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翅鸭
绿翅鸭(学名:Anas crecca) [1]是小型鸭类,体长37厘米,体重约0.5千克。嘴脚均为黑色。雄鸟头至颈部深栗色,头顶两侧从眼开始有一条宽阔的绿色带斑一直延伸至颈侧,尾下覆羽黑色,两侧各有一黄色三角形斑,在水中游泳时,极为醒目。飞翔时,雌雄鸭翅上具有金属光泽的翠绿色翼镜和翼镜前后缘的白边,亦非常醒目。跗鳞盾片状;雄体气管有不对称的膨大部;两者鸣声不同,通常羽衣及行为亦异;配偶关系及家庭生活维持时间短;一年换羽2次;雄体常换“蚀羽”及鲜艳的婚羽各1次;幼雏的绒羽有明显花纹;雌体有“逗引”表演。广泛分布于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
目录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征
绿翅鸭雄鸟繁殖羽头和颈深栗色,自眼周往后有一宽阔的具有光泽的绿色带斑,经耳区向下与另一侧的相连于后颈基部。自嘴角至眼有一窄的浅棕白色细纹在眼前分别向眼后绿色带斑上下缘延伸,在头侧栗色和绿色之间形成一条醒目的分界线。上背、两肩的大部分和两胁均为黑白相间的虫蠹状细斑;下背和腰暗褐色,羽缘较淡;尾上覆羽黑褐色,具浅棕色羽缘;尾羽亦为黑褐色,但较为深暗;肩羽外侧乳白色或淡黄色,外翈具绒黑色羽缘;两翅表面大都为暗灰褐色;大覆羽具浅棕色或白色端斑;次级飞羽外侧数枚外翈绒黑色,内侧数枚外翈为金属翠绿色,在翅上形成显著的绿色翼镜;最内一枚外翈灰白色,具宽阔的绒黑色边缘;次级飞羽具白色或灰白色端斑,与大覆羽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两道明显的白色带,分别位于翼镜的前后缘。
下体棕白色,胸部满杂以黑色小圆点,两胁具黑白相间的虫蠹状细斑,下腹亦微具暗褐色虫蠢状细斑;尾下覆羽两侧前端为绒黑色,后部为乳黄色,中央尾下覆羽绒黑色。非繁殖羽似雌鸟,但翼镜前缘白色部分较宽。雌鸟上体暗褐色,具棕色或棕白色羽缘;下体白色或棕白色,杂以褐色斑点;下腹和两胁具暗褐色斑点。翼镜较雄鸟为小,尾下覆羽白色,具黑色羽轴纹。虹膜淡褐色,嘴黑色,跗跖棕褐色。大小量度:体重♂205-380g,♀238-398g;体长♂338-470mm,♀306-440mm;嘴峰♂31-39mm,♀32-38mm;翼♂163-195mm,♀160-187mm;尾♂70-90mm,♀65-95mm;跗跖♂27-39mm,♀25-35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开阔、水生植物茂盛且少干扰的中小型湖泊和各种水塘中,非繁殖期栖息在开阔的大型湖泊、江河、河口、港湾、沙洲、沼泽和沿海地带。
生活习性
迁徙
每年3月初开始从中国南方越冬地北迁,3月中下旬到4月中旬大量出现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迁徙时常成40-50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飞行疾速,排成一条线或 ‘V’字形,两翅鼓动甚快,发出‘呼呼’的鼓翼声。秋季迁徙开始于9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到达长江流域,10月初到达广东沿海一带。迁徙高峰期在9月末至10月末,少数个体留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越冬。
习性
喜集群,特别是迁徙季节和冬季,常集成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活动。飞行疾速、敏捷有力,两翼鼓动快而且声响很大,头向前伸直,常成直线或‘V’,字队形。在水面起飞甚为灵巧,有时冲天直上,有时扇动两翅在水面掠过一段距离后才从水中升起。游泳亦很好,但在陆地上行走时显得有些笨拙。
食性
冬季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特别是水生植物种子和嫩叶,有时也到附近农田觅食收获后散落在地上的谷粒。其他季节除吃植物性食物外,也吃螺、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觅食主要在水边浅水处。多在清晨和黄昏有时晚上和白天亦觅食。每日觅食时间较长。休息多在水边地上或沙洲和湖中小岛上。
繁殖方式
