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體
經濟體 |
中文名: 經濟體 外文名: economy 類 別: 世界經濟、新興經濟 性 質: 社會經濟制度 |
經濟體(economy)是指對某個區域的經濟組成進行統稱和劃分。經濟體可以指一個地區,如中國台灣地區,或地區內的國家群體 ,如歐盟、東盟等。[1]
目錄
簡介
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以建立起來的基礎。
目前在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幾個主要經濟體為美國、歐盟、中國、日本因為中國等國家經濟發展迅速,所以這些經濟體之間的排名經常發生變動。而排名也是依據經濟體實際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來確定的。
經濟體內部出現經濟問題或困難時,常常採取統一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應對危機,共度時艱。例如歐盟,在希臘危機中的措施。
新興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的關係,近年來由G7+1演化成G20的過程也顯示了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合作與對話,而且新興經濟體 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合作將進一步加強,相互之間的協調也將會越來越順暢。二者之間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世界經濟的走向。當今世界是高度相互依賴,而且依賴程度仍在不斷加深的世界。新興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互動並非零和博弈,而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2011年8月17日報道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2014年美國經濟規模是17.4萬億美元,而中國的經濟規模則是17.6萬億美元,中國在2014年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世界經濟體是指多個國家為了達到優惠的貿易政策從而實現共同的經濟利益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而組建的經濟共同體或經濟合作團體。
目前全球比較知名而且規模較大的三大經濟體分別是歐洲聯盟(簡稱歐盟)、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
新興經濟
概念
定義
關於新興經濟體,目前並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英國《經濟學家》將新興經濟體分成兩個梯隊:第一梯隊為中國、巴西、印度和俄羅斯,也稱「金磚四國」;第二梯隊包括墨西哥、南非、波蘭、土耳其、埃及等「新鑽」國家。根據IMF公布的數據,2007年發達經濟體經 濟僅增長2.7%,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8%。印、俄、巴西GDP總量均超過萬億美元大關,晉升世界經濟12強,中國突破2萬億美元,居世界第四。中國、印度和俄羅斯3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一半。「新鑽」國家也有不俗表現,高盛公司預測,2025年墨西哥、印尼、土耳其、伊朗、越南等8國將躋身世界經濟前20強。
基於新興經濟的出色表現,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發達經濟體受金融危機困擾之際,新興經濟體正成為「世界經濟穩定的來源」。IMF預測,2008年儘管發達經濟體經濟表現更加疲軟,但由於新興經濟體的帶動,世界經濟仍有望增長4.1%。
實力表現
雖然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減緩,但專家分析,經過金融危機的衝擊,新興經濟體調整了經濟結構,增加了外匯儲備,改善了金融體制,抵禦風險的能力增強,世界經濟依然會繼續增長。
與此同時,南南合作也減少了新興經濟體對發達國家經濟的依賴。南方共同市場的形成、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也對世界的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保證。高盛全球經濟研究主管奧尼爾對新興經濟體寄予了厚望,他認為新興經濟體強大的內需足以完全抵消美國國內消費需求的大幅下降,並預計占全球GDP16%的「金磚四國」將幫助全球經濟維持3%至4%的增速。
在亞歐首腦會議前夕,法國總統薩科齊就聲明力邀中國、印度等五大新興經濟體參加於11月15日在華盛頓舉行的20國集團峰會,共同商討應對金融危機,這也看出新興經濟體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經濟學界認為,2010年很有可能是全球經濟復甦的一年,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將走在復甦的前端。在最新的一份對2010年經濟預測的報告中,IMF認為,發達國家經歷了2009年3.4%的經濟衰退後,今年的經濟增長僅有1.3%。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新興經濟體的高速 增長,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在2010年將達到5.1%,其中印度將達到6%,中國將達到9%。
渣打銀行也指出,2010年全球經濟增長有望達到2.7%,其中亞洲經濟增長將達到7.0%。這再次表明了全球經濟力量以及經濟平衡由西向東轉移的趨勢。
中國經濟
2010年7月,野村證券(Nomura Securities)首席亞洲經濟學家蘇帕曼(Rob Subbaraman)說,日本曾是推動亞洲其餘地方的動力;現在,潮流在轉向,中國正成為一種影響着包括日本在內亞洲其他地方的強大勢力。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種復興正在改變一切,從全球軍事及金融力量的均勢,到汽車怎樣設計,無所不包。從某些指標來看,中國的經濟總產出已經上升到僅次於美國的水平。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將凸顯「中央王國」在18世紀失去亞洲軍事、科技和文化強國地位過後一直未曾享有的一種輝煌。
中國的出口額、汽車購買量和鋼鐵產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它的全球影響力正在與日俱增。從美國底特律的汽車生產商,到巴西的鐵礦石生產商,它們的財富都取決於中國消費者和企業的支出。
財富的增加也帶來了政治上的影響力:來自中國的壓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在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贏得了更大的發言權。
2010年7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中 國官員首次指出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
目前中國的GDP應已超日本,因此,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毫無疑問。2010年年初,中國宣布2009年GDP總額達到4.985萬億美元。當 時各國媒體就猜測中國GDP今年必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二經濟體。儘管稍後日本公布的2009年GDP為5.068萬億美元,數字略高於中國。今 年中國經濟數據一直保持着11%以上的增幅,而日本只能望洋興嘆,強勁的經濟增長足以支撐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10年8月16日的數據顯示,日本第二季度GDP為1.288萬億美元,低於中國的1.339萬億美元。過去,中國曾在第四季度經濟產出超過日本。那是因為在最後一個季度,季節性因素會令中國經濟表現得更加活躍。現在,早在第二季度就超過日本,使中國全年產出勝過日本的預期更加強烈。
2000年前,按當時匯率計算,中國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2007年前,中國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三。相比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這麼多年,日本經濟停滯不前也已經20年。座次改變是水到渠成。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摩根大通駐紐約首席經濟學家Bruce Kasman評價,中國超越日本將是「全球經濟的一座里程碑」。相信其他經濟學家和普通人都會作如是想。
然而,中國的人均年產出不到4000美元,僅約為日本人均年產出的十分之一。與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比較,中國5萬億美元的經濟 規模只相當於後者總產出的三分之一,差距仍然很大。即便中國能保持當前的增長速度,也要花至少10年才能趕上美國。中國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於如何調整經濟增長結構,如何進一步提高全民福利上。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今天發布的「2015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在「最具創新力經濟體」排行中,高收入經濟體繼續占據壟斷地位,但中國在中等收入經濟體中脫穎而出,逐漸躋身「最具創新力經濟體」前列。
該報告指出,儘管高收入經濟體在本年度排行榜上占據壟斷地位,但作為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國的表現是個例外。中國的排名脫穎而出,名列第29位。中國創新表現已經非常接近於排名前25強的高收入經濟體,特別是在諸如人力資本開發和研發資金投入等方面。在創新質量方面,中國也得分很高,正在不斷拉開與其他中等收入經濟體的距離。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表示說:「對於處在各個發展階段的經濟體來說,創新在刺激經濟增長方面會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但這一前景不會自動實現。每個經濟體都必須找到最佳的政策組合,以調動經濟中內在的創新和創造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