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統萬城遺址

中文名;統萬城

地理位置;榆林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子村

建城時間;公元413年

地位;古大夏國都城

所屬城市;陝西·榆林

創建時代;北朝

創建首領;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

統萬城位於陝西榆林靖邊縣城北58公里處的紅墩界鄉白城則村,為匈奴人的都城遺址,因其城牆為白色,當地人稱白城子。又因系赫連勃勃所建,故又稱為赫連城。

東晉時南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都城遺址,也是匈奴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的一座都城遺址,是中國北方較早的都城, 已有近1600年歷史。統萬城始建於公元413年,竣工於公元418年,由漢奢延城改築而成。後來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燾一統北方期間,統萬城被攻克,從此設置為統萬軍鎮。

統萬城整個城池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分東城和西城。東城周長2566米,西城周長2470米,遺址全部為夯土建築遺存。西城為當時的內城,四面各開一門,城垣外側建馬面,四隅角樓的台基用加寬作法。城內中部偏南有一長方形宮殿建築台基,附近出土有花紋方磚。郭城南北垣情況不詳,東西垣相距5千米,但遺蹟遺物很少。憑藉其文化特質,統萬城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和人文旅遊價值。[1]

統萬城遺址的發現,對於研究十六國時期的文化以及當地的生態環境變遷,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1992年統萬城遺址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統萬城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目錄

城址歷史

①西漢奢延故城

據《水經注》記載,統萬城是在西漢奢延城基礎上或其近旁建造起來的。可由城內出土的兩方漢印--《駙馬都尉》和《西部尉印》得到證明。奢延城的規模布局現已無從考據。

②十六國時期大夏國都

公元407年,匈奴族鐵弗部的赫連勃勃鄂爾多斯為根據地建立了大夏國。據《魏書·鐵弗劉虎傳》、《晉書·赫連勃勃載記》等記載,公元413年赫連勃勃以叱干阿利為將作大匠,發嶺北夷夏十萬人於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建都城,明曰"統萬"。勃勃自言:"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阿利性尤工巧,然殘忍刻暴,乃蒸土築城,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並築之"。統萬城的營建歷時六年之久。統萬城建成後,曾由秘書監胡義周執筆作贊文一篇,贊文中說建好的統萬城是"高隅隱曰,崇墉際雲,石郭天池,周綿千里",城裡"華林靈沼,重台秘室,通房連閣,馳道苑園"。此時的統萬城無論在規模、布局及建造方法等方面,均體現出統萬城在地理位置及戰略地位上的重要性。這一時期的統萬城達到空前繁榮。

③大夏國滅亡——北宋時期的統萬城

公元427年(北魏始光四年)魏軍攻克統萬城,公元431年魏滅大夏。公元433年置統萬鎮,因其地水草豐美,用為牧地。公元487年置夏州,以統萬城為夏州治所,據《水經注》記載,此時的統萬城"雉堞雖久,崇墉若新"。說明該城保存的還相當完整。

隋時統萬城屬朔方郡管轄,為朔方郡治所。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朔方郡將梁師都反叛,據統萬城稱帝,國號梁,建元永隆。

公元628年(唐貞觀二年)唐軍平定梁師都,以其地復為夏州,統萬城為夏州治所。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改夏州為朔方郡,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復為夏州。

五代時期,夏州為党項族李氏割據,其間也經有戰亂,但統萬城在軍事及交通上仍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北宋初年,統萬城為西夏人所據,割夏州,其後,宋與西夏互為攻占。公元994年(淳化五年),宋軍攻占夏州,宋太宗下令遷民毀城。統萬城頭道城(即外廓城)城垣,即毀圮於此時。據遺存現狀及史料記載推測,這一階段統萬城應無大規模的建設活動,形制、規模仍基本保持了大夏國都時的景況。[2]

城址規模

統萬城城址由外廓城和內城組成,內城又分為東城和西城兩部分,由東向西依次為外廊城、東城和西城。外廊城平面呈長方形,周長約4700米。東西城中間由一道牆分開,東城周長為2566米,西城周長2470米,東西城的四隅都有突出城外的平面呈長方形或正方形墩台,皆高於城垣,西南隅墩台高達40餘米,仍存城垣高出地面約1-10米。

