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发热
经行发热 |
中医学名 :经行发热 西医疾病 :慢性盆腔炎等 其他名称 :经病发热 发病部位 :全身 疾病分类 :妇科 |
经行发热,中医病名。是指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周期性发热为主的病症,称“经行发热”,又称“经病发热”。若偶尔又一次经期发热,不属于此病范畴。本病与西医学的慢性盆腔炎、生殖器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感染有关。经行发热一般经后自然逐渐消退,如果病程日久,反复发病,甚至经后热度反而升高者,应根据其临床表现,作必要的检查,明确发热原因进行治疗。
目录
西医病名的关系
急慢性盆腔炎、盆腔结合病史,或宿有瘀血留滞子宫中,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发热为主症。但体温一般不超过38摄氏度,检查时可扪及包块压痛不适,血象分析正常或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本病与西医学的慢性盆腔炎、生殖器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感染有关。 [1]
病因
病机
1. 肝肾阴虚 素体阴血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耗血伤阴,致肝肾阴虚,阴虚生内热,经行之际,血注胞宫,营阴愈虚,虚阳浮越,以致经行发热。
2. 血气虚弱 禀赋素虚,或劳倦过度,或久病失养,血气不足,经行气随血泄,其气益虚,营卫阴阳失调,遂致低热不扬。
3. 瘀热壅阻 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或因经期产后外感内伤,瘀血留滞胞中,积瘀化热,经行之际,血海充盈,瘀热内郁,气血营卫失调,遂致经行发热。 [3]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发热见于经期或行经前后。
2.伴随月经周期而呈周期性发作2次以上。
病证鉴别
经期外感发热 行经前后或经期偶患感冒者,亦可有发热症状,但以外感表证为主,伴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与月经周期无关。而经行发热伴随月经而发生,无外感表证,经后热退。 [4]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应从气血营卫来辩证。经行或经后发热,热势不扬,动则汗多,经量多,舌质淡薄, 神疲肢软,少气懒言,以气血为主;经行或经后发热,腹痛,经色紫黯,挟有血块,舌黯或尖边有瘀点,以入血为主。以伴随月经来潮而周期性发热为辨证要点。 [5]
治疗原则
证治分类
肝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午后发热,五心烦热,咽干口燥,两颧潮红,经量少,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育阴清热。
代表方:蒿芩地丹四物汤。
方药: 青蒿、黄芩、地骨皮、牡丹皮、生地黄、川芎、当归、白芍。
血气虚弱证
主要证候: 经行或经后发热,热势不扬,动则汗多,经量多,舌质淡薄,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
治法:补益血气,甘温除热。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方药: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瘀热壅阻型
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发热,腹痛,经色紫黯,挟有血块,舌黯或尖边有瘀点,脉沉弦数。
治法:化瘀清热。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丹皮。
方药:桃仁、红花、赤芍、牛膝、柴胡、丹皮、枳壳、桔梗。 [6]
预后转归
经行发热一般经后自然逐渐消退,如果病程日久,反复发病,甚至经后热度反而升高者,应根据其临床表现,作必要的检查,明确发热原因进行治疗。
预防调护
1. 适寒温 经前及经期注意保暖,经期身体卫生能力差,应尽量避免受寒、淋雨、接触凉水等,以防血为寒湿所凝,导致月经病的发生。
2. 节饮食 经期不宜过食寒凉冰冷之物,以免经脉壅涩,血行受阻。
3. 调情志 经期情绪稳定,心境安和。
参考资料
-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
文献来源
- ↑ 经行发热39健康网
- ↑ 经行发热是怎么回事?39健康网
- ↑ 经行发热的病因病机都是什么医学教育网
- ↑ 经行发热的诊断医学教育网
- ↑ 经行发热的中医辨证论治医学教育网
- ↑ 经行发热怎样治疗?39健康网
- ↑ 经行发热应该如何预防?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