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綜合國力

來自 今日頭條網 的圖片

綜合國力 是衡量一個國家基本國情和基本資源最重要的指標, 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資源等實力的綜合性指標。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綜合國力 [1]

外文名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適用範圍 每個國家

分類 綜合指標

簡介

在當代國際競爭中,一個國家的強弱,不僅決定於軍事力量、經濟力量或某一單方面的力量,更主要的取決於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是指一個主權國家賴以生存與發展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及國際影響力的合力。綜合國力的內涵非常豐富,它的構成要素中既包含自然的,也包含社會的;既包含物質的,也包含精神的;既包含實力,也包含潛力以及由潛力轉化為實力的機制,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國防、外交、資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機關聯、相互作用的綜合體。

由於綜合國力是一個系統的概念,所以應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對其進行理解、分析和界定。綜合國力不是其構成要素的簡單加和,而是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作用所構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徵和一定運行規律的系統的整體功能,其功能的狀況或水平不僅決定於其構成要素的各要素的狀況或水平,更決定於其構成要素之間的結構比例及其耦合機制。因此,綜合國力水平既可以有大於其構成要素之和的功能;同時也有小於其構成要素之和的可能。顯然,我們應當追求前者而避免後者。

綜合國力是一種系統的和動態的綜合力量,是在系統與外部的交流和系統本身的運動過程中形成的。綜合國力不僅是國家間競爭和互相影響的力量,還表現為對人類社會總體的貢獻能力。每個國家作為人類社會總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發展和進步都直接表現為對人類社會的貢獻。

綜合國力有潛在綜合國力與現實綜合國力之分。現實綜合國力是指構成綜合國力各要素已經具備的實力和各要素之間有機組合所顯示出的整體實力。潛在綜合國力是指隨着經濟增長、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由於某些要素實力增長,非物質要素水平與狀況改善以及系統結構的變化致使整個要素系統組合功能增強的潛在能力。潛在綜合國力測定實際上是對未來綜合國力發展趨勢的預測。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水平在某一特定時點上不決定於其國家戰略的變化,但是其國家戰略的制定則必須以其綜合國力為基礎,並以提升其綜合國力為目標。

總之,綜合國力是以國家為整體表現出來的維護和獲取國家利益的力量,它包括了所有直接和間接獲取國家利益的一切因素。綜合國力的概念呈現出綜合性和概括性、戰略性和強制性、科學性。

結構

綜合國力的結構非常複雜,既包括把本國內部事情做好的「內在能力」(即生存力和發展力),也包括本國在國際事務中影響和控制別國的「外在能力」;既包括軍事、經濟、科技等方面發展的「硬實力」,也包括一個國家思想的吸引力或是確立某種程度上能體現別國意願的政治導向能力的「軟實力」;既包括先天性的國家資源稟賦(即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等稟賦),也包括後天通過努力獲得的能力(即技術、經濟、軍事等方面的能力)。

對於綜合國力的具體構成要素,漢斯•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認為,構成國力的要素有地理條件、自然資源、工業能力、軍事準備、人口、民族性格、國民士氣、外交質量和政府質量9項。克萊因主張一個國家的國力主要由基本實體、經濟能力、軍事能力、戰略目標和國家戰略等5個要素構成。日本經濟企劃廳綜合計劃局研究認為,綜合國力包括經濟實力、科學技術實力、金融實力、財政實力、對外活動的積極性以及在國際社會中的活動能力、地理、人口、資源、防衛實力、國民意志、友好同盟關係、軍事實力、戰略物資和技術、外交能力等,主要強調經濟實力和對外關係兩個因素。黃碩風認為,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主要有政治力、經濟力、科技力、國防力、文教力、外交力和資源力7個方面。王誦芬等認為綜合國力包括資源、經濟活動能力、對外經濟活動能力、科技能力、社會發展程度、軍事能力、政府調控能力和外交能力8個方面。

近期學術界對於國力的研究多集中在制度和政治體系的研究,關於國力的具體構成要素研究較少。蘭德公司的研究認為,可以從3個層面進行理解國力:一是形成力的資源,二是力的形成過程,三是力的外在顯示。據阿史利(Ashey J.Tellis)等人的分析,國力的資源來源於技術、企業、資本等,國力的形成過程在於政府業績,而國力最終的表現在於軍事力。約瑟夫•奈認為,可以從擁有獲得想要結果的資源力上看國力,也可以從影響他人的行為方式上看國力,包括武力脅迫、經濟收買或用自己的魅力吸引別人實現自己的想法。