統萬城是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唯一早期北方少數民族王國都城遺址。遺址白色牆體,林立的馬面,高聳的角樓,獨特的"祟台秘室"結構和雄偉的宮殿樓觀遺址,清晰地勾引出這座以"一統天下,君臨萬邦"之意而命名的大夏國都城的輪廓和規模 。(圖冊資料來源 )

城址遺存

統萬城遺址全部為夯土建築遺存,位於無定河台地之上。城市的基本格局仍舊保留。部分城垣、城門、馬面及角樓遺存清晰可辨,城內主要建築、道路均已無存,僅遺留下高大的夯土台基。根據航空影像分析,仍可看出城西北角的護城河及城內開渠引水的痕跡。


已發掘的統萬城還可以看出內城和二道城的痕跡。二道城有506米長的城址,南面及西北角都保存比較好。內城南北長527.1米,東西長608.9米,略成方形。內外城都是用灰青色的白土所築成,板築清晰可數,很堅實。城壁遺址的高度,從1.6米至10米不等,寬度從0.07米至0.19米不等。城址一周和城連接的墩台也很多,共計東面11座,西面8座,北面6座,南面11座。

僅西面幾座很突出,距城壁稍遠,高約8米,板築每隔十層至十三層即有椽孔一排,東南角的墩台高約7米,唯有西北角的墩台又高又大,高約20米,板築每隔十層至十八層不等即有平列椽孔一排,上下共有椽孔十層,椽孔中間有木椽頭尚未全朽,似乎就是何炳勛所指的"飛檐八層,插椽孔穴,層層可數。"墩的中部有一窯洞穿透,似為後代所開。僅就城牆構築的堅實和繞城墩台的眾多,可以想見當時的防禦設備是很好的。

城內中部稍偏西南,有一座土墩,高約10米,久經風雨剝蝕,形狀已不規則,但板築仍很清楚。每層厚0.16米,自下至上,有椽孔成方形;大小不一。每孔平行距離約2米,上下每隔板築2l層,即有椽孔一排。

城的東南面下半段有豎形槽兩道,似為建築嵌柱之用。這一土墩的周圍,多堆瓦礫,時有花方磚、大瓦、銅幣等古物發現,似為當時宮殿的建築中心。

統萬城自北宋初年下詔被毀,逐漸廢棄已一千餘年,遺存的破壞主要體現在自然的破壞、惡劣的自然環境所造成的風雨流沙侵蝕、地震造成的裂隙斷裂,以及村民在城牆上挖鑿窯洞、取土,在城內開墾農田、放養牲畜,還有遊人及當地居民隨意攀登、踩踏城牆等方面。

在統萬城遺址東城,鑽探發現一組東西寬96米、南北48米的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從位置看,應是東城的主體建築之一,如今只剩下夯土建築基址。在其南78米還有一組寬55米、長25米的建築,這兩組應是前後院落關係。

據了解,部分建築基址已發掘完畢,中心夯土台面積755平方米,東南部夯土厚度達兩米。南面有兩個斜坡漫道,北面和東西兩面各有一斜坡漫道。南北中心夯土台外有"U"形夯土帶,與中心夯土台相隔2.2米-2.6米,中間形成凹槽,凹槽內發現近40個柱洞"虎落"。

邢福來說,該建築甚至是整個統萬城的東城,修建的年代應介於晚唐至五代之間,"這裡可能是西夏建立者李元昊的祖先拓跋思恭及其繼任者曾經活動過的地方。"

2015年10月陝西省考古人員在榆林靖邊統萬城遺址發掘出土兩處大型的夯土台遺蹟,依據形制和位置判斷,兩處遺蹟很可能是1600年前,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都城的祭祀場所。

防禦系統

"馬面"是城牆每隔一定距離突出的矩形墩台。2013年,陝西考古工作者在統萬城西城南垣的部分馬面、城垣外,發現了近40個密集排列的柱洞,城牆前還發現了鋪設在地上、用於扎戰馬馬蹄的"鐵蒺藜",每個鐵蒺藜由4根鐵刺組成,一頭向上。這種鐵蒺藜可以預防敵人接近城牆。

