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維也納會議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本名 維也納會議

活動時間 1814年9月18日

—1815年6月9日

地 點 奧地利維也納

性 質 歐洲列強的外交會議

會議內容 恢復歐洲封建秩序

提議者

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

目 的 重劃拿破崙戰敗後

的歐洲政治地圖

重要戰役 滑鐵盧戰役萊比錫戰役

仲裁原則 正統原則,補償原則,

勢力均衡原則,圍堵法國原則

存在問題 犧牲小國利益,

保持大國均勢

旗幟和原則 復辟、正統主義、

均勢和補償

主要參與國 英國俄羅斯帝國

奧地利帝國普魯士王國

維也納會議:是從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間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一次歐洲各國的外交會議。這次會議由奧地利政治家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提議和組織,除奧斯曼帝國外,所有歐洲國家都派了代表。這是近代史上一次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會議。 [1]

目錄

簡介

會議目標是處理拿破崙戰敗後的歐洲政治地圖。會議的主要內容是恢復拿破崙戰爭時期被推翻的各國舊王朝及歐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戰勝國重新分割歐洲的領土和領地,相互制衡並保持和平。 會議由梅特涅代表奧地利表現出參與同盟國的願望來促使同盟國開出與拿破崙進行和平談判的基礎性條件;同時,梅特涅又通過威脅拿破崙奧地利要加入同盟國一方來說服拿破崙同意進行和談。

會議確立了俄、奧、普、英四國支配歐洲的國際政治秩序,史稱維也納體系,是繼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之後的又一個國際體系,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瓦解,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取而代之

歷史背景

1815年3月,會議因拿破崙從厄爾巴島重返巴黎而中斷。在1815年3月20日拿破崙重返巴黎到同年6月28日路易十八復辟的百日王朝期間,維也納的代表們等待着戰爭的結果。

3月13日,拿破崙重返巴黎前六天,維也納會議將拿破崙定義為歹徒。四天後英、俄、奧、普四國聯盟組織了一支15萬人的軍隊來結束拿破崙的統治。

拿破崙一開始試圖與盟軍中的一方或對方談判讓他們不要入侵法國,但這個談判失敗後他知道他的希望在於在盟軍組成一支強大的軍隊前首先攻擊盟軍。假如他能夠在援軍到達前消滅位於比利時的盟軍的話,他也許可以將英國逐出歐洲大陸,然後擊敗普魯士。他過去已經多次成功地使用過這個戰略了。

6月18日的滑鐵盧戰役粉碎了拿破崙的希望。獲勝的盟軍一直追擊到巴黎,路易十八再次復辟。拿破崙被流放到南大西洋上的聖赫勒拿島上。

雖然拿破崙在會議期間重回法國但會議還是繼續進行。會議決議於滑鐵盧戰役前九天被簽署。技術上來說,維也納會議實際上從未召開,因為實際上沒有召開過任何真正的大會,所有討論都是在各個列強之間的非正式會晤中進行的。

會議討論了整個歐洲在拿破崙戰爭後的形勢問題。沒有討論的是與法國的和平問題,這個問題在會議召開前數月(1814年5月30日)就已經在法國和反法同盟的《第一次巴黎和約》(即《法、奧、俄、英和普和平條約》)中簽署了。

2022年3月27日,歐盟對外行動署副秘書長莫拉同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副外長兼伊朗伊核協議維也納會談代表團團長巴蓋里舉行會晤。雙方就維也納會談中旨在美國解除對伊制裁的最新談判進展交換了意見,並就剩餘分歧議題進行了討論。

與會人員

英國的代表先是外交大臣卡斯爾雷子爵(Viscount Castlereagh),1815年2月後是威靈頓公爵,最後一周中威靈頓離開去與拿破崙作戰,則又回歸卡斯爾雷代表。 奧地利的代表是其外相梅特涅(Metternich)和他的副外相威森貝格伯爵。

普魯士的代表是首相卡爾·奧古斯特·馮·哈登堡親王以及外交家和學者威廉·馮·洪堡。法王路易十八的代表是塔列朗(Talleyrand)。 俄羅斯的代表名義上是其外長卡爾·內色羅德,但實際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本人大多數時間在場。

一開始四個戰勝國打算不讓法國參加他們的內部交涉,但塔列朗很巧妙地在會議的第一個星期將自己插入了他們的內部交談。

會議的大多數問題都是在這五個列強之間解決的。在一些問題中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的代表參加,在德國問題中漢諾威、巴伐利亞和符騰堡的代表參加。由於大多數代表在大多數時間裡無所事事,會議的東道主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於是舉辦了許多娛樂活動來消遣這些代表。

參考來源

  1. 維也納會議,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