中心地位,如此一来作品的意义便不断延拓,因此对小说内蕴的解读便成了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4]
艺术特色
在《终结的感觉》中,巴恩斯反复提及了某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表层文字之下的丰富象征内涵,但文本中大量的未定点与叙事空白则使象征变得含混不清,具有多重阐释的可能性。
手表是小说中不断映入读者眼帘的意象之一。在6段记忆碎片中,第一个便是"一只手的手腕内侧,闪闪发光",由此可见,手表在小说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在第一部分,托尼突出了一个关键细节:他与科林、亚历克斯常常"把手表表面戴在手腕内侧",作为同盟的象征。同时,叙述者又言及这么做"也许另有深意。它让时间感觉像是一个很个人,甚至是很私密的东西。"读到此处,读者不难明白手表对托尼来说象征着时间与记忆,再进一步说手表如同个人历史的见证者与监督者。托尼及其两位好友将手表戴在手腕内侧,就意味着对时间、历史的逃避,将真实记忆隐匿起来。随后,托尼在讲述大学二年级与维罗妮卡发生边缘性行为时,特别提及他摘下了手表,这就意味着托尼让手表这个时间的见证者在他们的恋爱中成了一个缺席的不在场,如此一来,这段记忆自然可以被随意编辑,删减,遗忘,从而使自己免于承担责任。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意象是河流。小说一开始叙述者提到了两条河流:"一条河逆流而上,奔涌岳腾,在手电筒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另一条河宽阔而灰暗,一阵狂风掩盖了河的流向"。根据后文,读者可以得知第一条河指的是赛文河,托尼曾与朋友们在午夜观赏赛文潮水,感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震撼。而另一条河流则无法在文中直接找到对应,但如若从整体上深入解读文本,联系小说的结尾,就能明白这条河极可能象征托尼的意识与记忆之流,亦或"喻指托尼自己的生命之河",是托尼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真自我,它处于黑暗广阔的无意识领地,而扰乱水面,掩盖河流流向的狂风就自然意指删改托尼记忆的非理性欲望与情感。但换个角度,这另一条河流又可"象征艾德里安的情感世界"。它的宽阔灰暗正如艾德里安给人的印象一样,朦胧虚幻,充满神秘色彩,让人捉摸不透。这些象征的运用增强了文本的张力,拓展了文本的容量,给予读者多重阐释文本的可能性,使读者真正参与了文本意义的建构。[4]
作品影响
《终结的感觉》这部小说在英国问世的最初两个月间,就已经创下近3万册的销售量。
《终结的感觉》获得了2011年的布克奖。布克奖评委会主席斯特拉·里明顿在颁奖典礼上称,《终结感》为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作品,认为它"具有英语文学经典作品的品质",是"一本写给21世纪的人类的书"。*[5]
作者简介
朱利安·巴恩斯(1946—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父母皆为法语教师,哥哥在牛津大学教授哲学,妻子帕特•凯伐纳是著名的文学经纪人。巴恩斯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参与《牛津英语辞典》的编纂工作,做过多年的文学编辑和评论家。
“聪明”是巴恩斯作品的一贯标识。八十年代他以突破性之作《福楼拜的鹦鹉》入围布克奖决选,跻身英国文坛一流作家之列。此后,获各大文学奖项无数,三进布克奖决选,并于2011年凭借《终结的感觉》赢得大奖,同年获大卫•柯恩英国文学终身成就奖。
巴恩斯也深得法国读者的好感,他是唯一一位同时获得法国梅第奇奖和费米娜奖的作家,并先后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学艺术骑士、军官、司令勋章,堪称在法国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之一。*[6]
参考资料
- ↑ 巴恩斯作品:终结的感觉 . 当当网. [14 四月 2020] (中文).
- ↑ 蒋昕怡. 终结历史 重审自我——论《终结的感觉》.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 (3): 169-171.
- ↑ 刘红. 《终结的感觉》中的记忆运作. 科教文汇. 2014, (23): 77-79.
- ↑ 4.0 4.1 李津. 从接受美学视角解读《终结的感觉》. 大众文艺. 2014, (21): 28-29.
- ↑ 张莉. 朱利安·巴恩斯:叩问存在的“佩涅洛佩” . 中国作家网. 2012年09月14日 [14 四月 2020] (中文).
- ↑ 终结的感觉 . d豆瓣读书. 2012年09月14日 [14 四月 202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