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經濟網絡
圖片來自搜狐網

經濟網絡是以大中城市為依託,以經濟中心為核心,圍繞經濟活動,通過各生產要素的流動網和交通網,連結各類城鎮及其吸引範圍,組成一個點、線、面緊密聯繫的有機體。具有多層次性。[1]

目錄

簡介

按其區位大體分3層:第一層經濟中心所在地,稱核心網絡;第二層經濟中心的依託地區,稱內部網絡;第三層經濟中心的腹地,稱腹地網絡。

由來

在過去的十年裡,因特網帶來了一種新的經濟模式:用戶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卻幾乎無利以返。 網絡廣告,自從在2001-2002年停轉後,創造了空前絕後的影響(Google,從那以後改變了一切)。針對性的搜索和與內容相關的文本廣告-在1999年還很罕見-現在卻無處不在。公司-例如Google和Yahoo-都在想方設法的說服網絡用戶去下載「Toolbars」(工具欄,就像我們當年的」Viewbar」)來收集更多的用戶信息。這些信息-以及收集這些信息的公司-比以前更有價值。儘管如此,網絡用戶還是沒有一個有效的辦法來換回他們應得的等價報酬。[2]

YouTube在2006年十月被Google收購的資金高達16.5億美金。這個3個企業家一年之內發巨財的故事是一個很好的創業成功典範。但是那些最開始上傳他們視頻並且邀請朋友一起上傳的用戶呢?我們沒有關於他們的任何消息,因為他們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除了免費視頻儲存)。難道不是因為這些用戶的幫助,YouTube才成為一個價值上億的公司?這個網站的價值是無可厚非,而且那幾個企業家也值得稱讚,但是最終網站的成功來自於熱心的用戶。有很多視頻網站,即使不是YouTube,有可能其他一個網站也能占據他如今的地位,成為一個眾所皆知的品牌,並且以不可思議的高價被收購。 我們並不是為了批判YouTube(其實我們都很喜歡用它)。換個例子,最早使用Skype的用戶呢?那些最早下載Skype並且打電話給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朋友以及勸告他們家人使用的用戶呢?他們根本得不到2005年9月eBay收購Skype的26億美金的一分錢。然後,MySpace呢?那些上百萬的會員呢?他們從NewsCorp.以6億美金收購MySpace中又得到了什麼?其實,RupertMurdoch買下這個網站時最看重的是用戶。我們想要說的是網上有很多交際網站,但是沒有忠實的用戶,網站和其服務也就並沒有價值。可惜的是,這些創造價值的用戶並不能得到什麼回報。

我們還可以繼續講下去,可是故事的精要還是只有一點:用戶(以及用戶所帶來的信息)非常有價值。網絡世界的下一個潮流就是創造一個能讓用戶從中獲利的系統。我們將它叫做「經濟網絡「。其他人稱之為「國際網絡合作社區」,或者「用戶的Linux」。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想法,並且正在蔓延。

網絡特點

眾多的經濟主體、眾多的主體間貿易gij共同構建了網絡化的經濟系統,受各種基本性質Ci、gij等的制約,經濟網絡有其特定的性質。

「貿易」網絡化的必要性

相對有利條件原理及規模成本、偏好需要的不對稱等導致兩經濟主體間進行貿易的原因,同樣適用於多產品、多主體的情況,從而存在着眾多經濟主體間形成貿易網絡的「必要性」。現實情況也正如此,經濟系統中眾多不同經濟主體間進行着錯綜複雜的貿易,形成了網絡化的貿易體系。

貿易關係,或嚴格地說類貿易關係,實際上是經濟關係的全部內涵,因而貿易網絡就是經濟網絡,它的性質來源於(經濟主體Ci、其微觀環境χi、i與j間貿易連接gij)的性質。

地域範圍

經濟網絡的地域範圍大小完全由該網絡經濟中心的規模大小、經濟實力強弱和交通網的疏密所決定。經濟中心的規模越大,經濟實力越強,交通越發達,對周圍地區的經濟吸引力越大,輻射範圍越廣,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經濟網絡地域範圍越大。如中國,以經濟實力較強的廣州為中心組成的經濟網絡地帶,其範圍包括廣東、湖南、廣西和海南等省;而以經濟實力較弱、內陸交通又不發達的汕頭為中心組成的經濟網絡地帶只包括粵東地區。

歷史過程

可以說,自從出現了社會分工產品交換,經濟網絡就己形成,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也是經濟網絡在微觀上細化、在宏觀上擴張、在結構上複雜化的過程。每一次社會大分工都使經濟網絡實現一次質的飛躍。

迄今為止,經濟網絡的發展已經歷了幾大階段:

採集經濟社會

它是慢長的原始社會中人類的經濟方式:人們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生存資源,最大經濟網絡是部落,在部落內有簡單的分工,部落間少有經濟往來,偶有攻伐、搶掠。從地理空間來看,其時,整個人類社會分成眾多的分支。