這裡借鑑近期關於綜合國力的研究成果認為,把綜合國力當做一個生產系統考慮可以更好地理解綜合國力的結構。從國力生產過程上看,國力結構包括國力資源、政府的調控能力和外在顯示的國力。國力資源是國家力量形成的基礎,依據波特(Michael E.Porter)的生產要素理論,構成現代國力的主要資源有技術、人力資本、資本資源、信息基礎設施、自然資源5 類。在現代經濟中,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社會組織創新都取決於科技水平,尤其是信息技術革命的深入,科技是綜合國力構成中先導性的要素。科技領先靠的是卓越的人才,專業化的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除了人力資本資源,一國的發展必須擁有一定的資本資源,健康、高效和有序的資本市場不僅能夠給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也會刺激產業結構的升級。基礎設施作為公共物品,其供給的規模和效率對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瓶頸」 衝破作用是無疑的,包括計算機、電話、因特網之類的現代基礎設施正在改變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使市場化程度得到加強,已成為國力資源的核心組成部分。自然資源是一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先決條件,雖然其作用已逐漸被其他資源所替代,但是由於其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在國力中的地位仍然不可忽視

在綜合國力生產系統中,國力資源是國力生產的必要條件,政府的作用非常關鍵,它是國力的最主要組織者,在國力生產中具有以下功能:第一,提供國內各項資源有效轉化為國力資源的條件,合理規劃和管理,保護各項建設的成就,如為人力資本的建設和保護進行公共教育、公共衛生方面的投資與管理,提供支持經濟增長的良好宏觀環境等等。第二,政府根據現有的國家力量與國際環境,選擇適合的外交政策和目標,積極參與國際制度方面的建設,保護本國的國家利益,使之在國家外交力、政治力等方面取得成功。第三,政府是國家軍事力量的組織生產者。

從國家間相互作用的方式上看,國力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即經濟力、軍事力和外交力。經濟力是綜合國力最重要的表現,它不僅是國力系統中其他力量的基礎,通過經濟購買或援助等經濟支付方式影響或控制他國,也是對外交往中的重要方式。國家通過一定的外交策略,在國際社會中積極參與有利於本國發展的國際制度的建設,對他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與感召力,也是國力重要的顯示。儘管現在軍事力相對歷史上的重要性有所減弱,國家與國家之間被多重的政治和社會關係聯繫着,但是軍事力在國際關係中還是最重要的,在國際政治領域,軍事力仍然是國家間爭端的最終「裁判」,威懾制止戰爭和控制戰爭的能力,仍依靠國家的軍事實力,軍事力依然是一國威力的明顯尺度。

總體看來,綜合國力是一個包含眾多複雜子系統的大系統。一國經濟力的強大需要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資,關鍵在於技術進步以及在全球創新系統中對領先產業的占有,而獲得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根本在於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政府支持技術創新、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政策、法規和制度則是創新的根本性條件。軍事力的獲得以經濟力為基礎,同時政府是國家軍力的組織生產者,人才素質、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等對軍事力的生產影響也是無須多述的。而一國的教育力、科技力、政治力、外交力和軍事力等本身也都是非常複雜的獨立系統,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一方面,這些力與力之間互相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網狀結構,獨自或交迭地對外發揮着各自的影響力,所以綜合國力不是多種力量的簡單加總,而是多種力量有機組合的一個系統;另一方面,儘管國力系統中的各個方面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但它們之間並沒有必然的相關關係,如一國經濟力強大並不代表外交力也一定強大,所以考察一國的國力,總體上考察很重要,結構是否均衡也非常重要。

指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所的《社會指標》課題組,建立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結構、人口素質、生活質量等四個部分的指標體系,分解為16項指標包括: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農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出口總額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非農業就業人口占就業人口的比重;

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以上各項為社會結構);

中學生占12—17歲年齡人口的比重;

大學生占20 —24歲年齡人口的比重;

人口自然增長率;

平均預期壽命;

嬰兒死亡率(8—12項為人口素質);

平均多少人有一個醫生;

平均每人每天攝取的熱量;

通貨膨脹率;

人均能源消耗量。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