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雪軒
絳雪軒
絳雪軒是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的漢族宮殿建築,是御花園中賞景休息之處,位於北京故宮御花園的東南,為一座小型殿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後依宮牆,座東面西,面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前接歇山卷棚頂抱廈3間,平面為"凸"字形。明間開門,次間、梢間為檻窗,上為福壽萬字支窗,下為大玻璃方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絳雪軒 | 建築時間 |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 |
位置 | 北京故宮御花園 | 性質 | 小型殿宇 |
地理位置
絳雪軒位於北京故宮御花園的東南,為一座小型殿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御花園中賞景休息之處。 軒內的匾額是乾隆皇帝的御書"視履考祥",來自《易經·履卦》:"視履考祥,其旋元吉"。下面的三組楹聯均出自乾隆皇帝,正堂有"東壁煥圖書,琳琅滿目;西清瞻典冊,經緯從心"。東壁、西清皆意貯藏書籍文物之所。右室楹聯為"樹和暖煦輕籠牖,花與香風併入簾 ",內室是"花初經雨紅猶淺,樹欲成蔭綠漸稠"。
絳雪軒後依東宮牆,坐東面西,面闊五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前接歇山卷棚頂抱廈三間,平面呈"凸"字形。明間開門,次間、梢間為檻窗,上為福壽萬字支窗,下為大玻璃方窗。該軒室外的油飾彩繪別具一格,即不用燦爛耀目的金線彩畫,也不施以鮮艷強烈的朱柱丹楹,而是一反常規,改用上下一色的斑竹紋油漆彩繪,門窗亦改用楠木本色不加油飾,梁、枋、柱、框像是包裹在青翠的綠竹中,整座建築給人以樸實淡雅之感,從而也給花園的這一景點(東南角)創造出一股輕鬆雅致的氣氛。
此軒門窗為楠木本色,不加油飾。柱、框、梁、枋皆飾斑竹紋彩畫,樸實淡雅。軒前的琉璃花壇制頗為精緻,壇內疊石為山,栽有牡丹等名貴花木。原來,軒前有海棠樹5株,每當花瓣飄落時,宛若雪花片片繽紛而降,遂名絳雪軒。晚清時,慈禧命從河南移來太平花,代替了古海棠。太平花葉片呈長橢圓形,邊緣有稀疏小齒,4枚白色花瓣,初夏開花,清香淡雅。花壇前豎立一遠古木質化石柱也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題詩句。絳雪軒位於御花園東南,後依宮牆,座東面西,面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前接歇山卷棚頂抱廈3間,平面為"凸"字形。明間開門,次間、梢間為檻窗,上為福壽萬字支窗,下為大玻璃方窗。門窗為楠木本色不加油飾,柱、框、梁、枋飾斑竹紋彩畫,樸實淡雅。
名稱更迭
軒前一座琉璃花壇製做得極為精細,體量、造型恰到好處,下部為五彩琉璃的須彌座,飾有行龍及纏枝西番蓮圖案,上部用翠綠色欄板、絳紫色望柱環繞,基座與欄板之間施用了一條漢白玉石的上枋,色彩對比強烈,卻又十分協調,為宮中花壇少有之傑作。壇內疊石為山,栽有牡丹等名貴花木。花壇前豎一遠古木質化石柱,鐵灰色,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題。 今軒前海棠或是梅花已無存,晚清時的庚子年(公元1900年),慈禧太后掌權時期,命花匠從河南開封移來瑞聖花(即太平花)植於軒前的方形琉璃花壇內,替代了銷聲匿跡的古海棠,有說法認為是借太平花的名稱祈望太平。雖然太平花謝落時,也如雪花紛飛,但已不是絳色了,也與軒名不相符了。
花壇中原植海棠樹五株,《國朝宮史》記:"亭之南為萬春亭,再南西向者為絳雪軒,軒前多植海棠。"《清宮述聞》載:"庭前古海棠數本,以此得名。"海棠初放顏色殷紅,花瓣飄落時色白如雪,宛若雪花片片繽紛而降,遂名絳雪軒。乾隆皇帝嘗與群臣吟詠於此,曾賦:"徠春何處歸來早,堆秀山前絳雪軒"。還有一說為絳雪軒前曾有五株梅樹,每當梅花盛開,隨風散舞,滿地就像是落滿了粉紅色的雪花,所以得名。"絳雪百年軒,五株峙禁園。"(出自《絳雪軒詩》),乾隆皇帝曾多次站在這裡觀賞盛開的梅花,並作詩讚美。無論是海棠還是梅花,當年絳雪軒的美景總是迷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