繁殖于整个古北界,在南方越冬。 1龄时性成熟,但不都能参与繁殖,有的到第2龄时才开始繁殖。对的形成多数在冬季越冬期间,也有少数在春季迁徙路上才形成对。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营巢。繁殖期5-7月。营巢于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或附近草丛和灌木丛中地上。巢极为隐蔽,用芦苇、灯芯草(Juncus eppusus)和羽毛筑成简陋的巢,通常为一凹坑,内垫有少许干草,四周围以绒羽。每窝产卵8-11枚,卵白色或淡黄白色,大小为41-49mm×30-35mm,重25-30g。雌鸟孵卵,雄鸟在孵卵开始即离开雌鸟到安静地区换羽,孵化期21-23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行走和游泳,在雌鸟带领下经过30多天即能飞翔。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亚美尼亚、阿鲁巴、奥地利、阿塞拜疆、巴哈马、巴林、孟加拉国、巴巴多斯、白俄罗斯、比利时、伯利兹、贝宁、百慕大、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开曼群岛、中非共和国、乍得、中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多米尼加共和国、多明尼加共和国、埃及、萨尔瓦多、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希腊、格陵兰、危地马拉、几内亚比绍、海地、洪都拉斯、香港、匈牙利、冰岛、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韩国、朝鲜、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里、马耳他、马提尼克、毛里塔尼亚、墨西哥、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缅甸、尼泊尔、荷兰、尼日尔、尼日利亚、北马里亚纳群岛、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菲律宾、波兰、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尔、罗马尼亚、卢旺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 、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苏丹、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维尔京群岛、西撒哈拉、也门。 旅鸟:瓜德罗普岛、几内亚、巴拿马、塞舌尔。
形态描述
量度全长在350毫米以上;嘴蜂34—40,翅162—191,尾68—85,趾跖28—34毫米(♂)。雌鸭较小;嘴峰29—37,翼160—178毫米。形态头及颈部深栗色,从眼到上颈有紫绿色横纹,上下绿白色;嘴基及眼的上下有白色细纹。肩羽,下颈及胁部灰黑色,有白色的虫样斑纹;腹部浅灰色,具有黑色圆斑。翼镜部分绿色,部分黑而有金属光泽。雌体背部棕黑色,羽的外缘肉黄色。幼体羽毛与雌体相似。眼棕色;嘴黑色但下嘴色较浅,腿和脚青灰色或棕褐色;爪黑色。
种群现状
绿翅鸭在中国曾经是相当丰富的,不仅分布广,数量也极为庞大,迁徙时成千上万只,一群接着一群,像一团团乌云在天空掠过,遍布于中国南方各水域,是中国数量最多和最常见的一种产业狩猎鸟类。但已经很难见到如此壮观的场面,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据世界水禽研究局1990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国37967只,日本189136只,整个亚洲为638254只。欧洲西北部25万只,地中海和黑海75万只,北美 (北美亚种)300万只。总的种群数量仍是相当丰富的。中国云南大山包保护区是以保护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及其栖息的亚高山沼泽化草甸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这里保存着完整、广阔的是高山湿地生态系统。为有效保护黑颈鹤及湿地生态,大山包保护区实施了退耕还湿、人工种草等生态恢复工程,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环境教育活动,广大村民爱鸟护鸟意识得到普遍提高,加之2013年整个大山包保护区雨量充沛,湿地植被长势良好,湿地面积扩大,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这为野鸭“添丁”提供了更多的地理空间和食物来源,也为野鸭在大山包保护区繁殖提供了安全保证。
为确保野鸭小幼仔能安全成长,大山包保护区加强湿地监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为繁殖野鸭保驾护航。2013年6月9日,大山包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大海子黑颈鹤夜宿地监测发现带着刚出生的野鸭幼仔的绿翅鸭,这些迁来大山包越冬的候鸟首次在大山包保护区停留“安家繁殖”度夏,由候鸟变成了留鸟。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