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
經驗(英語:Experience)是指人們在同客觀事物直接接觸的過程中通過感覺器官獲得的關於客觀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繫的[1]。認為,經驗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認識的開端。但經驗有待於深化,有待上升到理論。在日常生活中,亦指對感性經驗所進行的概括總結,或指直接接觸客觀事物的過程。
在一般概念包括了知識、技巧。是體驗或觀察某一事或某一事件後所獲得的心得並應用於後續作業。而這些以前獲取的知識技巧,對於工作或教授學問上,掌握相當重要的關鍵。事實上,現今各領域的專家大都是以可觀的經驗來評斷。尤其是宗教、教育、軍事、旅遊、體育和醫藥等等領域。這個名詞的起源,與實驗(experiment)概念的發展,緊密相關。
經驗不是真理,是不能一味套用的。
目錄
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其特點是在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時候,從狹隘的個人經驗出發,不是採取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而是採取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毛澤東曾明確指出經驗主義的要害在於輕視理論的指導作用,滿足於個人狹隘經驗,把局部經驗誤認為是普遍真理,到處生搬硬套,也否認。哲學中的也可稱為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Empiricism)一種認識論學說,認為人類知識起源於感覺,並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經驗主義誕生於古希臘。距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期間,它不斷地與另外兩種學說發生爭議:一種學說為,主張知識屬於與生俱來的本性之觀念;另一種學說為,主張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經驗觀察才提供了最確實的理論知識體系。然而,上述的爭議雖然從未中斷過,但它們之間的衝突卻時而激烈,時而緩和。
在西方,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認識的對象,是客觀世界的,即實體,因此需要依靠感覺經驗才能實現和完成這種認識[2]。他說過:「那引起感覺的東西是外在的。……要感覺,就必須有被感覺的東西。」這裡,亞里士多德以感覺乃至知識、認識依賴於外在客觀的信念表明了堅定一致的經驗主義主張和樸素淺顯的唯物主義傾向。
經驗它是個好東西,很好的東西。但是它也阻礙了一些東西。
視頻
經驗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新媒介時代的經驗危機,第一論文網,2015-9-17
- ↑ 經驗主義,道客巴巴,201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