負責發掘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邢福來副研究員介紹說,這些密集排列的柱洞,就是《漢書·晁錯傳》中記載的"虎落"留下的遺蹟。"虎落"指的是籬落、藩籬,用以遮護城邑或營寨的竹籬。統萬城遺址發現的"虎落"柱洞裡面,原先插滿了削尖的木樁或者竹子,以此防禦敵人進攻。據介紹,有了這種"虎落",敵人的步兵、騎兵就不能直接到達城牆,守城人可以站在12米的馬面上,利用城牆和馬面,居高臨下從三面攻擊入侵之敵,配屬的武器包括弓弩和礌石(即石頭)。

考古發掘表明,這些"虎落",與夯土城垣、馬面、垛台、護城壕、鐵蒺藜等,共同築起了統萬城的第三道立體防禦體系。

第一道是河流,由紅柳河、納林河夾道形成三角台地,兩面臨河,統萬城坐落其中;第二道是外郭城,是外圍的一道城牆。"這種城防體系的設置,很像唐長安城。"專家說,有了這三道防禦體系,統萬城更加堅固,在當時已經是黃河"幾"字區域內最堅固的城池,代表了當時城市防禦的最高水準。

城址意義

統萬城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生態環境意義重大,具有重要的考古文物價值、建築藝術價值、科學研究價值和旅遊價值:

統萬城繁華了五百多年,歷史文化信息豐富,反映了匈奴民族和古城的興衰,體現了中國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及其遊牧文化與中原漢族及其農耕文化的交融;作為陝西省和全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萬城內珍貴文物眾多,是研究匈奴民族等多方面科學研究的重要文物資料,具有重大的考古意義;統萬城建築形式獨特,用三合土築城並修築馬面,高大的多層懸挑式角樓,利用馬面空間作戰備倉庫,在建築築城史上具有重大價值;統萬城是沙漠歷史地理考察的典型例證,它的興衰反映了當地人地關係的變化和生態環境的變遷,揭示了人類活動對脆弱生態環境的巨大影響,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是城址周圍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統萬城是研究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匈奴民族)、古代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城市、建築藝術以及生態環境變遷等方面的基地,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統萬城是一座歷史文化紀念碑,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蘊,它可以讓人們體味它歷史的輝煌與現實的悲涼,可以滿足遊客覓奇獵古、回歸歷史、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同時也是古代文化歷史、建築藝術、環境變遷、民族史等方面的科研教學考古的旅遊勝地。

總之,統萬城具有重大的現代意義與價值,具有很高的旅遊開發利用價值。通過科學地規劃與開發,可以把它逐步發展成為一個具有旅遊、科研、教學、沙產業綜合開發等多種功能的示範區。

城址保護

制定規劃

匈奴留下的唯一都城統萬城遺址保護走上制度化。2013年10月陝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審議並通過統萬城遺址編制規劃,意味着統萬城遺址的保護利用從此走上制度化道路。

預備申遺

1996年,該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列入國家100處重要大遺址;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陝西省、榆林市及靖邊縣縣委、縣政府對統萬城申遺工作高度重視,並推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另外,國家文物局已將統萬城遺址列入"十五"期間的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中國世界遺產中心也將統萬城遺址列入了世界遺產預備清單。

建設遺址公園

西安"匈奴故都"統萬城國家遺址公園建設項目於2014年11月9日在陝西省靖邊縣啟動。圍繞文物保護、文化展示、旅遊觀光、生態涵養、城鄉統籌等功能業態,其核心工程是建設一座兼顧文物保護和展示的地下博物館。

根據規劃,統萬城國家遺址公園建設工作將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打造國家5A級旅遊景區為目標,重點突出統萬城遺址"唯一性、至高性"的特點。在建設過程中,將嚴格秉承"輕建設、重保護"的原則。

城址位置

經本人勘測,統萬城遺址坐標為東經108.850201°,北緯37.998007°,直線距離靖邊縣城中心人民路和長城路轉盤45.08km,原文引述內容有錯。城址位於無定河河邊,位于靖邊縣白城則村西北2km處,隔河與白城則村相望。沿無定河向西6.5km處為巴圖灣水庫(屬內蒙古),該遺址位於陝西和內蒙古交界處。

相關視頻

陝西榆林統萬城遺址,是中國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

參考資料

  1. 陝西靖邊統萬城遺址歷史簡介 , 旅泊網 2020-05-22
  2. 統萬城遺址 , v 篇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