農業經濟社會

基本上對應於政治上的奴隸、封建社會。農業(包括畜牧業)從採集經濟中分化出來,實現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人類開始了「生產」活動,不只是直接利用自然界的生存資源,而是經過自己的「生產過程」創造消費品。農業與採集業間專業化與分工的產生也就產生了兩大行業間的「貿易」,在此基礎上,經濟社會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並實現了巨大發展,產生了龐大的奴隸和封建帝國。

但是在較大程度上依賴於純自然資源(如土地、氣候)的農業經濟社會,仍無力克服自然地理成本的束縛,始終受到收益遞減規律的制約,經濟網絡基本上仍是地域性的。

工業經濟社會

基本上對應於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從農(牧)業中分離出來,完成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產生了工業、農業、採集業間的專業分工和「貿易」,人類社會獲得了空前的發展。

工業時代,人類克服了海洋等自然地理條件的時空障礙,連接成了全球化的一體經濟網絡。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使人類的生產擺脫了純自然資源的直接約束,可以人為地同時擴大所有生產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收益遞減規律,且受益於規模的收益遞增和相對有利條件規律。人類得以進行社會化大生產,貿易活動空前活躍,經濟網絡實現了全球化。

建立關鍵

建立經濟網絡的關鍵在於發展經濟聯繫,有縱向和橫向兩種。縱向經濟聯繫主要運用計劃機制合理布局和開發生產力;橫向經濟聯繫主要根據市場機制,進行生產力諸要素及經營活動的聯合與協作。經濟活動只有按照商品經濟運行的特點廣泛發展橫向經濟聯合,使縱向經濟聯繫與橫向經濟聯繫有機結合,才能建立起合理的經濟網絡。

性質

經濟網絡的性質

僅從相對有利條件原理出發,與完全專業化和分工相應的經濟網絡將是完全網絡,但是受各種貿易成本及一些經濟規律的制約,由貿易關係gij構建的經濟網絡遠不是完全網絡。其一、由自然地理環境、時空距離、運輸方式等決定的輸運成本的存在,使那些增益低於輸運成本的貿易失去意義,因而這些貿易gij實際上不會發生,相應的gij=0。

其二、來自於局域經濟主體的政治性貿易成本(壁壘成本)的存在,如:關稅,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專業化和貿易的有利之處,這樣一定的關稅體系會以其稅率水平為限,抑制貿易效用低於此限度的貿易行為的發生,相應的一些gij=0。

其三、由於有貿易潛力的經濟主體數量眾多,最優或較優貿易夥伴的形成需要付出信息成本,此成本的存在,使現實發生的貿易關係gij往往不是最優或較優的,或者貿易效用低於信息成本的貿易不能發生,這種情況將在質和量兩個方面減小經濟網絡的強度。

其四、在一定經濟條件下,如不能同時同比例增加經濟資源的投入,收益遞減和成本遞增的經濟規律,將抑制經濟主體專業化和分工的規模,使其不會達到完全的專業化,進而會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影響Ci,抑制貿易gij。

以上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現實的經濟網絡遠離完全網絡,而基本上呈樹型的非完全網絡,相應的網絡性質大致為:

ρ:在受各種成本約束明顯的地方或標度下,經濟網絡是樹型結構,因而ρ≈1/N;受各種因素制約不明顯的地方或標度下,經濟系統呈局域網結構,ρ≈1,如區域性自由貿易區內的兩兩自由貿易網絡。

T1:當一些約束強到使所有與i相關的貿易為0時,主體i將獨立於其他主體,如受到全面貿易制裁的國家,這時整個經濟網絡的分支數大於一,是非連通的。

T2:經濟網絡中存在各種級別的割點,它們是各種規模的經濟中心,如金融中心、貿易中心、信息中心等。

T3:經濟網絡雖然大致是樹型結構,但是,由於存在眾多的局域完全網絡,如北美自由貿易區、歐共體等,它又明顯地具有比樹大得多的網絡度,因而T3仍較大。

g(k):經濟網絡中各種經濟中心或說割點的k較大,而大多數小規模經濟主體的k較小,總體上由於經濟主體的規模、行業類型極其複雜,所以g(k)分布也很複雜。

時間對稱性質:經濟網絡中的Ci、χi、gij、ρ、Tn、g(k)等基本上都是時間不對稱的,即是時間的函數,使經濟網絡呈現複雜的演化性質。

網絡空間對稱性質:由於基本上是樹型的網絡結構,所以經濟網絡的Ci、gij、ρi等基本上是不對稱的,具有不同網絡地位的Ci攫取不同的網絡利益。

嵌入空間對稱性質:由於經濟網絡的嵌入空間——地球表層的自然地理、資源環境千差萬別,顯然子系統間嵌人空間性質不對稱,具體的不對稱情況主要由自然因素決定。

標度對稱性質:樹式結構具一定的標度對稱性質,因而Ci、gij等大致地在一定程度上標度對稱。

nbsp;非線性性質:在不同標度下交替着網式結構和樹式結構的經濟網絡,同時具有來自兩種結構方式的非線性性質,因而其非線性動力學機制和運動學現象都很豐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